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07页118万字智慧三甲医院弱电系统设计方案完整版

【版权声明】本资料来源网络,知识分享,仅供个人学习,请勿商用。

【侵删致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将在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删除!

完整资料领取见文末,部分资料内容:

目 录

1.1 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

1.1.1 数字化医院综合信息系统平台

智能化医院的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应充分考虑到现行医院的临床业务、管理业务和设施设备运行管理业务中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需要。业务信息处理方面应做到:信息采集无盲点,信息管理无孤岛,信息传输无瓶颈;设备运行监控方面应做到:关键监控无盲点,状态预警智能化;使之真正成为智能化医院管理、运营的综合信息系统平台。

1.1.2 支持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医院是随着医学科学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由于建设资金,社会环境等因素,医院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不能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个渐进的、持续的发展过程。所以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要基本满足5-10年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SHIS已经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充性与可开发性。

1.1.3 确保各类实验室智能化水平的先进性

严格按照卫生部疾病控制中心《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所要求 “实验室建筑的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楼宇自控、安全防范等智能化系统应达到同期社会较先进的水平,并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实验区,每个实验室至少设置一个数据与语音点,有特殊需求的可另行考虑”的规定,在各实验室的信息化方面,充分考虑到实验数据采集实时/自动化和信息系统以及更多数字化实验仪器导入的因素,采取医院网络和实验室内网络相结合的模式,预留较多的信息点,使实验信息能为全院共享。同时,为临床信息系统(CIS),管理信息系统(MIS),建筑信息系统(BIS)等系统设置信息终端,以及为实验信息支持系统的导入预留信息点。

1.1.4 临床科室的业务信息化

医院临床业务的信息化是医院管理智能化的重要环节,卫生部在“中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0年-2010年)”中,已把临床信息系统(CIS)作为重点发展的内容。所以智能化医院信息系统应为手术室配置手术麻醉信息系统,为ICU配置重症监护信息系统,为各类病房配置临床住院信息系统、为急救中心配置急救信息系统等,并使医疗影像系统(PACS)能辐射到每个临床科室、每个住院病区,实现医疗影像在整个医院内的按需流转。

1.2 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1.1 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步骤

智能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可以分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

1.1.1 数字化阶段

医院各类信息数字化的实现是以建筑设施信息系统、HIS系统以及PACS系统的建立为前提的。因此,在数字化阶段必须首先建立BIS、HIS及PACS基础平台,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将医院建筑内各类设施运行信息、临床医疗业务信息以及院务管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并转移到计算机平台上进行作业,逐步完成各类设施运行、院务管理、临床业务信息的数据积累。具体表现为“无纸化”、“无币化”、“无胶片化”、“无线化”。

1.1.1.1 无纸化

通过医院已经构建的建筑设施信息系统和HIS系统、PACS系统等,将各类医疗业务操作由有纸化转为无纸化,实现挂号、诊断、检查/检验、开方、计费、配药、发药等各个环节数字化作业,提高效率,将HIS、LIS、PACS的应用深入到临床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将院务行政管理以往的纸上公文流转等工作转移到计算机网络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1.1.1.2 无币化

通过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卡通结算系统,将院内工作人员的消费以及病员消费等原来“以币易物”的消费结算方式转变成为电子化、数字化的结算方式。通过在出入院结算处、食堂、医院小超市等位置设置的POS机,工作人员和病员可以享受刷卡消费、查询等功能。

1.1.1.3 无胶片化

大多数医院已经建立了PACS系统,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医疗影像系统还是自成体系、不开放的系统,大多数医疗影像只在检查室与诊断室之间进行数字传输。应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医疗影像纳入到一个综合的存储与管理中心,利用高效的信息检索技术通过网络实现医疗影像在整个医院内的按需流转,以实现手术室、护士站、诊疗室等各种有影像支援的场所都可以灵活地获取各类医学影像,并可以通过外部网络与远程医疗系统相结合。

1.1.1.4 无线化

任何一种有线形式的网络,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连接在线路上,都有不可避免的死角和盲区,限制了网络应用的移动性和灵活性。为提高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覆盖范围,提高应用的便利性,有必要将无线网络作为医院有线局域网的补充,能有效地克服了有线网络的弊端。如在住院部的每个病区设置1~2个无线AP,即能够实现病区内无线网络的无盲区覆盖,医生在查房过程中可利用无线PDA或无线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进行生命体征数据与医护数据的查询;同时还可直接录入根据病员的实际情况开出的医嘱,利用无线网络实时进入到护士站的医嘱系统,避免了医生现场记录书面诊断—回办公室录入计算机—通过网络传输到HIS系统—病区护士通过计算机打印医嘱—根据医嘱采取措施的整个繁琐过程,使得整个过程更加高效、快速。除无线临床外,床边护理、呼叫通信、护理监控、WLAN手机等应用,皆可借助无线网络来避免通讯的死角和盲区。

相对于有线方式,无线应用的好处就在于,在医院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持续建设中,不需要发生基础设施的改变就能实现功能的扩展。但无线设备的选择必须考虑医护人员的易用性、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以及避免对医疗设备的干扰。

此外,RFID等无线技术在医院的应用,使得药物配送和病人标识码识别更加便捷与可靠,将会大大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便利性以及为病人服务的及时性,使医护人员能有更多的精力关注病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1.1.2 信息化阶段

在全部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建筑设施运行信息、临床医疗业务信息、院务管理信息等有机地结合,通过对适用者的信息服务,使这些现代化技术与医院建筑有机组合,并整合各类资源库与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做到各项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类医疗数据和管理数据并加以整理分析,为医疗决策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迫切需要开发的就有如下几种应用。

1.1.2.1 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不是纸质病历的简单电子化。实现电子病历不仅可记录纸质病历的全部内容,还应包括CT、MRI、X射线、超声、心电图和手术麻醉等影像图片、声像动态以及神经电生理信号等,使医护人员在阅读病历时更加直观和全面,保证了医疗信息的完整性。电子病历实质上是整个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计算机信息化,其意义绝不仅限于病历本身的管理。通过各医院之间电子病历格式、语言等标准的统一,可以实现电子病历的共享,将大大有利于医疗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这也是未来智能化医院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1.2.2 一体化医护工作站

目前医院中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PACS工作站以及超声图文报告系统、内窥镜图文报告系统、心电图信息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等临床信息系统彼此独立。就某一个病人而言,主治医生要了解掌握上述信息,需要在各系统重复选择该病人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该病人是否做某项检查必须到相应的系统才能进行查询,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针对上述缺陷,我们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一体化医护工作站模式。该模式仅用一套系统,即可方便、快捷、准确的将患者的病历资料(含手术麻醉)、各种影像资料、检查、检验资料通过一个界面即可实现快速浏览、书写等功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下图为系统实物图。

该系统具有如下功能特点:

(1) 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将彻底杜绝医生全文复制他人病历、患者既往住院病历;不能超时补记病历;对所有医疗信息修改过程将留有可准确查找的记录(含电子签名)。

(2) 为医、护操作者在一个界面上,提供了可查询、浏览、书写各种医护文书、特护记录、辅诊检查资料的快捷方式。且界面以直观方式显示患者当前各生命体症(体温、脉搏、血压、呼吸)、检查检验、医嘱等患者重要的观察指标,并能以时间方式查询此前任意上述指标的情况、相互关系和趋势。

篇幅有限,无法完全展示,如需获取完整内容,请转发后私信资料名称。

文章引用的资料均通过互联网等公开渠道合法获取,仅作为行业交流和学习使用,并无任何商业目的。其版权归原资料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文作者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若版权方、出版社认为本文章侵权,请立即通知作者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