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冠患者遺體解剖,通往光明的荊棘之路

新冠患者遺體解剖,通往光明的荊棘之路

本文摘自微信公衆号:學術頭條(ID:SciTouTiao),作者:Academic Jun,原标題為"全國首例、第二例新冠患者屍檢工作完成,有什麼意義?困難在哪裡?》

2月16日.m 3時50分,經患者家屬同意,全國首例新冠肺炎感染者遺體屍檢工作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完成。

同日下午18時45分.m,全國第二例死于新冠肺炎的病人遺體解剖工作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

屍體解剖由一組參與SARS案件解剖的法醫病理學家、湖北省法醫鑒定協會會長劉亮教授和其他相關專家進行。目前,這兩具屍體已送去進行解剖病理學檢查,預計需要10天才能獲得病理報告。

新冠患者遺體解剖,通往光明的荊棘之路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科學家劉亮教授參與遺體屍檢

移除遺骸的意義是什麼?

現有的醫學診斷一般從重症患者的咽拭子和肺沖洗樣本中确認存在新的冠狀病毒,雖然這種方法可以更準确地篩查确診患者,但如果沒有病了解剖學,病理學上不能收集完整和系統的資訊,不能解釋整個新型冠狀病毒病的病因和病理機制, 無法了解疾病是如何發生的,無法知道這些病毒在肺部分布在哪裡,以及它是否也分布在身體和器官的其他部位。

臨床上,一些患者不表現出呼吸系統症狀,而是心血管,神經和消化系統的症狀。這一切都需要通過病了解剖學來明确,隻有通過對單個器官的病理切片才能找出病毒是如何損害人體細胞群組織器官的,才能被下藥、精準治療。

強調病了解剖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病理學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随着病了解剖學和病理學的存在,我們可以從基礎醫學過渡到臨床醫學,然後治愈和拯救人類。許多臨床上不清楚的問題可以在病理學家的屍檢結果中得到解答。

同樣,病理屍檢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病毒積聚的位置和器官集中的位置,它造成的損害,它的嚴重程度,以及損害是由病毒本身的毒力還是由身體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引起的。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往往在後期産生白肺,肺部呼吸功能嚴重受損,導緻呼吸衰竭。隻有通過病了解剖學,才能知道這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單獨引起的,還是由人類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或B細胞)的作用引起的。

新冠患者遺體解剖,通往光明的荊棘之路

解剖學得到的新冠肺炎病理學對探索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病理變化和疾病機制有很大幫助,能夠從根本上發現新冠肺炎的緻病性和緻死性,為今後危重症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此外,從傳播的角度來看,法醫檢測也與傳播途徑有關,例如是否存在糞便感染,食道或氣管中是否可以發現更多的病毒,這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劉亮告訴衛生時報,2月16日的屍檢主要是基于材料,"病毒将要失活,是以組織得到更多的泡沫。然後将切片置于顯微鏡下,以檢視其細胞結構群組織結構發生了什麼變化。"同時,鑒于這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與SARS的異同,劉亮教授表示,初步的目視觀察還不能對兩者進行比較,需要後續顯微鏡和病理學、病毒學研究。

遺體的屍檢充滿了困難

自去年12月武漢爆發新冠病毒肺炎以來,不斷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随着感染人數的持續上升,世界各大學術期刊都發表了臨床病例研究的結果,但沒有出現屍檢相關的研究。

據參與屍檢的劉亮教授告訴媒體:"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種疾病,但死亡因素卻不知道該怎麼做。自1月22日以來,我一直在呼籲對新冠肺炎的死亡進行屍檢,但這太難推動了。"

為什麼屍檢如此困難?

首先,中國人有進入土壤安全的傳統觀點,說服病人家屬接受親人沒有獲救并接受屍檢并不容易;

其次,擔心病毒的傳播,因為仍有大量患者已經去世,如果在解剖過程中保護不當,會有繼發感染的風險,對解剖學家本人尤其危險;

最後,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解剖機構,需要聯系多部門稽核審批,流程極其繁瑣。多種因素的結合使屍檢變得困難。

突破的第一步就是在這裡發生的第一批上海援辦醫療隊組長、中共臨時總書記、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鄭俊華教授在這裡。

鄭俊華教授在接受《衛生時報》采訪時表示,從他帶領上海第一批醫療隊到金銀潭醫院接手治療的患者,兩位患者一直處于危急狀态,經過醫護人員20多天的不間斷治療,依然沒有退縮, 不幸去世了。

但經過這段時間的精心治療,醫務人員搶救了病人的情緒和承諾,病人的家人直視着他的眼睛。"我們對病人的悲慘死亡感到悲傷,但在這種悲傷之後,我們更渴望通過屍檢對後續治療有更多的指導。第一位患者死後,經過兩個小時的不懈溝通,家屬悲痛欲絕,了解屍檢的意義,最終簽署了同意書。"在接受《衛生時報》記者采訪時,鄭俊華多次向患者家屬緻敬。

新冠患者遺體解剖,通往光明的荊棘之路

鄭俊華(左二)與第一批康複出院的患者合影

由于安徒生健康委員會的有效支援和準許,屍檢得以如此迅速地進行。劉良教授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按照特殊事項原則召開了15日上午的應急會議,在緊急釋出檔案的同時,迅速向重點醫院口頭通報。

對傳染病患者遺體進行屍檢,防止病毒傳播,國内有一套标準。目前,我國符合傳染病解剖标準的解剖室寥寥無幾,北京地壇醫院有一間,已用于SARS研究,沒有其他地方。由于無法将遺體從武漢運到北京,金銀潭醫院首次專門騰出負壓清潔手術室,確定屍檢不能讓病毒傳播。最後,在劉亮教授等相關專家的合作下,順利完成了對新關肺炎死亡患者遺體的屍檢。

SARS屍檢的深遠影響

根據ICTV冠狀病毒研究小組關于bioRxiv的一篇論文,一個預印本平台,"基于病毒的系統發生,分類和實踐,該團隊将該病毒确定為與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CoVs)相關的姊妹病毒",并且,總的來說,新的冠狀病毒與我們所知的SARS病毒屬于同一物種。

那麼,當年的SARS病毒屍檢揭示了哪些重要資訊呢?

南方醫科大學病理科前主任、南方醫院病理科主任丁延慶教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SARS屍檢。随後進行了三次屍檢,為确定發病機制、治療、保護措施和制定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措施做出了突出貢獻。

根據他們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和《病理學》(J Pathology)上的論文,丁的團隊發現,除了肺部的SARS病毒外,SARS患者在汗腺、腎髒、胃腸道等方面也有SARS病毒陽性。這一結果清楚地表明,SARS病毒除了通過呼吸道傳播外,還可能通過糞便,汗液和尿液傳播,為病毒的傳播途徑提供了大量證據。

新冠患者遺體解剖,通往光明的荊棘之路

SARA 病毒存在于胃 (2A)、腸 (3A)、汗腺 (8A) 和腎髒 (7A) 中

而丁彥清團隊首先提出肺和免疫器官是SARS病毒發作的主要靶器官,并首次提出"發炎促進因子"過表達與SARS急性肺損傷和全身多器官損傷密切相關,有效指導臨床實踐。

John M Nicholls是澳洲皇家病理學學院的研究員,也是香港大學病理學系臨床醫學教授,他對2003年2月和2003年3月死于SARS的六名患者進行了屍檢,并對屍體組織樣本和其中一名患者進行了開放肺活檢。

根據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篇論文,該團隊進行了組織學和病毒學研究,根據屍檢結果,所有六名患者都有最近SARS-CoV感染的血清學證據,彌漫性肺泡損傷很常見,但不是普遍的。已确定的形态變化是支氣管脫皮,纖毛丢失和鱗片狀生物發生。

其中,1例繼發性細菌性肺炎,且4例患者觀察到巨細胞浸入量顯著增加,肺泡和巨噬細胞在肺間,2例患者有血吞噬,肺泡肺細胞也呈肥大,伴有顆粒狀二親本細胞質。低于他們的患者有脾髒的白色髓鞘萎縮。電子顯微鏡檢查顯示,上皮細胞質中的病毒顆粒對應于冠狀病毒。

是以,根據屍檢結果,SARS與肺上皮細胞增殖和巨噬細胞增加有關。吞噬作用的存在支援細胞因子紊亂可能是SARS患者臨床症狀的重要因素的論點。結果為當年SARA患者的激素治療計劃提供了一些學術支援。

戰争之路充滿希望

對疾病的醫學了解需要一個包括臨床,基礎,科學和病了解剖學的過程。隻有各部門、各界齊心協力,才能不斷深化對疾病的認識,為全面抗擊疾病提供基礎。

到目前為止,新冠肺炎的醫學知識處于相對較低的水準。在疫情如火如荼、診療方案不完善的時期,相信如果能夠系統解剖部分死者,必将有助于從病理方面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理生理進展和發病機制,也有助于預防和治療。

讓我們期待相關解剖學研究工作的順利進展,盡快開始指導臨床工作,也期待相關疫情盡快得到控制。中國加油!

資源:

http://www.jksb.com.cn/html/2020/jjxxgzbd_0217/159702.html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3)13413-7/全文#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141376

本文摘自微信公衆号:學術頭條(ID:科學頭條),作者:學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