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末年四大勢力,為何最終卻是清朝定鼎中原?

#曆史開講#1644年,李自成上司的大順政權攻占了北京,導緻明朝的滅亡,從此開始了一個群龍無首的時代。在此期間,四個主要勢力互相争鬥,包括關外的清朝、大順政權、大西政權以及南明小朝廷。

明朝末年四大勢力,為何最終卻是清朝定鼎中原?

通常來說,古語中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是指得到普通百姓的支援,而是指得到當時社會的士紳階層的支援。在古代,皇權不及縣級,而縣級以下則由宗族掌控,這些宗族的代表就是士紳階層,他們代表着窮苦百姓的利益,是以古語中的“民心”實際上就是指士紳階層的支援。

在明末清初的動蕩時期,士紳階層和官僚階層是代表所有人的,是以誰能赢得他們的支援,誰就有可能赢得天下。最終,清朝通過赢得士紳和官僚階層的支援獲得了天下。

為什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南明小朝廷沒有赢得這個“民心”呢?下面的内容或許可以解答您的疑惑。

明朝末年四大勢力,為何最終卻是清朝定鼎中原?

李自成在建立大順政權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官紳的支援。這是因為這些官紳最初投降李自成,不是因為他的魅力,而是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然而,李自成後來實行了追繳财産和助饷政策,這讓官紳們十分不滿,是以他們沒有支援他的政權。

南明小朝廷本來可以成為明朝的延續,但它的缺陷比優點更多。它延續了明朝許多不好的傳統,尤其是内鬥和黨争問題。其中,弘光政權就是由于黨争而産生的。當時,東林黨人反對擁立血緣最近的朱由崧為皇帝,這是因為萬曆帝曾經想擁立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為皇太子,但被東林黨人反對而未能成功。是以,東林黨與朱由崧之間形成了深仇大恨。

在南明末期,朝廷内部黨争不斷,官紳階級執政失職,使得南明政權日益衰敗。朱由崧為了争取更多的支援,不得不向江北四鎮的武将低頭求援,最終成功成為了弘光帝。然而,這些武将因為擁立之功,變得自負自大,甚至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此時,南明政府已經陷入了大臣内鬥、武将獨攬軍權的烏煙瘴氣之中,失去了收複失地的良機,也讓官紳階級對南明政府失去信心。

明朝末年四大勢力,為何最終卻是清朝定鼎中原?

當清軍南下時,南明大臣們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紛紛向清軍投降,并打開城門,表達了自己的忠誠。這是因為清廷在入關之初,曾經保護了官紳階級的利益,趕走了李自成等其他的劫富濟貧的軍閥,這種措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支援,使清廷在南明末期迅速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如果沒有清廷的這些措施,官紳階級也許早已經抛棄了南明政權,清軍的入侵也不可能得到如此的順利。

攝政王多爾衮上司下的清朝采取了多項措施,以維護官紳階級的利益。其中包括宣布所有被起義軍奪取的田産“歸還本主”,并恢複前朝勳戚賜予的田地和财産。此外,清朝規定征收田賦按照萬曆年間的冊籍進行,同時停止了征收遼饷、剿饷和練饷,這些政策為廣大老百姓提供了一定的照顧。

在官員任命上,多爾衮不僅任用了原來的明朝官員,還錄用了投降大順政權并晉升的官員。例如,周伯達曾在明朝任陝西關西道,後在大順政權中晉升為甘肅節度使。劉達則曾是前明朝臨汾知縣,在大順政權中晉升為巡按河南直指使。清朝并沒有讓他們恢複原來的官職,而是按照大順政權晉升的官職進行任命。

明朝末年四大勢力,為何最終卻是清朝定鼎中原?

通過這些措施,清廷成功地吸引了官紳階級的支援。與此同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南明的爛泥扶不上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清朝的強勢行動打擊了起義軍,這使得官紳階級更傾向于支援清朝。

盡管清軍後來通過剃發易服和打壓士紳階級來加強統治,但那時清朝已經統一了全國局面。士紳階級的反抗已經無用,他們隻能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