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秦国在宗教与哲学领域的探索
古代的中国同世界其它各国一样,科学、宗教和哲学往往是糅杂在一起的,秦国当也不例外。
不过,春秋时期秦国在宗教和哲学方面留下的资料较别的诸侯国更少,使之对这些领域的探索更为困难。
秦在立国以前,其宗教信仰与殷、周人有所不同。殷人崇拜“帝”=祖先的一元神宗教观念,和周人关于“天”的观念(见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六四至九五页),在秦人中是没有多少影响的。
秦人主要是信奉着原始氏族图腾和多元的拜物教。建国后秦依旧维持着这种传统宗教,据《史记·封禅书》载:秦裹公既候,居西陲,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于是作鄜畤……郊祭白帝焉。
作“畤”是秦国特有的,记载中曾有西畤、鄜脖、密畤、上畤、下畤、畦畤。虽然顾颉刚先生曾对秦国是否曾有这样许多畤,表示过怀疑(见《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但是有更多的人用大量的史料证明其确实可信(见《古史辨》第五册)因此,秦国曾不断地立畤,是可以相信的。
除此而外,秦还有“祠”,如:作鄜祠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作鄜畤后七十八年…作伏祠。《史记·封书》另外还有:秦文公立的“怒特祠”《水经注》引《列异传》),以及“凤女祠”《水经注》、“虎候山祠”《长安志》等等。
从上举的资料看,秦作的“畤”、“祠”很多,而这些“祠”、“畤”并非祭祀一个祖先或一个上帝,而是各样的“帝”。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畤”、“祠”之作,什么理由皆有:文公梦黄蛇可作畤,栎阳雨金也可作畤,得到一块石头可作祠,祭伏日也可作祠。
这种多神的宗教,正是游牧民族的特点。世界各地大致均是如此,如布尔亚特人(阿尔泰的游牧民族)所崇拜的天神就有九十九个。
再从秦的祭祀把多用牛、羊、狗、马这些牲口有时多至三百牢来看,证明了秦国建立后在长期以来还维持其多神崇拜的较为原始的宗教。但周的宗教现念对秦也是有影响的。
首先“帝”这一偶像被搬过来,这是秦人原来没有的。不过,在殷、周人那里“帝”只有一个,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而秦人搬过来后,就成了“白帝”、“青帝”、“炎帝”、“黄帝”等几个。
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秦国在“丰岐之地接受了西周的思想文化,如秦文公梦黄蛇以后,秦文公接受了上帝这一观念。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使上帝分为几个,以适应本族原来多神宗教的传统,这就形成了秦国宗教的独特形式,其次,秦在关中立国后,周人的卜、筮也被秦所接受。
在立国前,秦也曾多次迁徒,并“邑之秦”但无论迁徒还是营邑,均不见占卜。然而,秦文公四年秦人至“汧渭之会”后,“乃卜居之,占日吉”《史记·秦本纪》,才“营邑之”。
显然,这是受到周人的影响,往后卜、筮的作用在秦国愈来愈大,凡大事必须问卜。
如公元前六四五年(秦穆公十五年),秦穆公伐晋之前,就使“卜徒父筮之,吉”,然后才开战,待“涉河,候车败”之后,又要问卜徒父筮之,于是卜徒父“对日: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
这样,秦穆公才敢放心,结果“三败及韩”(《左传》僖公十五年),从这看出:卜、筮的作用在秦国已经同在齐、晋等国一样大了。
总之,秦国的宗教信仰,一方面保持着原来附有的传统,同时也接受了周人的许多影响,而后者的比重愈来愈大。
这就形成秦国独特的、混合的宗教形式,它与殷、周人的宗教形式不同,与东方的晋、齐和南方的楚国亦不同。
面对这种宗教形式也正是秦国当时社会经济和生产的反映:秦国一方面与戎,狄和中原各诸候国斗争;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周人和东方各诸候国的经济、生产成果,使自已迅速发展起来。
适应这种客观的需要,于是,就充满了秦国宗教信仰的独特形式。作为万物有灵论的多神教,在秦国居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当然是唯心主义的。
笔者观点:在同客观世界斗争的过程中,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秦国也得到发展,如医和提出的“六气”说,就含有唯物主义因素,而“六气”互相间的制约关系说,也正闪烁出排证法的光芒。这些都是我古代思想库中的精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阐发。
参考资料:《中国思想通史》
《史记·封禅书》
《史记·秦本纪》
《古史辨》
《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