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对外贸易时代的开启

作者:夜阑先生

#历史开讲#

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邻挪威,东北接壤芬兰,西南濒临北海并与丹麦隔海相望,东边是波罗的海。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两面环海的地理位置促使瑞典沿海地区的民众积极涉海,其最早的航海贸易活动应在维京时代(公元8—11世纪)。瑞典人在该时期的对外贸易已突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疆界,主要面向罗斯和波罗的海地区,甚至远至阿拉伯、波斯和希腊。

九世纪初,富有冒险精神的瑞典人跟随丹麦和挪威的海盗远征到北海和大西洋的岛屿,远征到法兰克帝国,甚至到更远的海洋和地域。瑞典的地理位置偏半岛东部,大部分瑞典海盗向东进军,沿途抢劫的。

同时,将北欧的毛皮、海豹油、蜂蜜等运往东欧和亚洲,又把东方的香料、酒、丝绸、珠宝、金银等贩运到欧洲市场。携带着货物的瑞典海盗兼商人在巴格达和伏尔加河湾与最东来自中国的商人和商品相遇,中国丝绸由此经各种途径进入瑞典,大抵是瑞典与中国贸易往来的最早证明。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对外贸易时代的开启

尽管瑞典在海盗时期的航海贸易相当活跃,其随后数世纪的海上活动却稍显沉寂。维京时代后,瑞典作为王国初步走向统一,归福尔孔王朝统治,耕种土地成为瑞典人民的主要追求,而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商业特权迅速被汉萨同盟垄断。

为抗衡德意志汉萨同盟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政治和对北海、波罗的海贸易的控制,瑞典、丹麦、挪威三国代表于1397年6月在瑞典东南部城市卡尔马进行商讨,以维持各自王国地位为前提,成立由丹麦王室主导的卡尔马联盟。

然而,建立共主联邦并未使瑞典的航海贸易恢复生机,汉萨同盟依旧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发挥重要影响,联盟内部的瑞典与丹麦则冲突不断。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分别开辟由西方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欧洲国家迅速活跃于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并同东印度建立起跨越陆地和海洋的全球性贸易联系,其中以葡萄牙、西班牙为先锋,随后则是荷兰、英国和法国。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对外贸易时代的开启

然而,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率先进入印度洋时,瑞典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王国内部脱离卡尔马联盟的呼声日趋高涨。

1523年,瑞典贵族古斯塔夫·瓦萨领导起义,将丹麦军队驱逐出境,旋即成为国王,创立瓦萨王朝,瑞典王国恢复独立,始以独立民族国家的身份活跃于欧洲大陆。

在对抗丹麦军队时,瑞典凭借给予贸易特权的承诺得到汉萨同盟协助,因此谋求经济独立成为瓦萨王朝创建初期的要务。由于开辟新航线和发现新大陆所带来的新海洋环境,荷兰、英国两国贸易的增长,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北部王权的加强,汉萨同盟的垄断地位迅速瓦解。

伯爵战争(1534—1536)使吕贝克在波罗的海地区的优势地位走向终结,瑞典在战争结束后彻底摆脱汉萨同盟的商业垄断。1544年,古斯塔夫·瓦萨建立世袭君主政体,根除王国内部日后可能存在的阴谋叛乱,确保王位始终由其后嗣继承,从此王国的敌人来自外部,瓦萨一切对外活动的出发点,也都是出于国家安全或商业的考虑。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对外贸易时代的开启

长久以来,作为欧洲贸易一部分的瑞典主要出口来自斯德哥尔摩的铁矿。汉萨同盟在商业上的成功以及英国、荷兰通过海外贸易取得的迅速发展让瑞典国王印象深刻,瓦萨意识到贸易和航运的重要性,欲改善商人局限在波罗的海开展贸易的窘状,将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拓展至北海、大西洋港口和俄国。

然而,瑞典的地理位置未占优势,16世纪的欧洲局势也阻碍王国海上贸易的发展。波罗的海属于北欧国家的内海,瑞典在该海域的贸易和航运频繁面临丹麦、波兰和俄国等欧洲劲敌的竞争与封锁。

当瓦萨于1560年去世时,瑞典与欧洲心脏的贸易路线由丹麦和汉萨同盟控制,其中丹麦控制北欧最重要的航道厄勒海峡,汉萨同盟则控制所有重要的德国北部河口,瑞典西南部仅有约塔河口的艾尔夫斯堡可通往北海。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对外贸易时代的开启

古斯塔夫·瓦萨死后,瑞典历任统治者都将维持王朝稳定、扩展本国势力、突破商业封锁和发展航海贸易作为奋斗目标,由此卷入持续160余年的北欧战事。凭借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对波兰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胜利,瑞典崛起为欧洲强国,拥有波罗的海的霸权地位。

通过与波兰的停战协定,瑞典掌握在波罗的海贸易有重要地位的全部港口,可征收普鲁士港口的关税收入。与此同时,得益于引进国外人力、财力以协助发展国内采矿业的措施,瑞典到17世纪初已成为金属销往北欧的主要出口国,铜、铁制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大部分。

此时瑞典的经济状况大有改善,一系列组建东印度公司的设想自17世纪始在国内被相继提出。荷兰商人威廉·乌塞林克斯为瑞典与东印度开展贸易的首倡者。1624年,即荷兰公司成立22年后,乌塞林克斯前往哥德堡,欲劝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创立一家“面向亚洲、非洲、美洲以及麦哲伦海峡的综合贸易公司”,并在1626年成功获得由国王颁发的特许令。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对外贸易时代的开启

该特许令为期12年,对公司情况有详细规定:公司名为南海公司,也可称南方大陆公司、西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或印度公司,主要与亚洲、非洲、美洲以及麦哲伦海峡开展航海贸易,在贸易的同时为这些地区带去文明开化和基督信仰。

公司商船须从哥德堡出发,在舰队的护卫下航行,商船的返抵城市亦是哥德堡;瑞典国王为公司提供保护,允许公司在远东建立贸易堡垒和城镇;公司采用购股制,凡购股满10万银圆者,均有权提名两名董事。

瑞典国王大力扶持南海公司,投资高达40万银圆的股金,为公司最大股东,然而在公司正式运作前,古斯塔夫二世便奔赴德意志,专注于欧洲战事,用于筹建公司的资金随即被撤走以作军费,该计划因缺少必要的资本条件而以失败告终。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对外贸易时代的开启

乌塞林克斯之后,另有若干建立东印度公司的设想。17世纪60年代,汉堡商人埃伦坎普试图以荷兰公司为模板,成立“面向新地岛、鞑靼地区、日本和中国”的东印度公司,规定公司商船在航行至远东时将使用穿过北冰洋的东北航道,但这一方案始终浮于纸面,从未真正实现。

曾为荷兰公司服务数年的瑞典人奥勒·柏格尝试说服瑞典开展东印度贸易,随后在60年代末筹资银圆三万有余,建立起一家贸易公司,董事之一为瑞典当时的商贸局主席克努特·图尔克,然而公司的规模和获利相当有限,其经济活动也仅是从葡萄牙进口盐,与最初的设想相去甚远。

卡尔十二世在位期间,一群马达加斯加海盗试图向其提供资金和战船,他们则继续留在印度洋促进以瑞典与东印度的贸易联系,目的是在哥德堡建立由海盗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的东印度公司,但瑞典国王过分专注其军事抱负,未曾对此作出回应。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对外贸易时代的开启

18世纪初,马达加斯加海盗再次努力,提出在哥德堡定居并在瑞典保护下经营东印度贸易的计划,一位名为摩根的使节在瑞典被接见,双方就相关问题达成一致协议,但由于卡尔十二世的突然离世以及大北方战争后瑞典不确定的未来,马达加斯加海盗组建东印度公司的努力宣告无疾而终。

1719年,瑞典外务大臣丹尼尔·尼克拉斯提出组建东印度公司的计划,次年便获得为期15年的特许令,允许公司垄断与印度和中国港口的贸易,但是鉴于瑞典与英国的友谊以及与荷兰的竞争,加之王国缺乏远洋贸易必需的大型海舶,这一计划被迫搁置。

1728年,瑞典人斯帕雷递交一份开展东印度贸易的商业提案,认为哥德堡不仅将成为公司的主要城市,还应被指定为可自由贸易的港口,并将马达加斯加的海盗活动以及奴隶贸易囊括在内,商贸局和朝廷大臣以过于冒险和欧洲霸权阻扰为由拒绝该提案。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对外贸易时代的开启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终成立的瑞典公司中发挥显著影响的尼克拉斯·萨尔格伦和科林·坎贝尔也在斯帕雷的提案中扮演幕后推手的角色。当斯帕雷仍在焦急等待商贸局对这份提案的回复时,斯德哥尔摩掮客亨里克·柯尼格于1729年向商贸局表明自己和伙伴欲在东印度开展贸易,并与马达加斯加和其他欧洲霸权尚未立足之处建立贸易联系,得到商贸局和朝廷大臣的一致同意。

在此情况下,亨里克提交一份附有特许令草稿的申请,以期获得由国王授权的特许令,商贸局和朝廷大臣对其态度不一。商贸局讨论并同意该申请,但朝廷大臣因奥斯坦德公司受欧洲霸权阻扰而被迫中止经营的悲惨命运,认为国际贸易形势对东印度公司的创建不利,在1730年7月否决亨里克的申请。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对外贸易时代的开启

亨里克不愿放弃,而是等待瑞典国会召开,随即将其商业计划提交至秘密商务委员会,指出新建的东印度公司将以取得成功的荷兰公司为仿效对象,并详细陈述公司将为王国带来的各种益处。

在经历若干激烈的反对和争论后,亨里克的计划最终经受住考验,于1731年4月获得瑞典国会批准通过。6月14日,瑞典国王授予亨里克在东印度开展贸易的特许令,瑞典公司正式成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