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作者:丽洋统一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拉达克:中国人最为向往,却最难以抵达的目的地

清晨的太阳在拉达克裸露的荒芜山体上作画:大面积的黑暗吞噬了画布的中央,而使被照亮的部分——远处的山体和近处的蒂克塞寺院——显得熠熠生辉。太阳故意制造了强烈的明暗对比,以使画面中的景观呈现出宗教性意味:庄严、圣洁、壮阔又宁静(上图摄影/Nevada Wier/c)。在如今归属印度管辖的拉达克和大陆的西藏地区,随处可见这种具有宗教性意味的景观,这暗含了二者在历史和文化上的纽带关系(拉达克不仅被称为“小西藏”,还与西藏的普兰、古格一起,是构成“阿里三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行政归属上,拉达克也曾长期是中国的属地,但它已属印度。但印度并不满足于此,它还声称中国境内的阿克赛钦地区也属于印度,并派军队进驻该地区,从而引发了边境持续不断的冲突。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有一部分长眠在新疆皮山县的康西瓦,与拉达克隔着一道喀喇昆仑山脉(下图摄影/李翔)。

还有一个月,2012年就过去了。写不写这篇文章?我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写,因为中国有个传统:若要人们记住一件事情,往往会在它过去5年、10年或是它们的倍数的年份——比如50周年——时纪念一下。50年前的1962年,中国和印度之间有过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战争。印度那边倒是在今年开过一些会,也发表过一些研讨文章,中国这边却悄无声息,好像这件事从未发生一样。但我还是决定写这样一篇文章,哪怕仅仅是纪念一下那些战士。

关于1962年中印之间的那场战争,连国际社会也认为是由印度首先挑起的——当年,印度总理尼赫鲁首先向印度军队发出了“清除边界上的中国军队”的命令,但是战争一开始就显示出印度军队根本就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我军居高临下,攻势犀利,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就拔掉了大部分印军的哨所和据点,一直打到了中印两国传统的边界线。可是,正在印度军心涣散、举国惶恐时,中国突然单方面宣布无条件撤军。有评论家说,这一仗彻底打破了印度的大国梦,使印度至今未能走出那次战争的阴影,但是中国为什么会无条件撤军,至今仍是一个谜。

几年前,我经新藏公路从新疆的叶城到西藏的拉萨。新藏公路以艰难闻名——其艰难不在于路况的险峻,而是高海拔,将近1500公里的路段都在海拔4500米以上。这条公路在阿克赛钦地区要经过一个叫康西瓦的地方,那里有一个为牺牲于1962年中印战争中的战士修建的烈士公墓。尽管高山反应使我十分难受,但还是决定去看看烈士公墓,凭吊一下为国牺牲的战士。

墓地面朝新藏公路,背倚赤裸的群山,四周空旷,除了公路边的三十里营房,方圆几百里都见不到一个人。公墓用围墙围着,有一个大门。入门后,先看到一座纪念碑,碑后是一排排的墓碑和用河卵石及水泥砌成的坟冢。青藏高原上的天平时都蓝蓝的,那天却有灰蒙蒙的云低低地压在头顶。我在墓地中徘徊,心里默念着一个个墓碑上的名字:

罗德清 7972部队战士 湖南长沙 62年10月牺牲 一等功

相文浩 7971部队战士 四川乐至 62年11月牺牲 二等功

王向理 7975部队战士 山西崞县 62年10月牺牲 二等功

周兆瑞 7971部队战士 河南焦作 62年10月牺牲 二等功

卡子戈 7972部队战士 甘肃甘南 62年11月牺牲 三等功

居满艾里7994部队战士 新疆阿克苏62年10月牺牲

刘长发 7978部队 陕西城固 62年11月牺牲

……

这里共埋葬了106名牺牲于中印战争西线中的战士(这场战争还在中印边界的中线和东线展开),这些战士大多都在20多岁的年纪,他们的家乡远在千里之外,他们却永远地留在了青藏高原这渺无人烟的荒野里。

中印边界的西段,传统上一直以喀喇昆仑山的山脊为界。但在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期间,一个叫约翰逊的英国人认为沙俄当时必然会占领新疆的西部地区,为了与沙俄争夺在中亚的势力范围,约翰逊越过喀喇昆仑山,将中印的边界线往北推到了昆仑山脉,这就是所谓的“约翰逊线”。这样,位于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就被画到了印度。但这只是在地图上画的一道线,没有起过实际作用,也没受到过关注,印度从未在此派驻一兵一卒。

看一下地形图就会明白,阿克赛钦地区是新疆与西藏之间的重要通道,自古如此。它被夹在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的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南边的喀喇昆仑山是世界仅有的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峰最为集中处,北边的昆仑山也是群峰突起,雪山连绵。阿克赛钦地区正好位于两列大山之间的断裂地带,海拔较低,自然成为新疆进入西藏的最佳通道。

1956年4月,经过阿克赛钦地区的新疆至西藏的公路开始修筑,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当印度政府在《人民画报》上看到新藏公路通车的报道时,立刻向中国发出抗议,并开始了所谓的“前进政策”:向阿克赛钦地区及中印边界的中段、东段派驻军队。中国政府一再呼吁双方坐下来谈判,但印度政府都以中国撤出阿克赛钦为谈判的先决条件。

中国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阿克赛钦,放弃它,就等于隔断了新疆和西藏的联系,也等于让印度军队开到青藏高原——这是我们自家的房顶上,这怎么可能?因此,印度政府的一切谈判都以中国退出阿克赛钦为条件,这等于是把中国逼向了绝路,中国别无选择,只有还击。阿克赛钦的争端可以说是中印战争的起因。

但是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还有其它各种说法,比如有人说1959年西藏叛乱,印度支持和收留了叛乱者,等等。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锡金:文化特质上与西藏而非印度更为接近

一青一白的两条云带,将位于原锡金国首都甘托克地段的喜马拉雅南麓裁剪出三段:白色村庄占据了富饶的山麓,视线往上移,蓊郁的森林将整个山体包裹,并托举出海拔8586 米的雪峰干城章嘉峰。在西藏也常能见到这种将雪山、森林、村庄组合在一起的景观。事实上,相比景观,锡金在文化上与西藏的渊源更深。它曾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隶属西藏,境内也多是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民。遗憾的是,印度于1975 年将其吞并,锡金国从此沦陷为印度北部的一个邦。摄影/Jane Sweeney

我开始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论文。中国学者关于这次战争的论文很多,遗憾的是,所有论文都没有地图,因为涉及边界的地图必须送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学着们也很知趣,自动省略了地图。害得我只好捧着西藏、新疆地图册,以及世界地图册,一一核对论文中提及的地名、山名、河流名称,借此一点点恢复当年那场战争的情景。好在后来在一本当年出版的内部资料——英国学者蓝姆写的《中印边境》一书中发现大量详细地图,这使我节省了大量时间。

但是越看资料越感到郁闷和悲凉,当年英国殖民者的霸道和蛮横实在令人发指!若是没有它们,中国怎么会与印度成为邻国?两国之间隔着多少个位于喜马拉雅山中的国家和原住民部落?英国殖民者虽然在地图上画出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但是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到过这条线的任何一处,这完全是在地图上的涂抹,这种在地图上任意涂抹的东西,却让中国人接受。

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那些曾经被殖民、侵占的国家,一旦独立,立马学起殖民者的样子,要继承殖民者得到或想得到的一切。举个例子:一个强盗侵占你的家园,又以你家为基地,侵占了周围邻居的田地房屋。后来强盗被赶走,物归原主,你回到自己家中,但你却并不满足,想把强盗从邻居处抢占的土地也据为己有,并美其名曰“继承”。这听起来十分荒谬,但在中国周边,这样的事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一些从英国、法国、日本,甚至苏联殖民统治下独立的国家,纷纷“继承”了他们的前宗主国从中国强占的土地。这种荒唐的逻辑竟然在国际上很少受到谴责,有时甚至受到鼓励。若是这种逻辑成立,岂不是越被殖民越好?越被侵略越好?因为殖民、侵略的国家越强大,将来你从那里继承的版图也就越庞大。如此一来,还有何公理可言?

很多人都对1962年中印战争的结果感到难以理解。英国著名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说,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松了一口气,不如说让全世界都目蹬口呆。胜利者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也就让付出巨大代价才换来的胜利果实化为乌有。

印度学者白蜜雅也在《中国世界与印度》一说中说,很难理解印度在1962年的军事溃败,但是更难理解的是,这一失败没有伴随不可接受的领土损失,中国没有固守对印度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东段边界的领土。

中国的军旅作家金辉在《西藏墨脱的诱惑》一书中说得更加直率,他说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的边境战争,就当时看,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30年后(该书初版于1995年)再来看,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今天也有人对这场战争有类似的评价:胜利者得到了最大的失败,失败者获得了最大的胜利。

金辉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嘲弄,如果当年印度取得胜利,那么现在他们在这一地区肯定不会如此占尽便宜。如果当时中国在此地失败,现在反而大概不会这么被动和可怜。”

作为军人的金辉充满激愤地说:“如果1962年打过去不撤回来,向那肥沃富庶的土地移去几百万内地汉族人口(那片地区的中低海拔和亚热带气候完全适应汉族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身体条件,内地贫困地区的农民会把迁居那里当作好福气),这就等于在西藏与印度之间建立起一条汉文明的血肉长城,哪里还会有西藏分离的问题?西藏又能向哪里分离呢?”

有人将这场大获全胜的战争说成是“千古遗恨”,有人说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仁义之举”。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藏南:最适合人居的“小江南”,如今被印度人占据着

和西藏其他地区相比,藏南一带因为海拔偏低、湿润多雨、植被茂密、土地肥沃,而成为最适合人居的地区。遗憾的是,中方军队无条件撤出,印度军队重返至此,印度政府则于1987 年在这里设立阿鲁纳恰尔邦,并从印度各地移民130 多万人口来此居住。印度人建造的房屋密密麻麻地分布于画面中的河谷地带,这只是该邦的一个缩影。摄影/Michael Runkel

回顾人类历史,一个国家领土的形成固然有各种方式,如先占、添附、协议、转让、占领等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有争议的情况下,领土很少是从谈判桌上谈来的。历史上有时会出现一些千载难逢的关键时刻,在那些时刻,无论采用什么手段,领土得到就时得到了,失去就是失去了。

1962年那场战争就是一个关键时刻。历史给了我们一次恢复广大失去领土的机会,而且我们是靠自己的战士通过战斗赢来了这次机会。我们已经夺回了失去的东西,已经将印军打到了从清代开始就画在我们地图上的边界线上,但是我们却忽然宣布撤军,撤回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之后还宣布沿这条线再往回退20公里——又因此丢掉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不仅撤军,为了证明我们是仁义之师,我们还把缴获的印军的武器装备,擦洗的干干净净,码放的整整齐齐交还给印军。

今天看来,最大的遗憾是,单方面撤军,没签任何协定,没夺回任何失去领土——这样说不准确,应该说夺回后又送走了。就像一个强盗抢走我们的东西,我们追上去夺了回来,接着又把东西送给他,强盗自己都惶惑不解,只好满脸狐疑地收下他梦寐以求的东西。这是最大的遗憾,而且还有很多小遗憾。

战争初期,我们的军队打得十分精彩,不仅打到了传统边界线,也就是我们地图上那条中印国界线(有的部队甚至打到了印度平原上),为什么要撤军呢?我曾经想,就算像一些分析家所说,由于后勤补给困难,不能长期守住,我们非得撤军。但是我要问的是:为什么要撤回到英国人和印度人强加给我们的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上?

有专家会说,麦克马洪线是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山脊线。可是去过那里的人知道,喜马拉雅山脉并不像屋顶一样,有一条如屋脊一样明确、连续的山脊线,喜马拉雅山有千山万岭,并且层峦叠嶂,中间被一条条河谷切穿,成为南北往来的通道,我们可以选择退到河谷的位置。为什么我们不按照自己的意志,退到我们选定的位置,把部队哨所重新布置一番,只要我们退守的防线,不是按照麦克马洪线分布的,那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不就作废了吗,也就不会再有人提及?但是我们竟然退回到英国人给我们划的边界上,这实在令我百思不得其解。譬如在不丹以东,可以退到今错那县内的鲁巴、色拉或者达旺,那里自古以来就是西藏人南下的古老商道。其中,达旺有着拥有700多名喇嘛的达旺寺,那是拉萨哲蚌寺的分寺,寺内主管也由哲蚌寺任命。达旺以东,我们可以退到洛曲与西巴霞曲两河汇合之处,那是藏民朝圣的重要地方。再东边,我们可以退到察隅县南面的瓦弄村(早在1910年,清朝政府驻藏大臣赵尔丰的部队就在那里驻扎过)……总之,即使撤军,也有多种选择,总是可以废掉那条英国人在地图上随意画出的线——麦克马洪线。

也有人说,因为冬季到来,大雪封山,后勤补给困难,当时若不撤回,就再也撤不回了。这都是不了解那一带气候的臆测。西段是大陆又寒又旱的地区,而东段所处的一带是亚热带,气候温暖。我为此咨询了曾任西藏林芝军分区副参谋长的谢罡先生,他说:“山顶因为海拔高,即使不是冬季也会降雪,但是在河谷地带,即使冬季也可以通行。无论是达旺还是瓦弄,这藏南地区一东一西两个地区,都是海拔较低,温暖的亚热带地区,不存在大雪封山的问题。所以后勤补给不是撤军的根本原因。”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全世界的研究者至今都还在猜测。

其实用不着那么费劲地猜,我理解的撤军原因是:战争目标已经达到,即用强烈的打击教训一下印度,竖立我方的大国形象。这种战争目标,后来在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中也使用了。这种战争目标,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遭遇对方挑衅——我方采取军事行动——我方获得胜利——我方无条件撤军——恢复常态。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在爆发于1962 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中方将印军打出了藏南地区,这在上图这张人民日报于1962 年11 月30 日绘制,新华社于1962 年12月8 日转发的“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清除印军侵略据点和进驻地点示意图”中(摄影/新华社)可以看出,中方在东段清除印军的据点,已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C 图中1959 年双方实际控制线与麦克马洪线重合),并直逼传统习惯国境线。

(补充说明:原图由人民日报绘制于50年前,后由新华社翻拍成照片,因年代较早,图片尺寸太小,今天已很难辨认其中细节。我们原想按照照片内容原文绘制一张地图,以便原图中的信息能清晰看到,但因发表在杂志上的地图需要相关部门审核,而含有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地图不能通过审核,所以杂志上只能使用略显模糊的照片,有些遗憾。为了方便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查阅,我们将按照照片内容重新绘制的地图放在这里,但稍微做了一些修改,如为了使地图更清晰,我们将界线加了色彩。其中仍然有些地名不能看清,或不能借助其他方式查证的,我们则只标注地点,而将地名空着。)

我想写文章纪念一下这场战争,一个原因是因为康西瓦烈士陵园的情景不时出现在眼前,我想说出我对那些战士的敬意和怀念。另一个原因是,过去我总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一块有争议的土地,现在的实际控制者当初无论通过什么手段获得,如果有效控制时间超过一定时段,国际社会就认同现在的实际控制者是主权所有者。关于这个时段,有一种说法是50年,后来我知道这个数字是不确切的,但是“50年”这个数字刺激着我,在中印战争50年之际,我不能沉默。

我为此翻阅了一些关于领土主权如何获得的国际法著作。所谓 “有效控制”,需具备两个条件: 实施和继续实施控制行为的意愿;实际展示控制目的的行为,而这一行为必须符合4个条件——和平、实际、充分和持续。

所谓时效原则,是指一国占有他国的某块领土后,在该领土上长期持续地、不受干扰地以和平方式行使其权力,而他国并不对此提出抗议和反对,或曾有过抗议和反对,但已经停止,从而使占领国取得该土地的主权,而不论最初的占有是否合法或善意。

我还看到一种说法:历史性强化。说的是不论当初是如何获得一块领土的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个逐渐“历史性强化”过程。在这过程中,如果领土被侵占国不抗议、不反对、默认,周围的邻国也默认,侵占领土者所谓的“主权”就会不断被“历史性强化”,最后转为“在世权”,即国际社会承认的权利。这样,占领者就会获得真正的主权。

这些说法,都在说一个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领土被占者不吱声,默认,那么领土就真得失去了。

1987年,印度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原属于大陆的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立了一个阿鲁纳恰尔邦,我竟没看到国内的抗议,没听到抗议的声音,这让我感到不安。因此,在中印战争50周年之际,发出一点声音,阻扰一下印度“历史性强化”的过程,也算是对那些长眠在雪域高原上的战士的纪念了。

为了让读者对这一地区和这段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我又搜集了很多相关的地图和图片,一并放在这里,以作参考。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墨脱地区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墨脱附近地图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1967年9月11日至13日,印军越过中锡边境,被我边防部队击退。箭头所指处为中锡国界,左侧为中国领土,X处为入侵印军在中国境同内架设的铁丝网。

守卫在中印边境线上的我军边防战士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中印士兵对峙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行军中的印度士兵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度士兵做战斗准备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战场上正在射击的印度士兵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度士兵在运输大炮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度士兵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度飞机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军机场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大量印军沿着山路不断向边境争议地区行进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反击部队凯旋而归,边疆人民夹道欢迎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库马盎联队第13营阵亡者纪念碑改建前的样子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库马盎联队第13营阵亡者陵园全景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度军营中老兵给新兵做示范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徒步行走于山间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我边防部队穿行于昆仑山脉之中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我边防部队大军云集,将予入侵印军致命一击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我边防军首长在国境线上观察印军动向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军在中印边界东部越过麦克马洪线,入侵我控制区

我军攻入印军阵地,清除印军设在中国领土的据点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我军在中印边界东部取得瓦弄大捷后,乘胜追歼残敌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我军在中印边界西部的重机枪阵地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我军在中印边界西部全歼印军第七旅,活捉旅长达尔维准将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边境反击战中我军不仅大量歼灭印军,还俘虏几千名印军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度领导人在前线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度某纪念碑,其中包括1962年中印冲突中阵亡的军人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军部队向中印边界西部被侵占的大陆领土内开进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军出动廓尔喀士兵入侵大陆领土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军第七旅炮兵向前线开进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军飞机多次入侵大陆领空,边防部队严加防范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军空军出动大批飞机运送兵员和物资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军库马盎联队第13营全体,为在1962年中印冲突中阵亡的战友所建的纪念碑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

印军在大陆境内修建哨所,侵占大陆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