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末年四大势力,为何最终却是清朝定鼎中原?

作者:晋陵文華

#历史开讲#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攻占了北京,导致明朝的灭亡,从此开始了一个群龙无首的时代。在此期间,四个主要势力相互争斗,包括关外的清朝、大顺政权、大西政权以及南明小朝廷。

明朝末年四大势力,为何最终却是清朝定鼎中原?

通常来说,古语中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是指得到普通百姓的支持,而是指得到当时社会的士绅阶层的支持。在古代,皇权不及县级,而县级以下则由宗族掌控,这些宗族的代表就是士绅阶层,他们代表着穷苦百姓的利益,因此古语中的“民心”实际上就是指士绅阶层的支持。

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士绅阶层和官僚阶层是代表所有人的,因此谁能赢得他们的支持,谁就有可能赢得天下。最终,清朝通过赢得士绅和官僚阶层的支持获得了天下。

为什么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南明小朝廷没有赢得这个“民心”呢?下面的内容或许可以解答您的疑惑。

明朝末年四大势力,为何最终却是清朝定鼎中原?

李自成在建立大顺政权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官绅的支持。这是因为这些官绅最初投降李自成,不是因为他的魅力,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然而,李自成后来实行了追缴财产和助饷政策,这让官绅们十分不满,因此他们没有支持他的政权。

南明小朝廷本来可以成为明朝的延续,但它的缺陷比优点更多。它延续了明朝许多不好的传统,尤其是内斗和党争问题。其中,弘光政权就是由于党争而产生的。当时,东林党人反对拥立血缘最近的朱由崧为皇帝,这是因为万历帝曾经想拥立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为皇太子,但被东林党人反对而未能成功。因此,东林党与朱由崧之间形成了深仇大恨。

在南明末期,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官绅阶级执政失职,使得南明政权日益衰败。朱由崧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不得不向江北四镇的武将低头求援,最终成功成为了弘光帝。然而,这些武将因为拥立之功,变得自负自大,甚至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此时,南明政府已经陷入了大臣内斗、武将独揽军权的乌烟瘴气之中,失去了收复失地的良机,也让官绅阶级对南明政府失去信心。

明朝末年四大势力,为何最终却是清朝定鼎中原?

当清军南下时,南明大臣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纷纷向清军投降,并打开城门,表达了自己的忠诚。这是因为清廷在入关之初,曾经保护了官绅阶级的利益,赶走了李自成等其他的劫富济贫的军阀,这种措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使清廷在南明末期迅速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清廷的这些措施,官绅阶级也许早已经抛弃了南明政权,清军的入侵也不可能得到如此的顺利。

摄政王多尔衮领导下的清朝采取了多项措施,以维护官绅阶级的利益。其中包括宣布所有被起义军夺取的田产“归还本主”,并恢复前朝勋戚赐予的田地和财产。此外,清朝规定征收田赋按照万历年间的册籍进行,同时停止了征收辽饷、剿饷和练饷,这些政策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一定的照顾。

在官员任命上,多尔衮不仅任用了原来的明朝官员,还录用了投降大顺政权并晋升的官员。例如,周伯达曾在明朝任陕西关西道,后在大顺政权中晋升为甘肃节度使。刘达则曾是前明朝临汾知县,在大顺政权中晋升为巡按河南直指使。清朝并没有让他们恢复原来的官职,而是按照大顺政权晋升的官职进行任命。

明朝末年四大势力,为何最终却是清朝定鼎中原?

通过这些措施,清廷成功地吸引了官绅阶级的支持。与此同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南明的烂泥扶不上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清朝的强势行动打击了起义军,这使得官绅阶级更倾向于支持清朝。

尽管清军后来通过剃发易服和打压士绅阶级来加强统治,但那时清朝已经统一了全国局面。士绅阶级的反抗已经无用,他们只能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