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作者:正又直说事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文/正又直

编辑/正又直

前言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金源文化”是一种具有北方民族特征、在“阿什河”流域广泛传播的文化形式,是黑龙江文化的巅峰,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分支和珍贵的文化传承,它与渤海文化和契丹文化共同组成了东北亚三大文化形式。

从金源文明的角度来分析,在晚清时期曹廷杰等学者所作的有关探讨,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成果越来越多,如王可宾,杨忠谦,郭明志,王耘,李硕等《释金源文化》,《金代文学家族的空间流动与文学交流》,《汉火百炼金源金,周制一用中华中——金源文化考论》,《汉火百炼金源金,周制一用中华中——金源文化考论》,《汉火百炼金源金,周制一用中华中——金源文化考论》等优秀的作品。

从研究对象上来分析,金源的解读和传承、金源和周边区域的旅游项目的发展和建设都是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

但是对于金源的音乐、特别是金源的乐舞文化,却鲜有人注意到。基于前人的文献资料。

本文从金源金山古城遗址的完颜宗尹墓中所发现的"八面乐舞浮雕"浮雕"来解析当时女真的宫廷乐舞和舞蹈中所用的器物,并对金源地区女性的乐舞和文化进行了一些探讨。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论金源与晋元音乐舞蹈

“金源”一词源自女真,狭义上是指阿什江一带的一个行政区划,隶属于“金河”。《金史·地理志》记载:“上京路,为金朝故土,为海女之境。”

《国语》云:“以虎为穴,以水为穴”,所以得名“金源”。这是开国大典的由来。天眷元年,被称为上京。

海陵王迁都中都后,将肇兴的“郡望”改为“金源”。一是指女真的出生地会宁府辖区,二是指整个金代。

“金源”是东北地区十二世纪前半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东北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上承唐宋二朝,下启元、明、清三代,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历史遗迹,为北方民族的金源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金源音乐舞蹈是在传承和传承各民族音乐舞蹈的基础上,将中原文化融合到一起。

例如世宗之后,“宋代乐舞风靡于金,女真音乐舞蹈与宋时期的音乐舞蹈互相融合,而北宋时期流行的“言”、“诸宫”等说唱形式,则在金时期较为普遍。”

由此,在女真民族的文化中,汇融汉文化,在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同时,又兼而有之,表现出一种淳朴粗犷、豪迈雄壮、“三教”相容的新的北方文明。

金源的“金源”有宽泛之分,也就是“金源”是指在金代的统治区域,多个民族的大整合。金源文化是以“以虎为中心”的狭义文化。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这是一种独特的北国特有的文化。”金源乐舞蹈是金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朝以后都会宁府管辖的“金河”地区的典型特征。

女真人歌舞升平,歌舞升平,歌舞升平,“凡有嫁嫁节令,有聚会宴饮,有萨满祭祀,朝廷礼仪,无不有歌舞之乐,不论贵贱,男女老幼,均可载歌载舞。”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金源的音乐舞蹈是由女性部落的游猎生活和军事活动发展而成,具有“引弓之民”应有的原始民俗特征。

《后汉书》中记载了金人的舞蹈:“一天一夜,都要聚集在一起,跳舞的时候,有几十个人跟着,跳得很高。”

《宋会要》中记载了渤海音乐:“渤海风俗,每逢年节,必有歌舞之人,由几代歌姬伴奏,伴奏。”

元杂剧也是“屡次提及,女真的能歌善舞,许多歌舞,例如《四国朝》、《鹧鸪舞》等,都被元杂剧所吸收和运用,不仅是作为一种插入式的舞蹈,而且常常与杂剧相交。

从金源乐舞文化所用的乐器来分析,人们普遍相信,女真音乐舞蹈中所用的主要乐器有鼓和笛两种,然而,这是否属实呢?

金源音乐舞蹈中的乐器是否真的像现在所说的只有鼓和笛两种乐器呢?从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的一座古墓葬中发现的八张曲乐舞蹈的浮雕就能看出这个结论。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八面乐舞石幢在金山屯的古代墓葬

金山古城坐落在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区南部14 km外的汤旺河南端,东临一到二层的台地,由于东面有一道龟型小山,故得名“王八颈山”,后来改成“横山”或“金山”。

这座城池呈椭圆状,东西宽一千四百多公尺,南北宽八百公尺。

古城内到处都是青砖、红砖、筒瓦等装饰物,还发现了铁锹,金耳环,唐,辽,金等时期的铜,以及各种铁质兵器、铁器、农具、日常用品。

“横山北”、“大泡子”、“馒头山”、“二十八”、“曙光”、“黎明”等金代女真人村的遗迹,都是在古城的西北部,也是古代墓葬的所在地。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该墓葬位于“西北角0.5 km,西侧为汤旺河左岸500公尺,后依山岭,向沟川,座北而南,迎风而立。

从1966年到1976年,黑龙江省博物院先后三次派出考古人员到这里考察,先后进行了6次发掘。”

因该古墓区早年曾遭人盗,尽管前两次发掘成果不多,但发现了金代轮制的素面陶罐、带柄铜镜、磁碟、椴木雕琢的双联式木鞋、“大定通宝”铜币等实物,以及在金山屯金山古城遗址的完颜晏之子完颜宗尹的墓中,也发现了许多金器。

特别是这座古墓中所发现的“八面鼓”,对于了解金朝音乐舞蹈有着十分重大的价值。

一座以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无字墓”,其垂直高120公分,“以仿汉脊顶盖、主幢等四节汉白玉砌筑而成。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其顶盖、主幢及鼓形屋脊的雕刻目前收藏在黑龙江省博物院,而八角形扇形的台基目前在伊春市文化局收藏。

这座墓志牌是八边形,分为八个方向,每个方向都是43高15 cm,“每个侧面都雕刻着一个人,或站着,或站着,或敲着鼓声,或跳着舞蹈,有“塞北马王堆”之说。

此外,在金山屯金山古城的墓地中,还发现了一批完整颜宗尹的成颜颜之子墓。特别是这座古墓中所发现的“八面鼓”,对于了解金朝音乐舞蹈有着十分重大的价值。

这是一块以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没有文字的墓志,垂直高120公分,“以仿汉脊顶盖、主幢等四节汉白玉拼凑而成,其顶盖、主幢、鼓形屋脊的雕刻目前被黑龙江省博物院收藏,八角式的坡脚现在被伊春市文化馆收藏。”

从各侧面所绘之乐舞形态来分析,显示出了女真王族宫廷音乐舞蹈中的散乐舞蹈场面。

此处既有乐曲,也有健壮舞蹈,有人敲着锣鼓,吹着笙、笛、筚路舞,或手舞足蹈,仿佛在进行一场美妙的舞蹈,令人赏心悦目,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迄今仅存的一次真实记录,也是迄今仅存于金源女真乐舞中,仅存的一种真实记录。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八面乐舞浮雕五件稀有的器物

八面乐舞浮雕石窟的八个横截面上,只有一块是乐师,其余七块横截面上都有七种乐器。

根据有关文献和作者的调查和研究,这些乐器主要有杨琴(也称为杨琴)、笙、笛子、筚筚、箜篌、小忽雷和拨胡琴等。

“八面乐舞浮雕”中,最常用的是笙和笛子。

例如,在章宗时期,“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是根据唐人《莺莺传》中的一个小插图,由十四个宫腔和一百九十三个组曲构成,配上了一首用琵琶和一首饶舌的乐谱。”

此外,在金时期,“模仿辽朝的礼俗,著名的连厢曲艺人,由一人琵琶、一人箫,列座唱词,再以男名末泥,女名旦,并杂花等人人勾栏,以唱作作,北人称其为包厢。多半以四边舞者为乐手,故此云。

但跳舞的人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就像古代的舞蹈一样。”明代万历时期(1573-1620年),京城有女真的八角鼓,《刘雄八角鼓》:

刘善敲鼓,节奏快,节奏快,声音悦耳;或以琴声与琴声相交,使乐声更佳。”然而,在金源文明的有关资料和研究中,筚路箜篌的数量较少,特别是拨弦胡琴、小忽雷、羊琴。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筚篥”一词源自波斯,在汉朝时经丝路而来。其音调嘹亮,悲怆凄婉,是传入中国的胡乐器中的一种。

唐朝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写道:“筚路之音,乃龟兹之乐。”又名哀伤,与胡亥相似。”当它传到中国之后,就被广泛地应用在了民间的吹奏音乐上,宋陈旸在《乐书》中写道:

“筚子,一声哀鸣,一声笛子,龟兹乐器。竹子是管子,芦苇是管子,像是九孔。到了唐朝,这种吹奏的情况就更加普遍了,强者如云。

譬如开元时期的安万善,擅长吹奏乐器,有一次大年三十晚上,李颀等五、六人齐聚一堂,安万善为他吹奏乐器,李颀则以此为乐,作了一首《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从“八面乐舞浮雕”的主楼上所刻的图案来判断,这是一种与金朝音乐舞蹈有关的乐器。

从乐师手中拿着的是“筚篥”,从琴声和姿势来判断,这是一种类似于“丝绸之路”的乐器。

另外,自汉代至唐代,中国流传下来的筚钉有大筚钉、小筚钉、桃皮筚钉、柳皮筚钉、双筚钉等多种形式,八面鼓上的筚首,从形制上看,更像是小筚号。

金源古墓石刻筚篥的出土,反映了女真与汉族、西部地区的文化交往,以及胡乐的运用。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琵琶,这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拨弦乐器,《史记·封禅书》说:“从西域之时,祠太一,就有了乐曲,有了笛子,就有了二十五根琵琶。”

从波斯传入中国,叫做“胡箜篌”。《隋书音乐志》中说:“竖头箜篌,乃从西方而来,而不是中国的乐器。”

另外,唐朝的七弦箜篌也有了,唐朝学者杜佑在《通典》中写道:“汉时,侯调所制,以琴为琴,七弦为琴。”

从“八面乐舞浮雕”的主楼剖面上所刻的图案来判断,琵琶也是女性舞蹈文化的一部分。

箜篌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结构,“八面乐舞浮雕石幢”所雕刻的箜篌属于七弦竖箜篌。

箜篌于明朝之后已绝迹,金、宋两朝的文献也有大量的文献记录,而《八面乐舞石柱》中的竖箜篌是从金代出土的墓砖和石刻浮雕首次发现的,所以,这个弥足珍贵。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从“八面八方乐舞浮雕”的石柱上的拨胡琴来判断,金拨胡琴是一种类似于马头琴的乐器。

这把短短的一百多年前就被日本的鸟居龙藏女士所发明,清朝的蒙古人把它叫做“潮尔”。

琴体为木质,一尺左右,双弦式,乐盒为阶梯状。与其他的拉弦乐器相比,弓弦上的弦并没有夹在内弦和外弦之间,而在外弦和内弦之间演奏。

不过,八面琴的“八面乐浮雕”主幢所雕的金拨胡琴并未与马尾弓的琴线相接触,而且两根琴弦均在一方,并不具有马头琴、潮尔、马尾等乐器的特点。

实际上,在唐朝时期,北方的民族乐器被称作“胡”。日本林谦三提出唐朝胡琴的意思是琵琶,中国项阳先生的意思是胡雷。

隗芾在其《契丹乐舞考》中写道:“契丹人流行反弹胡琴舞,是把胡琴举在脑后,用手弹奏,然后用手指弹奏。”

蓟州的白塔北部有一幅与之有关的图案,这就是舞者显然是契丹人,他们所用的胡琴喇叭是一种长方形的,是一种弹拨类的乐器。

宋代很盛行的是一种弹奏乐器,要求人们服从命令,严格执行,因此得名“拨胡琴”。

黑龙江发掘的《八面乐舞浮雕石围》中有关乐器的图案,弥补了该领域考古工作中的空白。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结语

金山古城完陵寝中所见的“八面乐舞浮雕”,形制逼真,形制活灵活现,规模颇大,舞者翩翩起舞,乐师弹奏,或敲打,或吹奏,像是一种艺术。

演奏所用的乐器包括羊琴、笙、笛子、筚路箜篌、小忽雷、拨胡琴等,通过对它们的影像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与女真的乐舞文化、鼓乐、雅乐等文化有关,弥补了以往文献记载而无相关实物的空白,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金代女真人创建的金源文化。

金源是黑龙江古代文明发展的顶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源乐曲是黑龙江、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的一种不可复制的财产,而对其所用的乐器进行了细致的考辨,是金源音乐舞蹈学在学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但单凭“八面乐舞浮雕”来对金源乐件进行解构,尚不能对其所用的乐器进行完整的考察,只能算是一个开始,希望以后能进一步地加以研究。

浅析金源完颜宗尹墓八面乐舞石窟珍品图谱

参考文献:

《金代女真文化对元杂剧繁荣的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

《金戈铁马的交汇——辽、西夏、金》

《后汉书》(卷八十五)

《中国通史》、《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