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本最长的一天》:日本就是这么用电影反思二战的?

"日本最长的一天":这是日本用电影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方式吗?

温/马青云

《日本最长的一天》:日本就是这么用电影反思二战的?

2015年夏天,日本还发行了一部以二战为主题的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我们在这里玩的是"百团之战",它反映了我们领导人的思维模式。而《日本最长的一天》,我想,并不是日本官方普遍流行的思维方式,也是日本电影的主题。

这部电影讲述了天皇、内阁、陆军和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投降前夕为是否投降而进行的斗争。虽然战斗,但四方的最终意识,是为了"大日本帝国"和日本人民的好,誓言要保卫国家和人民。日本的二战电影,不像美国、韩国甚至一些欧洲国家等其他世界大战电影,把日本政府、天皇和军队颂扬到极致,对战争给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视而不见,避免谈论战争给自己人民带来的伤害, 但也有一两个镜头。

《日本最长的一天》:日本就是这么用电影反思二战的?

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认为当代电影是日本当前一些人口的意识形态。但我在《日本最长的一天》中看到的是日本的"真诚虚伪"。无论是投降皇帝、内阁,还是军队鼓吹抵抗,都完全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是献身于人民的,这样的性格神话,我似乎在苏联对斯大林的赞美中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在日本陆军总司令阿南计划自杀时,都被解读得如此真诚和慷慨,完全没有对人性的恐惧和对自己最轻微的考虑,满眼都是国家和民族。

在这部剧中,剧越是真诚,还是越害怕虚伪的日本民族意识形态说得最生动。当然,我们可以问日本人自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从影片的反应来看,日本并不认为这是对世界的侵略,而是天皇和政府、军方都认为这是东亚大共荣的行为,却遇到了错误的抵抗。"日本最长的一天"是对侵略的严肃致敬,但也是对它的祖先如何为人民致敬的致敬 - 这就是他们的圆滑所在。越真诚,越虚伪。

《日本最长的一天》:日本就是这么用电影反思二战的?

可以从电影中获取另一条消息。日本,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民族群体,这种民族性格当然也可以说是日本领土范围内的领土情绪。在中国,有很多地方有地方情感,比如河南。如果你对河南人民说,你们这些河南轻骗子,对面河南村民大到是要叫你起来。河南同胞,不要让你说河南的坏话,而只能留在里面不让你说,之后,偷窃仍然是偷窃,偷窃仍然是偷窃。日本的地区情绪,但不是。

他们也害怕别人会看不起他们,他们害怕别人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罪恶。但他们会搞砸,去追求所谓的好事。明治维新前,日本的政治制度受到西方的嘲笑,因此他们进行了政治改革,纪念敲日本门的黑船,定位事件,并热情地赞美它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为发展民主,经济和文明做出了巨大努力,注定了个人卫生,并注重集体识字。我们甚至习惯了人们会喜欢日本,一个集体向上的国家。

但日本的问题还在于他们强大而令人憎恶的地区情绪。日本的这个民族缺乏否认过去的能力。为了保持地区情绪,第一件事是不要否认过去。因此,日本的许多艺术作品,都试图找到日本过去的正确和价值。事实上,中国目前的许多趋势,也是去日本的路数。这个地区,要保持完整的民族情绪。这种情绪有时可以激励群体朝着更文明的方向前进,从而获得更多的世界认可。但在某些时候,这种情绪也会驱使社会用自己的文明来"拯救"世界上其他未开化的地区和国家。正是带着这种情绪,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称之为军国主义。我认为军国主义恰好迎合了日本的这种民族情绪。

《日本最长的一天》:日本就是这么用电影反思二战的?

由于缺乏否认过去的能力,"日本最长的一天"只会试图为人民找到天皇、内阁和军队的各种东西,不敢对他们提出任何批评。我们一直说,日本对二战的反思是不完整的。这种不完备性源于日本族群意义上祖先无法控制的感受。带着这种情操的电影,从反战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日本最长的一天》是一部看似真诚的方式,拍摄了一段被其他地区人民觉得非常虚伪的历史。

如果这部电影真的可以看作是当下一些日本人的群体心态,那么我觉得《日本最长的一天》是有毒的,一些日本人的心态,确实值得一看。我比你更文明,我有权利杀了你。这种说法是否合理?日本有些人需要思考。

更多意见交流,欢迎添加作者微信公众号:马青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