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产妇接生的男大夫——屯垦戍边在乌兰布和大沙漠

作者:北京垦牛

作者:刘锡成

编者按:1958年包尔套勒盖(简称包尔盖)农场初建,三进三出乌兰布和大沙漠未能立足。1962年巴盟行署(现巴彦淖尔市)抽调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老红军袁成忠同志带领下挺进沙漠腹地开发建设。1963年接收自治区各企业、事业支边青年职工以及城镇知识青年数百人充实农场,开创了一场艰苦卓绝改造乌兰布和大沙漠的人类壮举。1969年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包尔盖农场改编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团。1975年兵团撤销后又恢复包尔盖农场原称。包尔套勒盖蒙语意为“不毛之地”,当地土语“灰色沙圪蛋”。

作者是1963年来农场支援北疆建设的呼和浩特知识青年,作为老一代建设者,经历了初创时期的艰苦岁月。

为产妇接生的男大夫——屯垦戍边在乌兰布和大沙漠

坚守基层为群众送医送药的白衣使者

来包尔盖农场几年,感觉这里还真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农场干部、职工、家属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不乏老红军、老八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战老兵,也有经验丰富的农民、技艺高超的工人。

这里要说说农场医务所的刘志成刘大夫。他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的志愿军卫生员,曾经顶着炮火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病员,归国后又进院校深造,毕业后成为一名内科医生,在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来到包尔盖农场表现出的高尚医德、精良医术很受农场职工以及周边村民的信任。

包尔盖农场一九六二年扩建,在场部设立了卫生所,配备了几名医生、护士,对于治疗职工群众中的一般常见疾病还能胜任,但是遇到重大疾病或是严重工伤还是得派车送到百里开外的盟医院治疗。不过遇到孕妇紧急生娃娃这种事儿卫生所还真是有点为难:

一是技术上有难度。孕妇一般还是提早去城里医院待产好,如果发生难产,医务所没有妇科医生设备也不足。

二是思想上有障碍。群众中残存的封建意识以及缺乏科学医疗知识对于男大夫接生普遍不大接受。

这不,难事儿说来就来了:

1964年春节,农场家家炊烟袅袅户户忙着团聚喝酒吃饺子,刘志成家也是这样。突然闯进一个急的说话都变调的年轻后生,他连着喊:

“刘大夫,刘大夫,我老婆现在不对劲,像是难产,你快点看看去吧!”

听到紧急求助刘大夫一边安慰他,一边放下碗筷下地蹬鞋,急冲冲来到医务室,带上必要的器械和药品就赶赴孕妇家。

望着远去的身影,刘大夫媳妇不高兴了,“这日子口赶的!大年初一连吃顿消停饺子都不容易。”

不高兴还是出自她心里不乐意丈夫去给一个年轻小媳妇接生这事儿。尽管作为家属也知道在患者面前医生不分性别,救死扶伤是他们神圣的天职。但是真轮到发生在自己这儿心里还是不痛快。

刘大夫家属心里不痛快,其实孕妇也不乐意来个男大夫给自己接生,这多难为情啊?不过农场就是这么个条件,人命关天,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刘大夫赶到时,产妇已经折腾得浑身没劲,面目憔悴显得非常痛苦。刘大夫赶紧消毒做检查,很快诊断为宫缩乏力形成滞产。他宽慰产妇帮助她树立信心,又为她打了助产针。同时嘱咐积极配合,指导她时而屏气用力,时而放松休息。经过一系列紧张处置,产妇终于安全分娩了。接着刘大夫又为婴儿剪去脐带,用纱布把婴儿口鼻中的分泌物挤出,擦净,拍打双脚,促使啼哭、呼吸。听到婴儿降临人间的第一声啼哭后他才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

孕妇丈夫见到母子平安感激的握住刘大夫双手不知说什么好。

刘大夫摆摆手说:“没啥没啥,孩子大人平平安安比啥都好!”

交代了一下母子康复注意事项后他就在一片感谢声中离开了。

回到家里看见煮得的饺子一个都没动,媳妇还坐在炕头上生闷气呢。

看到年节自家冷落的样子,刘大夫什么也不说赶紧打开灶眼热饺子,给媳妇盛在碗里递上筷子。这才慢条斯理的说:

“咱农场就这么个条件。事发紧急,我又是个医生总不能见死不救吧!大年初一人家得个大胖小子这该是多大的喜庆积德事儿啊?”

一番在情在理的开导,媳妇儿终于破涕为笑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起香喷喷的过年饺子,欢声笑语再次充满这个幸福的家庭。

这个春节过得有意义。

为产妇接生的男大夫——屯垦戍边在乌兰布和大沙漠

兵团女战士

为产妇接生的男大夫——屯垦戍边在乌兰布和大沙漠

1997年拍的场部(团部)照片,奔走在土路上的“驴吉普”。

为产妇接生的男大夫——屯垦戍边在乌兰布和大沙漠

2022年拍的场部(团部)照片,面貌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