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五代时期,虽然灾害不断,但依然有所发展

作者:浅渡历史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唐王朝在经历了前中期各方面较为繁荣强盛的局面后,由于其内部朋党相争、藩镇叛乱愈演愈烈,使得其统治力逐渐被削弱。特别是在唐末期,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势力不断作祟,对广大民众横征暴敛,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深化。

五代时期,虽然灾害不断,但依然有所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各地民众纷纷起义,特别是以王仙芝、黄巢为代表的起义对唐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冲击。而在同时,各地的割据势力也各霸一方,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攻伐,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公元907年(唐天祜四年,后梁开平元年)四月,朱温(全忠)废唐哀帝李祝(李祚),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宣布即位,标志着唐王朝的彻底覆灭。在此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继历史上之前的三国、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五代十国时期。

在这期间,中原地区相继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而每个朝代的更替及主政并没有为社会带来太多的稳定因素,中原地区仍然处于动荡、混乱的社会局面之中。此时期的社会处于十分黑暗与混乱的历史局面之中。

在五代时期,各地连年不息的战争使得黄河流域及周边的户口人数大减;统治阶级设立严刑峻法,对百姓任意杀戮;历朝统治阶层对民间百姓施以各种名目的赋税,残酷剥削民众等。此外,此时期还时常爆发各种自然灾害,百姓的生活更加难以维计。

五代时期,虽然灾害不断,但依然有所发展

在大灾之年,当朝统治阶级不顾百姓生计,仍下令逼迫民众向朝廷交纳谷物,从而使得大批民众流离失所。而从客观上讲,尽管在五代时期社会处于不断的战乱之中,但在唐代以及之前的历史时期内。

以中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一直为中国政治、经济、人口及文化等方面的重心,因此五代时期的中原地区的各领域在遭受破坏与打击的同时仍有一定的发展。

如通过统计当时政权的属地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一些中原地区的实际状况,“梁初,天下别为十一国,南有吴、浙、荆、湖、闽、汉,西有岐、蜀,北有燕、晋,而朱氏所有七十八州为梁。刘氏之初,秦、奉、陪、成复入于蜀,隐帝时增置之州一,合一百,六州以为汉。

五代时期,虽然灾害不断,但依然有所发展

郭氏代汉,十州入于刘曼,世宗取秦、风、陪、成、瀛、莫及淮南十四州,又增置之州五而废者三,合一百一十八州以为周。"从中,可以看出朱梁时期有七十八州之地;后唐通过平蜀后,共有一百二十三州人口;后晋尽管将幽云十六州割予契丹,但仍占有一百零九州之地;

后汉与后周经过战争等也分别占有一百零六州与一百一十八州人口。所以,在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虽饱受战乱,但仍是一个地域与人口较为广博的区域,经济、文化等方面仍有所发展。

如唐末河北地区的魏博、卢龙、成德三镇,史称“河朔三镇”,它们的经济等各方面力量仍相当突出,在恢复社会生产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在唐代宗大历年问(766—779年)时,幽州藩镇朱希彩“戎车税鞅,典从事简,方面以宁,厥赋惟错,实于天府。”

鲁他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生产的进行,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又如唐文宗时(872—840年)的沧州节度使殷侑面对当时属地“满目荆榛,遗骸蔽野,寂无人烟”的景象,他“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

五代时期,虽然灾害不断,但依然有所发展

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数年之后,户口滋扰,仓廪盈积,人皆亡。”龟而在五代后周时期,后周太祖郭威即位后便立志改革,通过包括奖励耕植、减免苛税、兴修水利等多种措施积极恢复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周世宗继位后,同样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继续整顿和改革,社会生产等各方面继续提高,为其之后的南征北战部分统一中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契丹族是大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其族名在大陆典籍中最早是见于《魏书》记载的北魏太祖登国三年,即公元388年。

唐朝建立后,契丹各部鉴于中原王朝的兴盛而纷纷归附,唐太宗时期在当地设立了羁縻州府,曾以曲据为玄州刺史,隶营州都督府:唐又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都督,赐姓李,并将其八部设立为九州,契丹部落联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代时期,虽然灾害不断,但依然有所发展

武则天时期(690—704年),由于唐朝廷民族政策的失当,进而导致了窟哥之孙李尽忠的起兵反叛,其自称“无上可汗”,任孙万荣为先锋将南下攻掠,尽管后被唐军联合后突厥默啜可汗击败,致使契丹各部转附后突厥,但这给当时北方诸州带来了很大损失。

后突厥汗国灭亡后,回鹘汗国兴起于大漠草原上,在840年又被黠戛斯偷袭,部众逃散,汗国灭亡。契丹又归附唐王朝,二者重新建立联系,这为契丹后来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末,契丹遥辇氏痕德堇可汗继位,契丹各部在唐王朝衰落之际迅速扩张,特别是以耶律阿保机所在的迭剌部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十分突出。之后,随着阿保机势力的强盛,遥辇氏逐渐被其取代。

据史料记载,唐天祜三年(906年),痕德堇可汗死后,阿保机凭借其族部的强势夺得了汗位。“痕德堇可汗殂,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曷鲁等劝进。太祖三让,从之。”阿保机成为契丹联盟的首领后,继续率领部众开疆拓土。

五代时期,虽然灾害不断,但依然有所发展

首先,阿保机先后征服了邻近的五部奚、室韦及鞑靼等北方诸部,紧接着又灭掉了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进一步巩固了后方,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期间,阿保机开始加快了南下侵掠中原的脚步。

而此时的中原地区正处于各割据政权互相混战,战乱频仍的时期,这便给了契丹从中渔利,不断南下扰掠的机会。在唐末至五代的大部分时期内,契丹利用中原地区的混乱与内部的不稳定,不断南下掳掠,从中获得了大量的人口和诸多利益。

对其内部经济及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追根溯源,在契丹发展时期,其部族便很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早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先祖时,便提倡对农业、畜牧、铁冶、纺织等社会生产的开发。

而在耶律阿保机当政时期,对生产等愈加重视,他曾下令“以户口滋繁,幺辖疏远,分北大浓兀二部,程从树艺,诸部效之。”之后继位的太宗耶律德光同样“劝农桑,兴教化,期月民获苏息”同时,契丹统治者十分注意吸收中原农业生产的技术、经验。

五代时期,虽然灾害不断,但依然有所发展

对于其境内的汉人,契丹统治者积极抚纳,通过韩延徽等汉人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契丹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方面,契丹的银、铁制造业在中原地区汉人的帮助下发展很快,而纺织业等同样是由于契丹在将大量中原汉人俘至其境内后,通过利用中原先进的纺织技术才使得这一行业有了明显的进步。

特别是在耶律德光在北返契丹的途中将大批手工业工匠带入契丹境内后,专门为契丹皇室服务的绫锦院的纺织品质量得到了飞速提高。尽管在历史上契丹与中原王朝经常发生摩擦,双方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

五代时期,虽然灾害不断,但依然有所发展

但在和平时期,契丹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与联系也是十分频繁与紧密的。契丹各部除以名马、貂皮等入贡北魏之外,两者还在和龙、密云之间进行贸易往来,这类经贸往来对契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隋唐之际,契丹与中原王朝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隋开皇四年(584年),率莫贺弗来谒。五年,袭其众来款塞,文帝纳之,听居其故地。”也惰文帝开皇五年,契丹各部来朝,隋朝遂将其进行了特别安置。

唐朝时期,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一月,契丹首领窟哥内附,唐遂设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都督,封为无极男,赐姓李,将契丹八部封为州,以各部首领为刺史,双方联系也更加紧密。

露而除了上述契月向唐朝廷的朝贡与唐朝的回赐往来外,契丹与中原的互市贸易也很兴盛,如唐玄宗时,“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追拨渔阳、淄青没户还旧田宅,又集商胡立邸肆,不数年,仓广充,居人蕃辑。"

五代时期,虽然灾害不断,但依然有所发展

上述记载说明契丹与唐王朝的互市贸易无论是在进行的过程中,还是在后来的效果上都是积极的,这对双方的经济发展及边境的稳定都是相当有益的。

在唐末五代时期,虽然中原地区处于藩镇割据、互相攻战的纷乱时期,契丹与各中原政权也时常处于对抗的状态之中,但在双方邻近的新州、云州等地区,契月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仍然十分频繁。不难发现在历史上,契丹与中原地区的经济等各方面往来一直没有停止过。

双方通过朝贡、互市等各种形式进行贸易往来,不仅对双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在战争状态下各方力量的恢复;同时,这些贸易往来更加加深了双方彼此间的联系,这对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无疑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自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契丹乘机摆脱回鹘的控制,重新与唐确立藩属关系以后,利用唐末中原藩镇割据的局面,一方面吞并附近诸部族,另一方面还不断南下中原掳掠,蚕食唐朝的北方与之邻近的缘边诸郡。

正是在这些掳掠和蚕食的活动中,许多汉人被迫北迁进入契丹境内,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韩知古、韩延徽、康默记、耿崇美、张谏、刘守奇父子等。

五代时期,虽然灾害不断,但依然有所发展

后梁是由朱温(全忠)于907年废掉唐哀宗后建立的政权,历三帝十六年,923年被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掉。后唐建立者李存勖,其为唐末沙陀贵族晋王李克用之子,923年四月称帝改国号大唐,936年十一月被后晋所灭。

在后梁、后唐时期,耶律阿保机为了稳固统治,与两个割据政权同时交往,既与李克用云中相会,约为兄弟,“期共举兵击梁”。又遣使聘梁,“奉表称臣,以求封册,"锄导致与后唐关系恶化。

尤其是在雄踞幽州的刘氏政权灭亡后,阿保机开始更加频繁南下,与后唐冲突不断,汉人也因之不断北迁。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卢文进、赵思温、王郁、张砺、赵延寿等。‘后晋是在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扶植下建立起来的。

五代时期,虽然灾害不断,但依然有所发展

作为谢礼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从而使契丹势力跨越了燕山,据有了中原北部地区,获得了逐鹿中原的基地,也使中原王朝失去了防御契丹南下的天然屏障。

幽云十六州的获得不但扩大了契丹的版图,同时也使境内的汉人数量大增,与中原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密切,特别是在辽太宗南下灭亡后晋期间,改元大同,建国号大辽。

俨然是中原的霸主,把“晋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像、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悬、卤薄、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使契丹境内的汉人人数超过了统治民族契月人,导致辽朝“因俗而治”的北、南面官制逐渐定型。

后汉是在辽太宗灭亡后晋后,由刘知远于947年建立的政权,历二帝四年,后被在951年建立的后周取代,后周历三帝十年,960年被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取代。尽管在后汉、后周时期,辽朝与二者处于对峙状态,但也有汉人北迁进入辽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