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政教合一的国家

作者:未来式8249

其实这片土地,也险些成为政教一体的国家。

那些年里,佛教声势之大,对政局影响力之强,都远超你我的想象。

当佛教传过来,还是汉朝的事,那会儿佛教还比较弱小,来传经的僧人也有点水土不服。

直到魏晋时代,开始出现佛门大师。

这大师精通道家玄学,又着手翻译佛家典籍,堪称佛道双修,一时间他翻译的经文广为流传,被大规模接受。

特别是东吴那边,孙权还支持僧人搞舍利、修佛寺,那都是有的。

不过毕竟还是有点依附儒道的意思,佛教还没成大气候。

只是接下来就不一样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乱世,礼崩乐坏,儒家的纲常没用,道家的避世又不彻底,无论是百姓还是读书人,都需要点新东西安抚内心。

佛家迅速膨胀。

都说我们跟西方不同,从来没有被宗教把持过国家,其实南北朝的时候,佛教一度跟政治结合得十分紧密。

谈不上政教合一,但有那么点相互依存的意思了。

北魏时期的皇帝,除了天子还有个其他的称呼,叫当今如来。

北魏官方还用佛教来教化百姓,一时之间,从上到下,全是佛门信徒。

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那会儿建的。

秦始皇修长城都修成暴君了,北魏这些皇帝疯狂让人开凿石窟,还善莫大焉,真是让我叹为观止。

官方都这样了,民间更是互相攀比,为了比邻居家供奉佛祖更多,建造的佛堂更大,耗尽家财,九死不悔。

还好北魏孝文帝冷静些,下令废除一切攀比之风。

但即使如此,北魏王朝礼佛的力度之大啊,还是让人叹为观止。

《洛阳伽蓝记》里说:金剎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止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京城表里,凡一千余寺。

北朝有当今如来,南朝也不甘示弱,梁武帝号位菩萨皇帝。

和尚不能吃肉喝酒,就是梁武帝搞出来的戒律。

这位菩萨皇帝十分尊重佛门戒律,不仅自己受戒礼佛,还根据佛门戒律定过律法,连祭祀宗庙的时候,都不给祖宗吃肉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菩萨皇帝的手笔,丝毫不比当今如来的差。

当然随着改朝换代,也有开国的君主比较果断,像周武帝就力主灭佛,三百万佛门弟子全都回去种地或当兵,所有寺庙财产一律充公。

但很快,后边的周宣帝就又重新承认了佛教。

更不必说隋文帝杨坚从小就生活在般若寺里,更不可能灭佛,隋朝一统南北,佛门之间的交流就更加频繁。

直到数百年乱世彻底终结,大唐成立之后,佛门出现了一位名留千古的高僧。

高僧法号玄奘,二十多岁成为东土佛法第一人,然后抛下一切浮名与荣华,毅然西天取经。

回唐之后,玄奘创立法相宗,剖析一切法,得世间真相,开拓出通往大乘佛法的道路,唐太宗叹为观止,深加礼遇。

此后无论是唐高宗,还是武则天,都笃信佛法,大规模建造寺庙,还供奉佛骨。

于是安史之乱后,南派的佛门之中,积淀爆发,就出现了一个天才。

那是真的天才,如果说法相宗要辨析一切外物,才能明了本心,那就是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原本已经是很高明的修身法门了。

奈何佛门之中还有更天才的人。

当时还很年轻的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慧能创立禅宗,成倍扩增了佛门门徒。

从此修行不需要专程礼佛了,甚至也不需要你听经,不需要你识文断字,你只需要虔诚就够了。

慧能所创立的禅宗还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你要在农事之中修行,要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之中修行。

一时间大唐天下,尽是佛门子弟。

而且随着佛法的改良,一次比一次精深,越来越多的上层士大夫也开始接受佛法。

白居易说:外为君子儒,内修菩萨行。

柳宗元说: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

如果没有人在此时站出来,抵挡佛门洪流,或许再有一场绵延几十年的乱世,南北朝的当今如来与菩萨皇帝,就又要重临世间,这片土地,也会成为政教依存的国度。

甚至不需要乱世。

只看当时唐朝的僧人数量与花费就能看出端倪,僧人二十余万,这些人不用交税,不用服徭役,还要用朝廷的税收来养着他们。

一个僧人,一年花三万钱,五个百姓才能供养得起。

二十多万僧人,一年花费要七八亿钱,要一百多万百姓才能养得起。

而当时大唐户籍在册的人口,不过二三百万户。

把其余勋贵的用度去掉,天下近三分之一的百姓用来养僧人,剩下的才能来维系这个国家。

那这究竟是谁的国度?

其实再仔细算算,除去僧侣、官员、王公贵族,大概落在皇帝内廷里的钱,可能还不如一家大寺庙多。

朕的钱,朕的钱!他们分七成,朕才拿三成!

好吧,大唐的皇帝没有嘉靖对金钱这么敏锐,仍旧礼敬佛门。

天下事到了如此地步,谁来收拾呢?

自然是反佛战线第一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韩退之。

韩愈自小就是孤儿,发奋读书,可参加进士考试,吏部考试也都考了很多年,三十五岁了,一贫如洗,刚转成监察御史,就开始怼王公贵族。

韩愈这人吧,别的不好说,性子是真的刚。

从来不怕惹事,也不怕面对后果,即使搞事的道路上只有他一个人,那也没关系。

他手把手教出徒弟来,跟自己一起搞事。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直接在长安讲学。

那会儿讲学是件稀罕事,没人四处求学了,也没人主动办学,以老师自居。

除了启蒙老师,再无成年人的切磋。

这时韩愈跳出来,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之前我在柳宗元的一篇文章里窥见了一个答案。

那会儿也有人想拜师柳宗元,柳宗元写信婉拒了他,虽然也指点探讨了文学,但老师的名号,他是不担的。

他说以前我听过蜀犬吠日,就是蜀地的狗很少见太阳,乍见就汪汪狂叫,我被贬南越,这地儿很少下雪,一下雪也是冒出一群狗,疯了一样在叫。

柳宗元说,你听过韩愈吧?他现在就是蜀之日,君何必要我来做越之雪?

日与雪固然没什么错,但疯狗实在太多。

韩愈不管,他只知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只知道佛门势大,再无儒者道统。

于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反佛这件事上,韩愈深知什么叫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像别人跟高僧有交情,都是互相探讨佛法,韩愈跟高僧也有交情,但三天两头写诗,就是跟高僧说:啊,你这么有才华有见识,不如还俗啊!

还真被他挖来了几个墙角。

那个寻隐者不遇的贾岛,本来是个僧人,就被韩愈给劝还俗了,一力提携。

估计也是因为韩愈这种对大师一贯和善的态度误导了柳宗元。

柳宗元竟然把和尚的书拿来给韩愈做序了。

韩愈:哟,刺激~

这多好的机会啊,不写点私货我还是灭佛小达人、灵山嘴炮王吗?

于是刷刷刷就开始写。

说我也不是谦虚,你一本佛法的书,写序该找你师父啊,找我做什么呢?

哦,我懂了,那肯定是因为你们见到我儒家这边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心里羡慕得很,觉得这也是正道。但因为你是和尚啊,佛法所困,没法正面承认,你也想往苦海里跳一跳,就只能偷偷请我写序。

高僧:?????

高僧问柳宗元这几个情况,柳宗元也很无辜啊,他也写了序,他自己写的都是好词啊。

韩愈也问柳宗元这几个情况,你这个小同志觉悟不够啊,怎么还助佛为虐呢?

柳宗元憋了一口大槽,无处去吐。

只能说韩愈你是真的狗。

当然这种操作也不可能有什么大规模成果,最多就是表明一下态度,真要起作用,那还是得杀伐果断。

四十岁左右的时候,韩愈当过祠部官员。

祠部原本是管理天下僧尼的一个部门,后来朝廷弄了个两街功德使来管僧尼,那这两街功德使一般是谁主管呢?

都是宦官。

啧,太监、和尚、尼姑,都是武侠小说里个顶个的高手。

显然,这种安排在韩愈眼里就极为智障,所以他上任之后,并没有遵从原本的权力交割,而是继续过问这些事务。

那两街功德使显然也不理他啊,这些宦官正偷摸着增加剃度数量,美滋滋收取贿赂呢,韩愈派人从下到上捋了一遍,把两街功德使批准剃度的僧尼一律绑了,丢回家还俗。

又把最跳的几个贪赃枉法之徒揪出来,直接砍死。

雷厉风行,杀伐果断。

两街功德使当然不干,把韩愈给告了,本来这事韩愈服个软也就算了,但韩愈拒不服软,并开始与两街功德使对骂。

那显然,韩愈就又被贬官了。

这时候他大概也意识到,凭自己一己之力,即使能身处什么重要岗位,也没办法完成反佛大业。

先前韩愈就上奏折,写散文,他文起八代之衰啊,批判佛门的文章海内皆知。

但他觉得这可能还是没到位,所以才势单力薄。

于是继续写,韩愈准备揭发佛门经义里的大罪,并点出儒家自身就具有完备性,天下读书人根本不用向什么佛门去寻求光明。

他说这天底下只有一个道,那就是仁义之道,佛门的相与法都是一家之私,从断情绝欲、割舍人伦出发,推而广之,自然就成了鱼肉百姓、为祸一方的大唐蛀虫。

所以佛门的解脱,是假解脱,只有儒家追求大道的路上,才能得真解脱。

那问题又来了,儒家追求仁义之道的路上,遭遇了黑暗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调节七情六欲与本性之间的关系?又怎么拨开云雾见青天呢?

说实话,韩愈本人只意识到了佛门与儒家有不可调和的部分,但以他的哲学水平,实在是没法跟唐僧和慧能这样的人比。

所以后面的问题他压根没解决,随便提出一个:仁义礼智信都是先验性的品质,从你一出生就刻在你脑海里,七情六欲的调节,只要你充分接受教化,坚守本心,就能调节得好。如果调节不好,那证明你就先天缺陷,十分愚钝。

我就:???

毫无说服力!

毫无理论水平!

就可能韩愈这种人,凡事一个莽字就莽过去了,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高歌猛进,完全不能考虑到怎么给人排忧解难。

所以很明显,韩愈文章写得极好,骂佛门骂得也很到位,但动摇不了佛门的理论基础。

没办法,韩愈左冲右突,像只孙猴子翻不出如来的五指山。

他想了很久,最终只剩下一个法子。

那就是他最熟悉的方法,他一向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遇事不决莽一波,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死不休,把事情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就有了《谏迎佛骨表》。

那会儿蹉跎半生的韩愈,向来因为反藩镇、反宦官,无出头之日,好不容易跟着淮西一场大捷升官了,步入中枢,还是那么义无反顾。

法门寺有释迦摩尼的指骨一节,号为舍利,每三十年出寺让人供养。

当时天子信佛,派人持香花迎佛骨到宫里,要虔诚供养三日。

天子迎佛骨啊,这当然不是第一次了,可每次有这种事,都少不了百姓抛家舍业、王公贵族四处奔走,但求能一见佛骨,供养片刻。

天下如一锅沸腾的水,看着热闹,等热气落下去,水烧干了,就能见到满目疮痍的大地。

韩愈不想让这锅水继续再烧了。

如椽大笔一挥,《谏迎佛骨表》就递了上去。

开篇就石破天惊,说亘古以前,还没有如来佛呢,三皇五帝个个长寿,百姓安居乐业。

汉明帝的时候,有佛法了。

你猜怎么着,汉明帝就在位十八年,没了。

不仅他没了,天下都乱成一锅粥了。

后边宋齐梁陈,再加上北魏,供养佛门的,就没一个在位时间长的。

也就是菩萨皇帝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但他是怎么死的呢,被乱贼逼宫,活活饿死,很快梁朝也就完蛋了。

信佛求福,是什么结果陛下你看到了吧?

这段写完,又阐述了不少佛门弊端,还说佛祖不过就是一个夷狄之人,不通先王之道,不知君臣之义,就是他还活着,奉命而来,也就是把他叫进宫里,赐他点吃的喝的穿的,冲他点点头也就完了。怎么现在死都死了,枯朽之骨,反而成宝贝了?

要臣说,就该把这节骨头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皆加臣身!

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这封《谏迎佛骨表》实在写得太好,气势磅礴,文起八代之衰绝非虚言。

但正因为写得太好,当时唐宪宗就更气,哆哆嗦嗦指着这奏表,说韩退之几个意思,这是在咒朕短命吗?

韩愈浑不在意,莽这一波的时候,估计他就已经想好怎么死了。

不过韩愈的才名实在太重,来给他求情的人也多,这才免了一死,被贬潮州。

于是就有了那首著名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当然啦,韩愈这次被贬也没死,后来还被调回去出使叛军,营救被叛军围困的将军,人都可惜可叹,觉得他将要一去不回,连皇帝都于心不忍,下令让他回来。

韩愈从始至终都是那个韩愈,头一抬,说圣上叫我回去,那是圣上之仁,我为国不惜此身,那是我的本分!

遂一头扎进叛军之中。

说是叛军,明面上还有个节度使的名头,不至于真的反了,只是不听号令,还把听令的人围困了而已。

面对刀剑,韩愈气势不泄半点,反而向前走了两步,问他们是当真要反吗,从安禄山到淮西一战,反了的人尔等见谁还在?

一群人面面相觑,为首的用大笑掩饰尴尬,揽着韩愈去喝酒。

然后对那位被困将军的突围,睁只眼闭只眼放了。

只不过太过刚烈的韩愈,很容易在党争猖獗的中唐被阴,很快他就因为不参谒宦官被人记在了心里,被赶出了朝廷,最终病逝家中。

但韩愈的师道,他的一身不屈骨,一口刚烈气,都永远伸张在天地间。

正如虽然佛门当初没受什么动摇,只是有人提起佛门的时候,就总会同时想起韩愈来。

这就给天下读书人心中,埋下了一颗深深的种子。

这颗种子在韩愈死后二十年第一次引爆,唐武宗大力灭佛,拆四千六百多座寺庙,四万所僧居,没收佛门良田数千万顷。

这颗种子还在很多年后的宋朝又被挖出来,有张载于关中立道统,扛起大旗反佛。

张载比韩愈要正经一些,这些年佛门天纵之才越来越多,从玄奘到慧能大杀四方,像韩愈这种反佛的读书人,只能凭着一腔热血,赌命喊口号。

没人能从理论高度将佛门取而代之。

张载决心试试。

张载觉得,儒佛之争里,儒家最大的弱点就是知人而不知天。

这里的天当然就是世界观。

这世界是什么,人要在这样的世界里怎么活?

佛门给出了答案,说这世界总是归于空寂,人间总是苦海。

张载出刀,说世界有本体,风雨雷电,快哉浩然,都是一气。

张载的哲学观念里,天地之间只是一气流行,天地万物也本该一体。

没有天地,没有万物,没有我。

所有东西,都只是一道气。

所以所有东西,都是我。

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我,万事万物,都在我里打转。

所以充塞天地之间的,是我。

所以引领天地变化的,也是我。

张载说,世上所有的老人,都是晚年的我,世上所有的孩子,也都是幼年的我。

那么为天地立心的当然就是我。

为生民立命的也是我。

这些论述传遍天下,有人参不透,说天地万物都为一体,那你这就不再是推己及人,你是墨家的平等兼爱。

同为儒门,这人想,你是不是儒家叛徒?

张载:???

还是这人的师父程颐跳出来,说墨家讲究彻底的平等,天地只有一理,人人也应该均贫富,兼相爱。

张载不是,张载是一理而分殊。

天地只有一理,但万物的职分却有所不同。

比如张载也觉得人类是同胞,而万物是伴生的同类。还是根据角色与职分的不同,能使自己的仁义之心有递进。

而正是因为天地只有一气,所以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所以行仁义之道,是必然的选择,而不能把自己遗弃,自称脱离苦海。

富贵福泽,是要令我厚德载物。

贫贱忧戚,是要令我自强不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人唯一的道路。

再往后,则是朱熹进一步提出了如何用儒家的方式自我修行,韩愈没法子解释的事情,朱熹以存天理抑人欲完成了。

他多次提起韩愈,力主排佛,终究为儒家扛起了新的大旗。

虽然朱熹的理学也被后世曲解附会成了另一种诡异的模样,但佛门,自此跟统治这片土地,彻底无缘了。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政教合一的国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