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广告无法消除,会员一充再充,消费者就是冤大头。这种套娃充钱的玩法,明明是“慢性自杀”,为何电视运营商坚持这样做?
过去,为了跳过广告直接进入内容,为了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声音、画面等,人们会选择开一个会员。每个月给个10块、15块的,感觉自己身心非常的舒畅。
但现在,顾客是越来越难当了,各个平台的会员费都增长也就罢。更重要的是开了会员,也没有好的体验。很多智能电视没有学会怎么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诱导甚至诱骗消费者套娃消费的行为是层出不穷。
以前,用的天线、闭路线、锅盖、机顶盒等东西接收电视内容,如今全部变成用网络。理论上来,可以看到的东西更多,完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2012年,乐视首次开辟了“超级电视”的概念,利用互联网,将平台内容与终端应用首次整合在一起,打破了以前“放什么看什么”的传统电视概念,变成了“想看什么看什么”,收费也不贵,一年收一次费,一次管一年,以很小的金钱代价,购买很多的观影自由,收获了不少好评。
但随后,不少商家加入进来,形成了一场价格恶战。一边降低质量压低成本弄死同行,一边用低价吸引消费者误入歧途。众多消费者被拖入价格战的泥潭,价格虽然没便宜多少,但质量根本没眼看。
此时,乐视再次发现了商机。消费者们在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的内容中,已经很疲惫了,他们期待能看到优秀的内容供应者。于是,乐视推出了内购模式。也就是说,想看好的内容,自己还要再额外付给其他平台,或者支付作品的版权费。只要再多给一点钱,你就能享受更好、更多的内容。
消费者付钱本来是为了得到更高质量服务,但是平台、运营商他们改变了策略,他们给不交钱的用户降低品质,现在给钱得到只是正常的服务。如果你想要得到更高品质,还得花钱。而且,花了钱也不一定好使。
在2021年的一份调研报告中,结果显示有近90%的消费者花钱安装的智能电视,有开机广告。此外,视频播放前的广告、贴片广告、弹窗广告好像一个都没少。想跳过广告,还得花钱,因为这些广告是属于视频平台的,你还得充相应的视频平台会员。由此,开始套娃式的充钱。
有些平台充钱是区分内容的,譬如你充的是电影会员,那么就看不了电视剧,甚至看新闻联播都要再充钱;有些平台分端口充钱,电视端与手机端不兼容,如果想看另一个给钱;最后一种是比较常见的,你要看的内容这个平台没有,要下载另外一个平台充钱。想要看电视畅通无阻,就得将这些会员一充再充。
而用户如果在电视上完成这些视频平台的会员充值,或者在上面购买内容,电视厂商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并且已经成为了很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这些电视商可是两头吃的典范,吃完观众、吃平台,不过所有钱最后都要观众买单,一企业2022年半年报显示,智慧现实终端能为他们带来71.29%的利润,营收占比高达80.78%。
电视的确是越来越便宜了,55英寸的4K电视只要1299元,65英寸的4K电视只要1699元,43寸的全屏电视只要749元。而且这些都是大牌,没有假冒伪劣。但问题在于,买得起,看不起。有不少网友都愤怒的发言:“以后不会再买电视,要用就用投影仪”。
由此可见,胡乱收费确实是让一些人抛弃了电视。但是,这种“慢性自杀”的方法,为何电视商依然要用呢?
这些年来,手机、电脑、平板等更便携的东西逐渐代替了电视,消费者有一个从电视转向这些移动设备的趋势。而电视收费只是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真正促使消费者放弃电视的是,消费习惯的改变。
这些趋势持续了很多年,但是居然还有一部分电视的“忠实粉丝”愿意守着这片阵地。想走的那些人留不住,而这些“死忠粉”却撵不走,对他们来说,电视简直就是刚需。
所以,电视生产商、互联网运营商、视频平台等多方机构,一定不会放过这最后一个薅羊毛的机会。如果最喜欢电视的这波人没了,那么靠电视赚钱的机会就不多了。他们会把最后这波韭菜的剩余价值全部压榨完,直至没有几个人看电视,然后放弃这片阵地,选择新的压榨对象。
而且,在压榨新老韭菜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只要程序设定好,是谁都逃不掉。譬如,默认自动续费,给钱的时候一下子就出去了。但是,想关这个服务的时候,永远不知道它会躲在哪。这个痛苦不论是使用手机还是电视,都是一样。而且电视屏幕大,可能更好找关闭按钮。#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电视收费##电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