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代時期,雖然災害不斷,但依然有所發展

作者:淺渡曆史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李唐王朝在經曆了前中期各方面較為繁榮強盛的局面後,由于其内部朋黨相争、藩鎮叛亂愈演愈烈,使得其統治力逐漸被削弱。特别是在唐末期,統治階級内部的腐朽勢力不斷作祟,對廣大群眾橫征暴斂,進一步加劇了階級沖突的深化。

五代時期,雖然災害不斷,但依然有所發展

在這種形勢下,各地群眾紛紛起義,特别是以王仙芝、黃巢為代表的起義對唐王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的沖擊。而在同時,各地的割據勢力也各霸一方,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攻伐,給當地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經濟也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公元907年(唐天祜四年,後梁開平元年)四月,朱溫(全忠)廢唐哀帝李祝(李祚),在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宣布即位,标志着唐王朝的徹底覆滅。在此後的五十多年時間裡,繼曆史上之前的三國、東晉十六國與南北朝後,中國曆史又進入了一個分裂割據的時代——五代十國時期。

在這期間,中原地區相繼經曆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而每個朝代的更替及主政并沒有為社會帶來太多的穩定因素,中原地區仍然處于動蕩、混亂的社會局面之中。此時期的社會處于十分黑暗與混亂的曆史局面之中。

在五代時期,各地連年不息的戰争使得黃河流域及周邊的戶口人數大減;統治階級設立嚴刑峻法,對百姓任意殺戮;曆朝統治階層對民間百姓施以各種名目的賦稅,殘酷剝削群眾等。此外,此時期還時常爆發各種自然災害,百姓的生活更加難以維計。

五代時期,雖然災害不斷,但依然有所發展

在大災之年,當朝統治階級不顧百姓生計,仍下令逼迫群眾向朝廷交納谷物,進而使得大批群眾流離失所。而從客觀上講,盡管在五代時期社會處于不斷的戰亂之中,但在唐代以及之前的曆史時期内。

以中原為中心的北方地區一直為中國政治、經濟、人口及文化等方面的重心,是以五代時期的中原地區的各領域在遭受破壞與打擊的同時仍有一定的發展。

如通過統計當時政權的屬地分布情況,可以看出一些中原地區的實際狀況,“梁初,天下别為十一國,南有吳、浙、荊、湖、閩、漢,西有岐、蜀,北有燕、晉,而朱氏所有七十八州為梁。劉氏之初,秦、奉、陪、成複入于蜀,隐帝時增置之州一,合一百,六州以為漢。

五代時期,雖然災害不斷,但依然有所發展

郭氏代漢,十州入于劉曼,世宗取秦、風、陪、成、瀛、莫及淮南十四州,又增置之州五而廢者三,合一百一十八州以為周。"從中,可以看出朱梁時期有七十八州之地;後唐通過平蜀後,共有一百二十三州人口;後晉盡管将幽雲十六州割予契丹,但仍占有一百零九州之地;

後漢與後周經過戰争等也分别占有一百零六州與一百一十八州人口。是以,在唐末五代時期,中原地區雖飽受戰亂,但仍是一個地域與人口較為廣博的區域,經濟、文化等方面仍有所發展。

如唐末河北地區的魏博、盧龍、成德三鎮,史稱“河朔三鎮”,它們的經濟等各方面力量仍相當突出,在恢複社會生産等方面均有所建樹。在唐代宗大曆年問(766—779年)時,幽州藩鎮朱希彩“戎車稅鞅,典從事簡,方面以甯,厥賦惟錯,實于天府。”

魯他通過一系列的經濟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生産的進行,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經濟實力。又如唐文宗時(872—840年)的滄州節度使殷侑面對當時屬地“滿目荊榛,遺骸蔽野,寂無人煙”的景象,他“攻苦食淡,與士卒同勞苦。

五代時期,雖然災害不斷,但依然有所發展

周歲之後,流民襁負而歸。……數年之後,戶口滋擾,倉廪盈積,人皆亡。”龜而在五代後周時期,後周太祖郭威即位後便立志改革,通過包括獎勵耕植、減免苛稅、興修水利等多種措施積極恢複生産,有力地促進了當時經濟的恢複與發展。

周世宗繼位後,同樣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繼續整頓和改革,社會生産等各方面繼續提高,為其之後的南征北戰部分統一中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契丹族是大陸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其族名在大陸典籍中最早是見于《魏書》記載的北魏太祖登國三年,即公元388年。

唐朝建立後,契丹各部鑒于中原王朝的興盛而紛紛歸附,唐太宗時期在當地設立了羁縻州府,曾以曲據為玄州刺史,隸營州都督府:唐又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為都督,賜姓李,并将其八部設立為九州,契丹部落聯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五代時期,雖然災害不斷,但依然有所發展

武則天時期(690—704年),由于唐朝廷民族政策的失當,進而導緻了窟哥之孫李盡忠的起兵反叛,其自稱“無上可汗”,任孫萬榮為先鋒将南下攻掠,盡管後被唐軍聯合後突厥默啜可汗擊敗,緻使契丹各部轉附後突厥,但這給當時北方諸州帶來了很大損失。

後突厥汗國滅亡後,回鹘汗國興起于大漠草原上,在840年又被黠戛斯偷襲,部衆逃散,汗國滅亡。契丹又歸附唐王朝,二者重建立立聯系,這為契丹後來的繼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唐末,契丹遙辇氏痕德堇可汗繼位,契丹各部在唐王朝衰落之際迅速擴張,特别是以耶律阿保機所在的疊剌部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十分突出。之後,随着阿保機勢力的強盛,遙辇氏逐漸被其取代。

據史料記載,唐天祜三年(906年),痕德堇可汗死後,阿保機憑借其族部的強勢奪得了汗位。“痕德堇可汗殂,群臣奉遺命請立太祖,曷魯等勸進。太祖三讓,從之。”阿保機成為契丹聯盟的首領後,繼續率領部衆開疆拓土。

五代時期,雖然災害不斷,但依然有所發展

首先,阿保機先後征服了鄰近的五部奚、室韋及鞑靼等北方諸部,緊接着又滅掉了号稱“海東盛國”的渤海,進一步鞏固了後方,積蓄了足夠的力量。期間,阿保機開始加快了南下侵掠中原的腳步。

而此時的中原地區正處于各割據政權互相混戰,戰亂頻仍的時期,這便給了契丹從中漁利,不斷南下擾掠的機會。在唐末至五代的大部分時期内,契丹利用中原地區的混亂與内部的不穩定,不斷南下擄掠,從中獲得了大量的人口和諸多利益。

對其内部經濟及各方面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追根溯源,在契丹發展時期,其部族便很重視社會生産的發展。早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先祖時,便提倡對農業、畜牧、鐵冶、紡織等社會生産的開發。

而在耶律阿保機當政時期,對生産等愈加重視,他曾下令“以戶口滋繁,幺轄疏遠,分北大濃兀二部,程從樹藝,諸部效之。”之後繼位的太宗耶律德光同樣“勸農桑,興教化,期月民獲蘇息”同時,契丹統治者十分注意吸收中原農業生産的技術、經驗。

五代時期,雖然災害不斷,但依然有所發展

對于其境内的漢人,契丹統治者積極撫納,通過韓延徽等漢人将中原先進的生産技術與當地的環境相結合,有力地促進了契丹經濟的發展。

手工業方面,契丹的銀、鐵制造業在中原地區漢人的幫助下發展很快,而紡織業等同樣是由于契丹在将大量中原漢人俘至其境内後,通過利用中原先進的紡織技術才使得這一行業有了明顯的進步。

特别是在耶律德光在北返契丹的途中将大批手工業工匠帶入契丹境内後,專門為契丹皇室服務的绫錦院的紡織品品質得到了飛速提高。盡管在曆史上契丹與中原王朝經常發生摩擦,雙方多次發生較大規模的戰争。

五代時期,雖然災害不斷,但依然有所發展

但在和平時期,契丹與中原王朝的交往與聯系也是十分頻繁與緊密的。契丹各部除以名馬、貂皮等入貢北魏之外,兩者還在和龍、密雲之間進行貿易往來,這類經貿往來對契丹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隋唐之際,契丹與中原王朝的聯系進一步加強。“隋開皇四年(584年),率莫賀弗來谒。五年,襲其衆來款塞,文帝納之,聽居其故地。”也惰文帝開皇五年,契丹各部來朝,隋朝遂将其進行了特别安置。

唐朝時期,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十一月,契丹首領窟哥内附,唐遂設定松漠都督府,以窟哥為都督,封為無極男,賜姓李,将契丹八部封為州,以各部首領為刺史,雙方聯系也更加緊密。

露而除了上述契月向唐朝廷的朝貢與唐朝的回賜往來外,契丹與中原的互市貿易也很興盛,如唐玄宗時,“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餘所,追撥漁陽、淄青沒戶還舊田宅,又集商胡立邸肆,不數年,倉廣充,居人蕃輯。"

五代時期,雖然災害不斷,但依然有所發展

上述記載說明契丹與唐王朝的互市貿易無論是在進行的過程中,還是在後來的效果上都是積極的,這對雙方的經濟發展及邊境的穩定都是相當有益的。

在唐末五代時期,雖然中原地區處于藩鎮割據、互相攻戰的紛亂時期,契丹與各中原政權也時常處于對抗的狀态之中,但在雙方鄰近的新州、雲州等地區,契月與中原地區的貿易往來仍然十分頻繁。不難發現在曆史上,契丹與中原地區的經濟等各方面往來一直沒有停止過。

雙方通過朝貢、互市等各種形式進行貿易往來,不僅對雙方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在戰争狀态下各方力量的恢複;同時,這些貿易往來更加加深了雙方彼此間的聯系,這對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無疑也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自840年回鹘汗國崩潰,契丹乘機擺脫回鹘的控制,重新與唐确立藩屬關系以後,利用唐末中原藩鎮割據的局面,一方面吞并附近諸部族,另一方面還不斷南下中原擄掠,蠶食唐朝的北方與之鄰近的緣邊諸郡。

正是在這些擄掠和蠶食的活動中,許多漢人被迫北遷進入契丹境内,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韓知古、韓延徽、康默記、耿崇美、張谏、劉守奇父子等。

五代時期,雖然災害不斷,但依然有所發展

後梁是由朱溫(全忠)于907年廢掉唐哀宗後建立的政權,曆三帝十六年,923年被後唐莊宗李存勖滅掉。後唐建立者李存勖,其為唐末沙陀貴族晉王李克用之子,923年四月稱帝改國号大唐,936年十一月被後晉所滅。

在後梁、後唐時期,耶律阿保機為了穩固統治,與兩個割據政權同時交往,既與李克用雲中相會,約為兄弟,“期共舉兵擊梁”。又遣使聘梁,“奉表稱臣,以求封冊,"鋤導緻與後唐關系惡化。

尤其是在雄踞幽州的劉氏政權滅亡後,阿保機開始更加頻繁南下,與後唐沖突不斷,漢人也因之不斷北遷。其中,著名的人物有盧文進、趙思溫、王郁、張砺、趙延壽等。‘後晉是在遼太宗耶律德光的扶植下建立起來的。

五代時期,雖然災害不斷,但依然有所發展

作為謝禮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獻給了契丹,進而使契丹勢力跨越了燕山,據有了中原北部地區,獲得了逐鹿中原的基地,也使中原王朝失去了防禦契丹南下的天然屏障。

幽雲十六州的獲得不但擴大了契丹的版圖,同時也使境内的漢人數量大增,與中原的關系也變得更為密切,特别是在遼太宗南下滅亡後晉期間,改元大同,建國号大遼。

俨然是中原的霸主,把“晉諸司僚吏、嫔禦、宦寺、方技、百工、圖籍、曆像、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懸、鹵薄、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使契丹境内的漢人人數超過了統治民族契月人,導緻遼朝“因俗而治”的北、南面官制逐漸定型。

後漢是在遼太宗滅亡後晉後,由劉知遠于947年建立的政權,曆二帝四年,後被在951年建立的後周取代,後周曆三帝十年,960年被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取代。盡管在後漢、後周時期,遼朝與二者處于對峙狀态,但也有漢人北遷進入遼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