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是人类重要的食物基础。全世界每年捕捞的鱼类估计价值约为900亿美元。这使得渔业成为一个重要行业。然而,在世界海洋的许多地区,鱼类种群受到永久性过度捕捞的威胁。全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捕捞了约1.4亿吨鱼类,生产了渔业产品。直到1990年代初,海洋渔业的发展特点是渔获量几乎持续增加。在20世纪50年代至1990年间,全球陆地面积翻了两番,从每年不足20吨增加到约8000万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海洋中捕获的鱼类、贻贝和小龙虾的总量几乎保持不变。
由于对渔业产品的高需求,鱼类养殖也日益扩大,特别是在亚洲国家。水产养殖业是发展最快的食品行业之一,年增长率约为7%。如今,它在全球鱼类生产中的份额已超过40%。然而,水产养殖中养殖的许多鱼类是食肉动物,需要其他鱼类作为食物。因此,野生捕获的鱼被用来喂养。尽管数量因鱼类种类而异,但平均每生产一公斤鱼,大约要摄入五公斤鱼粉和鱼油。此外,野生捕获的鱼被用作繁殖的放养。食用水产养殖中饲养的鱼类并不意味着它会自动保护野生鱼类。
海洋渔业的扩张对全球鱼类种群的萎缩起了很大的作用,部分原因是全球鱼类种群崩溃。过度捕捞会影响特别长寿的物种,如红鱼,它们只会在年老时产生后代。在极端情况下,股票甚至可能暴跌。例如,在多年的过度捕捞之后,美国西北大西洋鳕鱼种群锐减。
北海鳕鱼种群也因密集捕捞而大幅减少。海洋中掠夺性剥削的后果可以用一种典型的方式表现出来(见下一页上的方框)。专家们指的是在地理有限的区域内的一个物种的自我维持种群。产卵种群,即鱼类种群的繁殖动物,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意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没有为不同类别的疾病提供确切的定义。例如,在充分开采和过度捕捞状态之间的过渡并不十分明显。根据粮农组织的说法,管理接近最高产量且没有扩大捕捞量空间的鱼类被视为充分开发。过度捕捞的鱼类被视为超过可持续水平。这可以从库存持续减少的事实中看出。一个种群已经崩溃,其渔获量大大低于历史观测水平,即使在高捕捞努力下也是如此。当渔获量在暴跌后再次开始上升时,该种群被认为会恢复。
据粮农组织估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过度捕捞和崩溃种群的比例不断增加。2006年,尚未充分利用的股票份额再次下降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