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岭南第一简”南越木简首次公开展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徐莹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全胜 邓勃 李峰烁

1月11日,《字里春秋——南越国时期文字文物特展》在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展,展出文物240件(套),其中带字文物140件(套),特别是被誉为“岭南第一简”的南越木简,是自出土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岭南第一简”南越木简首次公开展出

南越木简

本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协办。

“岭南第一简”南越木简首次公开展出

南越文王墓出土“重廿八斤容六斗大半斗”铭铜鼎

南越人亲自书写的南越国史

文字瓦当、南越木简、“重廿八斤容六斗大半斗”铭铜鼎……展览主要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带字文物,兼有岭南地区同时期的相关发现。其载体有青铜器、陶器、漆器、木简等,书写方式有印、戳、刻画、墨书等,文字内容涵盖地名、纪年、宫室名称、官职人名、刑律税法、农耕养殖、祭礼战事等,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是南越人亲自记录下来的南越国史,是最直接、最有温度的文字实证。

展览分“帝国南隅”“宅兹番禺”“烟火人间”“书同华夏”四个部分,从南越国制度、都城营建、生产生活、华夏一统等各个方面,讲述文字文物中反映的南越国史,对探索2000年前社会生活的细节、了解南越国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认识本地区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南越王博物院考古部负责人刘业沣告诉记者:“南越文王墓与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南越国时期的文字文物出土最多的两处遗址。”

在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中,“带字”文物是最为特殊的遗存。历史学研究以文献为主要对象,考古学研究以实物为主要材料,文字文物既有文献的价值,又属于出土文物,既可借助文字辅助判断遗存信息,也可通过器型特征、遗迹属性解读文字内容,还可与历史文献相互验证,从而更为全面、准确地解读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场景。

以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长乐宫器”陶瓮为例,当时人们习惯在器物上戳印宫室名称,以示其所属。历史文献记载,长乐宫为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建筑,但这件陶瓮为南越文化特有器型,其纹饰也体现出显著的南方风格,应为本地烧制。故此“长乐宫”,应是南越国自建的宫殿,反映了南越国效仿中原王朝进行宫室营建和命名。

“岭南第一简”首展真容

2004年,考古人员在南越国曲流石渠遗迹西北处的一口渗水井内,清理出百余枚南越国木简。从1995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开始,将近十年都未见任何竹、木简牍,这批南越木简显得尤其珍贵。

经过清理,木简共计百余枚,字数逾千,内容涉及官职、管理、刑法、赋税、养殖、饮食及从军等各个方面。据考证,木简属于南越国早期、赵佗在位前期,时间上早于《淮南子》《史记》,是目前南越国最早的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南越国及岭南早期开发的历史有着相当大的价值,被誉为“岭南第一简”。

本次展览精选的30件南越木简,是这批木简出土后首次以原件公开展出。

展出的木简当中,有记录宫中御苑种植枣树之事,也有记录税收、刑罚、战事等事,内容相当丰富,可窥见当时王宫御苑中的历史细节。其中有一枚,简文“张成故公主诞舍人廿六年七月属将常使□□□蕃禺人”。通过此简的“廿六年”,能判断其记录之事发生在赵佗在位二十六年,使木简年代得以明确。

简文中的“公主诞”,应为赵佗之女赵诞,这在《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中未见记载,补充了历史文献对岭南地区记录的不足,对了解南越王室成员及其属官、权力地位等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展览还收集了西汉时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张家山汉简等汉代简牍照片与南越木简进行比较,这样更能看出南越木简的形态、词汇、文法都与中原汉简相似,实证岭南地区逐步融入华夏民族大一统体系的历史进程。

“岭南第一简”南越木简首次公开展出

南越文王墓出土“长乐宫器”陶瓮及其铭文拓片

文字文物见证汉越文化的融合

秦灭六国,兼并岭南,行郡县制,岭南地区首次被纳入统一国家版图。随之而来,是中原文化在岭南的广泛传播。而南越国建国近百年间,由于赵佗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尤其重视学习华夏文化,将华夏文明的成果在岭南各族人民中普及,始终如一地认同华夏文化与价值观,中原文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赵佗推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加快了汉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留存在出土文物中的一个印记,就是中原汉字的流行。

本次展览正是以出土文字文物为主题,充分挖掘院藏文物及考古遗迹的多重价值,带领观众从文字中感受岭南文化,探寻岭南文化敢于开拓创新、善于包容接纳的历史根源。

“岭南第一简”南越木简首次公开展出

“万岁”文字瓦当

除了这些南越木简,本次展览还将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文字瓦当一并展出,并将这些瓦当与同时期中原地区、闽越地区的文字瓦当照片以及南越国灭亡后东汉时岭南地区的文字瓦当进行了对比,从字形、吉语、表现形式等方面,显示了岭南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以及岭南文化在吸收汉文化后的形成与发展。瓦当,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的筒瓦前端的遮挡。

记者在展览现场还看到,展柜中的木简都被“封闭”在有机玻璃盒子里。在灯光的照射下,木简表面银光点点,如同撒了一层银粉。这难道是木简自带的“光芒”?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对此解释说,这些木简都是在经历了发现、提取、清洗、保护等一系列流程后才得以公开展示。在保护中,工作人员对木简进行脱水。水分被抽走后,木简会变形,比如缩短、压扁等,而需要注射一些凝固物质进去,达到没脱水之前的平衡。“这就如同给人美容时注射玻尿酸等填充物,凝固物质中含有一些化学物质等,闪光的点点就源自这些保护材质。”李灶新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