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民国历史教材:中华民族太古之文明——文字

民国历史教材:中华民族太古之文明——文字

编者按:这本是民国时期,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小学历史课本》,是高小教材第一册。非常难得,值得一阅。现在将“中华民族太古之文明——文字”原文整理,此篇诸多事例结合上古历史,特转载分享出来,方便大家学习。

民国历史教材:中华民族太古之文明——文字

中华民族太古之文明——文字

黃帝時候的故事,相傳還有一件重要的,這就是文字的發明。

民国历史教材:中华民族太古之文明——文字

原來在上古時代,人民傳達意思,只靠着語言。但語言只能和當面的人對話,不能傳達給異時異地的人。有些緊要的事過後往往忘記了,很覺不便。後來雖然有人發明用繩記事的方法,但始終記不明白。到了黃帝時,便有個人名叫倉頡的,看見鳥獸走過了的泥地上,印有許多足跡一時不會消滅,他因此想到我們人類的記事,也大可拿一種符號來應用。便依照所見事物各繪其形狀,做出許多符號來。例如鳥的符號爲□,魚的符號爲□,上和下爲亠爲□。因爲這些符號和圖畫差不多,所以後人稱他爲象形文字。

民国历史教材:中华民族太古之文明——文字

後來人事日繁,符號的應用愈廣,他的數目,便屢有增加,形式也屢有改變,慢慢的就變成現在的文字

民国历史教材:中华民族太古之文明——文字

【说明】

1、本文純屬個人學習整理筆記,原汁原味還原,仅供参考,图片来源西曆1933年民國《小謝歷史課本》和网络;

2、資料主要来源西曆1933年民國《小謝歷史課本》,文章中的甲骨文很難打出來,用□暫且代替,具體參考圖片。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習中華文化精神;

3、時間僅以民國22年,西曆1933年的節點為主,不參與現在各種爭論,歡迎學習交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