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学术头条(ID:SciTouTiao),作者:Academic Jun,原标题为"全国首例、第二例新冠患者尸检工作完成,有什么意义?困难在哪里?》
2月16日.m 3时50分,经患者家属同意,全国首例新冠肺炎感染者遗体尸检工作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完成。
同日下午18时45分.m,全国第二例死于新冠肺炎的病人遗体解剖工作在金银潭医院顺利完成。
尸体解剖由一组参与SARS案件解剖的法医病理学家、湖北省法医鉴定协会会长刘亮教授和其他相关专家进行。目前,这两具尸体已送去进行解剖病理学检查,预计需要10天才能获得病理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科学家刘亮教授参与遗体尸检
移除遗骸的意义是什么?
现有的医学诊断一般从重症患者的咽拭子和肺冲洗样本中确认存在新的冠状病毒,虽然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筛查确诊患者,但如果没有病理解剖学,病理学上不能收集完整和系统的信息,不能解释整个新型冠状病毒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无法了解疾病是如何发生的,无法知道这些病毒在肺部分布在哪里,以及它是否也分布在身体和器官的其他部位。
临床上,一些患者不表现出呼吸系统症状,而是心血管,神经和消化系统的症状。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病理解剖学来明确,只有通过对单个器官的病理切片才能找出病毒是如何损害人体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才能被下药、精准治疗。
强调病理解剖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随着病理解剖学和病理学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然后治愈和拯救人类。许多临床上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在病理学家的尸检结果中得到解答。
同样,病理尸检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病毒积聚的位置和器官集中的位置,它造成的损害,它的严重程度,以及损害是由病毒本身的毒力还是由身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引起的。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往往在后期产生白肺,肺部呼吸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呼吸衰竭。只有通过病理解剖学,才能知道这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单独引起的,还是由人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或B细胞)的作用引起的。
解剖学得到的新冠肺炎病理学对探索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变化和疾病机制有很大帮助,能够从根本上发现新冠肺炎的致病性和致死性,为今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此外,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法医检测也与传播途径有关,例如是否存在粪便感染,食道或气管中是否可以发现更多的病毒,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刘亮告诉卫生时报,2月16日的尸检主要是基于材料,"病毒将要失活,所以组织得到更多的泡沫。然后将切片置于显微镜下,以查看其细胞结构和组织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鉴于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SARS的异同,刘亮教授表示,初步的目视观察还不能对两者进行比较,需要后续显微镜和病理学、病毒学研究。
遗体的尸检充满了困难
自去年12月武汉爆发新冠病毒肺炎以来,不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感染人数的持续上升,世界各大学术期刊都发表了临床病例研究的结果,但没有出现尸检相关的研究。
据参与尸检的刘亮教授告诉媒体:"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疾病,但死亡因素却不知道该怎么做。自1月22日以来,我一直在呼吁对新冠肺炎的死亡进行尸检,但这太难推动了。"
为什么尸检如此困难?
首先,中国人有进入土壤安全的传统观点,说服病人家属接受亲人没有获救并接受尸检并不容易;
其次,担心病毒的传播,因为仍有大量患者已经去世,如果在解剖过程中保护不当,会有继发感染的风险,对解剖学家本人尤其危险;
最后,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解剖机构,需要联系多部门审核审批,流程极其繁琐。多种因素的结合使尸检变得困难。
突破的第一步就是在这里发生的第一批上海援办医疗队组长、中共临时总书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俊华教授在这里。
郑俊华教授在接受《卫生时报》采访时表示,从他带领上海第一批医疗队到金银潭医院接手治疗的患者,两位患者一直处于危急状态,经过医护人员20多天的不间断治疗,依然没有退缩, 不幸去世了。
但经过这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医务人员抢救了病人的情绪和承诺,病人的家人直视着他的眼睛。"我们对病人的悲惨死亡感到悲伤,但在这种悲伤之后,我们更渴望通过尸检对后续治疗有更多的指导。第一位患者死后,经过两个小时的不懈沟通,家属悲痛欲绝,了解尸检的意义,最终签署了同意书。"在接受《卫生时报》记者采访时,郑俊华多次向患者家属致敬。
郑俊华(左二)与第一批康复出院的患者合影
由于安徒生健康委员会的有效支持和批准,尸检得以如此迅速地进行。刘良教授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按照特殊事项原则召开了15日上午的应急会议,在紧急发布文件的同时,迅速向重点医院口头通报。
对传染病患者遗体进行尸检,防止病毒传播,国内有一套标准。目前,我国符合传染病解剖标准的解剖室寥寥无几,北京地坛医院有一间,已用于SARS研究,没有其他地方。由于无法将遗体从武汉运到北京,金银潭医院首次专门腾出负压清洁手术室,确保尸检不能让病毒传播。最后,在刘亮教授等相关专家的合作下,顺利完成了对新关肺炎死亡患者遗体的尸检。
SARS尸检的深远影响
根据ICTV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关于bioRxiv的一篇论文,一个预印本平台,"基于病毒的系统发生,分类和实践,该团队将该病毒确定为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CoVs)相关的姊妹病毒",并且,总的来说,新的冠状病毒与我们所知的SARS病毒属于同一物种。
那么,当年的SARS病毒尸检揭示了哪些重要信息呢?
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科前主任、南方医院病理科主任丁延庆教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SARS尸检。随后进行了三次尸检,为确定发病机制、治疗、保护措施和制定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他们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和《病理学》(J Pathology)上的论文,丁的团队发现,除了肺部的SARS病毒外,SARS患者在汗腺、肾脏、胃肠道等方面也有SARS病毒阳性。这一结果清楚地表明,SARS病毒除了通过呼吸道传播外,还可能通过粪便,汗液和尿液传播,为病毒的传播途径提供了大量证据。
SARA 病毒存在于胃 (2A)、肠 (3A)、汗腺 (8A) 和肾脏 (7A) 中
而丁彦清团队首先提出肺和免疫器官是SARS病毒发作的主要靶器官,并首次提出"炎症促进因子"过表达与SARS急性肺损伤和全身多器官损伤密切相关,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John M Nicholls是澳大利亚皇家病理学学院的研究员,也是香港大学病理学系临床医学教授,他对2003年2月和2003年3月死于SARS的六名患者进行了尸检,并对尸体组织样本和其中一名患者进行了开放肺活检。
根据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篇论文,该团队进行了组织学和病毒学研究,根据尸检结果,所有六名患者都有最近SARS-Co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弥漫性肺泡损伤很常见,但不是普遍的。已确定的形态变化是支气管脱皮,纤毛丢失和鳞片状生物发生。
其中,1例继发性细菌性肺炎,且4例患者观察到巨细胞浸入量显著增加,肺泡和巨噬细胞在肺间,2例患者有血吞噬,肺泡肺细胞也呈肥大,伴有颗粒状二亲本细胞质。低于他们的患者有脾脏的白色髓鞘萎缩。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上皮细胞质中的病毒颗粒对应于冠状病毒。
因此,根据尸检结果,SARS与肺上皮细胞增殖和巨噬细胞增加有关。吞噬作用的存在支持细胞因子紊乱可能是SARS患者临床症状的重要因素的论点。结果为当年SARA患者的激素治疗计划提供了一些学术支持。
战争之路充满希望
对疾病的医学理解需要一个包括临床,基础,科学和病理解剖学的过程。只有各部门、各界齐心协力,才能不断深化对疾病的认识,为全面抗击疾病提供基础。
到目前为止,新冠肺炎的医学知识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疫情如火如荼、诊疗方案不完善的时期,相信如果能够系统解剖部分死者,必将有助于从病理方面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理生理进展和发病机制,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让我们期待相关解剖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尽快开始指导临床工作,也期待相关疫情尽快得到控制。中国加油!
资源:
http://www.jksb.com.cn/html/2020/jjxxgzbd_0217/159702.html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3)13413-7/全文#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141376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学术头条(ID:科学头条),作者:学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