天天看点

为什么搞懂这几点,执行效率就可以提升99%?

作者:姜岚昕

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不断强大、不断发展,有的企业却举步维艰?

为什么很多企业有了明确的方向,全员却没有推动组织的力量?

为什么自己的企业总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呢?

为什么团队在执行过程中看似有措施,却总是有折扣,不能执行到底?

据长江商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只有55%的企业有清晰明确的战略,这就意味着只有55%的企业具备清晰的执行方向;而在这些有执行方向的企业中,只有31%的企业对战略采取了有效的执行,更多的企业则是在执行过程中离既定的决策和制度越来越远,偏差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企业所做的决策不是胎死腹中就是中途夭折,或者形同虚设。企业的制度没有落实,决策没有付诸行动。各个环节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就不能产生应有的价值,也就不能创造企业成果。这就像一个人有着雄心壮志,经常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发奋图强,但是每天都懒懒散散,浑浑噩噩,将自己制定的工作和生活的完美计划抛到了脑后,将自我承诺和要求忘得干干净净。这能叫有执行力吗?

一个成功的企业,20%靠战略,80%靠执行,战略是重点,是方向,执行则是让重点凸显的关键。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不缺少战略和决策,缺少的正是将战略和决策实践的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企业的制度、决策只能是一张废纸。所以,执行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才是企业的执行呢?

执行就是不折不扣地拿到成果,执行力就是企业拿到成果的能力。然而,很多企业的员工不能正确理解执行的定义,认为执行就是完成工作任务,或者执行就是一种工作行为。殊不知,这是对执行认知的巨大偏差。

执行≠行为,执行最重点的倡导是成果导向,是不折不扣的拿到成果。

企业只有有了利润才能维持下去,一个不能盈利的企业最终只能倒闭。但是,如何才能创造利润?有的人会说要有好的项目,好的战略决策。事实却是,有了好的项目、好的战略决策还远远不够,还要靠有效执行。在正确的战略决策下,有效执行,才能创造出成果,企业才能生存。可是,有效执行不是空口说白话,它产生结果的前提是要员工把“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观念转换为“以拿到工作成果为导向”的观念。观念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

任务≠成果。做了×100=0;做到×1=100。

完成任务就等于拿到成果吗?很多人认为只要去做了就没责任,不用承担后果了,或者认为没有功劳也应有苦劳啊!可是,另外还有一些人则认为不仅要做,还要拿到他想要的结果。这两种人做同样的工作,产生的结果会一样吗?

任务≠成果,完成任务和以成果为导向的观念,产生的结果当然也不同。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的员工只会被动的接受工作,工作过程容易走形式,敷衍了事。即使完不成工作,拿不到结果,也会产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思想。这样他们遇到问题,总是喜欢找借口,而产生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零”,甚至还会在其他员工之间产生负面的传播效果。

以拿到成果为导向的员工则会主动的完成工作,工作中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拿到结果,完成目标展开。他们遇到问题不是找借口,而是主动地承担责任,找到解决的方法。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所产生的结果肯定是大有绩效的,在其他员工之间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可见,任务只能引发借口,成果才能产生责任。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总经理让秘书短信通知各分公司的80个部门经理来开会,结果只来了40个!为什么?因为这个秘书只是完成任务,发了80条通知开会的短信。真正有责任心的人不仅仅只是发短信,还会打电话给每个部门经理,告诉他们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让他们务必要参加。在会议开始前,再次打电话确认各位经理是否已经出发了,或者实在不能来的,有什么原因。这样产生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由此可见,任务≠成果。任务不是成果,可是很多企业倡导的却是完成任务。殊不知,“做了×100=0;做到×1=100”。

做了三次、四次或者更多,没有拿到成果还是“0”;只做了一次就拿到了成果,就是100分!因此,仅仅是完成任务的人,在任何工作中都不会有突出的表现。只有以成果为导向的人,才会不折不扣地将工作执行到底。只有当人们是以成果为导向完成工作的时候,他才会千方百计地寻找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拿到想要的结果。

第329期太原站 3月16-18日 即将开课!

为什么搞懂这几点,执行效率就可以提升99%?
为什么搞懂这几点,执行效率就可以提升99%?
为什么搞懂这几点,执行效率就可以提升99%?
为什么搞懂这几点,执行效率就可以提升99%?
为什么搞懂这几点,执行效率就可以提升99%?
为什么搞懂这几点,执行效率就可以提升99%?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