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温馨提示:本文约4800字,附20张图片,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作为岛国,日本进入工业时代后对海上航线的自然依赖在战争时期尤为重要,无论是从被占领土归还掠夺的资源以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行,还是依靠顺畅的海上运输向海外战场派遣部队,武器和物资。 所以美国在制定击败日本的战略时,海上封锁是不容忽视的选择。由于美国和日本被浩瀚的太平洋隔开,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很难对日本本土实施封锁。随着战争的推进,前线正在逼近日本,美军开展封锁行动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自1944年以来,美国潜艇部队一直活跃在日本海岸附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45年初,美军决定在日本近海使用B-29展开进攻性布雷行动,日军脖子上的绞索越来越紧......

B-29的新任务

早在1942年,一些有远见的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军官就开始学习航空布雷战术,美国海军就邀请陆军飞行员到海军水雷战学校任教,该学校已将飞机布雷纳入其战术课程。1944年9月,一份关于中缅印战区的情报分析指出,"使用空中地雷实现全面封锁,减少日本国内的原材料储备,将无形中使日本的军工陷入瘫痪"。同年,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的总参谋部提出了使用B-29在日本大陆进行水雷封锁行动的详细计划,但该提议在陆军内部遭到了抵制,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海军上将一直认为这是海军的任务范围,与陆地航行无关。 但在海军的压力下,阿诺德在1944年底妥协,同意部署部队与海军合作。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阿诺德海军上将(左)和尼米兹海军上将(右)在空对空地雷战问题上存在分歧。

1944 年 12 月 22 日,驻扎在马里亚纳群岛的美国第 21 轰炸机司令部奉命制定一项排雷行动计划,从 1945 年 4 月开始,每月在日本海岸附近部署 150 至 200 架飞机。1945年1月,柯蒂斯·莱姆少将接任第21轰炸机司令部司令,后来被称为"东京着火"的海军陆战队悍马对空中水雷充满热情和期待,上任后,他建议华盛顿扩大雷区,使用完整的B-29联盟每月与1,500枚水雷作战, 经批准。排雷行动有三个主要目的:防止原材料和粮食进入日本大陆;防止粮食进入日本大陆。美国军方给这场战争起了一个恰当的代号"饥饿",准备给日本人一种饥饿的味道。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1945年3月,第21轰炸机司令部司令李梅少将在宣读任务报告。

李梅将第313轰炸机中队(隶属于第6、第9、第504和第505轰炸机旅(负责原子弹轰炸任务的第509混合旅在名义上也是第313旅,实际上直接隶属于第20航空队)分配了约160架B-29,于1945年2月驻扎在泰尼安岛。同月,美国海军在蒂尼昂岛开设了第4水雷装配仓库,拥有12名军官和171名士兵,能够储存1,500枚水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海军的水雷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除了传统的触发水雷外,还开发了利用磁力、声感、液压感应等新型引信的非触发水雷和定时引爆水雷,根据作战需要更换引信或同时配备各种引信, 反排雷能力非常强。以1000磅重的Mk 26/36地雷为例,它主要用于"饥饿"战斗,可以填充磁力、声力和液压引信,装满210~280公斤炸药,水深27米,2000磅Mk 25地雷还可以装填各种引信,载重量为580公斤, 可用于46米深的水深。相比之下,日本海军的排雷能力相当不足,现有的扫雷设备只能清除触发水雷和磁性水雷,对于声雷使用声弹诱发爆炸,而对于液压水雷和低频声音水雷则没有反应手段。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美国陆军Mk 25地雷,今天保存在博物馆里。

抵达蒂尼昂岛后,第313小队为地雷任务进行了适应性训练。美国军方计划在一次夜间飞行和低空发射中进行水雷行动,B-29将在1500至2,400米的高度进入目标水域,并在AN/APQ-13雷达的指导下投掷水雷。每个参与的机组人员完成四到八次训练飞行,一次至少进行五次雷达制导操作,并在最后一次训练中投掷模拟地雷。第313联队的B-29也经过专门改装,可容纳12枚Mk 26/36或7枚Mk 25地雷。经过一个月的训练,"饥饿"之战于1945年3月下旬准备就绪。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第313轰炸机联队的B-29轰炸机在训练期间向海中投掷了一枚1000磅重的模拟水雷。

绞索从天而降

1945年3月下旬,美军登陆硫磺岛,即将进攻冲绳,日本本土和东南亚的海上航线被切断。日军为局部决斗筹集的军事物资,以及维持中国人民生计的食品、煤炭、盐等生活物资,只能从中国北部港口沿朝鲜半岛沿海运往日本的海路,并利用沿海航线在全国各地进行物资调度。"饥饿"运动的目的是切断日本在海上的最后一条动脉。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日本封闭海峡的卫星照片,这是日本海和江户内海之间的重要门户。

"饥饿"行动将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旨在封锁西奥州和九州之间的封闭海峡,这是来自大陆的海上和国内航线的交汇点,美国军方认为这是日本剩余航运网络中最重要和最薄弱的节点。此外,鉴于即将于4月1日开始的冲绳战役,美军还计划在内海西部的玉品港、武冈等地周围埋设水雷,以防止日军陆军和海军向南派遣更多部队前往冲绳。3月27日晚,"饥饿"战役正式启动,第313旅的4个旅派出数百架B-29,在封闭的海峡和内海西部水域投下了1,350枚磁性地雷。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第313轰炸机计划在封闭通道的西部通道进行布雷计划。

美军的排雷行动出人意料地,第二天关闭了海峡航道"关闭"。日本海军急忙动员舰艇开始扫雷行动,同时部署陆军和海军战斗机部队,加强在封闭海峡的防空部署,但日本夜间防空系统并不完善,雷达性能差,美军水雷行动的干扰非常有限。3月30日晚,美军增加了450枚水雷,到4月12日第一阶段作战结束时,美军在7次行动中共飞行了246架次,2,030架次,重创了日军的船只,截至4月6日,已有8艘500多吨的舰艇被闪电击中。 到5月2日,沉没的船只数量已增加到19艘,另有39艘受损。封闭的航道被迫关闭了长达两周,航运量急剧下降,美国空中监视显示,到5月初,通过封闭海峡的船只数量比之前的水平下降了90%!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B-29是第9轰炸机旅的一部分,在训练中投下了两枚水雷。

"饥饿"运动的第二阶段始于5月3日,旨在破坏日本主要工业区之间的海上航线,从关闭海峡向东延伸到内海的主要城市和港口以及东京,大阪,神户和名古屋等太平洋沿岸。5月3日和5月5日,第313联队在两次行动中飞行了200多架次,投掷了1,422枚地雷,其中大部分是Mk 25,其中许多都装有当时被认为"无法穿戴"的液压引信。经过两个阶段的战争,封闭的海峡变成了鬼门,大船已经无法通过,小船难以安全航行,进出海峡的船只中约有三分之一被雷击沉,大阪、神户等重点港口无法使用。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在泰尼安岛的北机场,第6轰炸机中队的两架B-29准备起飞进行布雷任务,背景中可以看到第9轰炸机中队的B-29。

5月13日,"饥饿"运动进入第三阶段,旨在"封锁亚洲大陆和日本大陆之间的主要航运线",雷场集中在九州北部和黑得兰西北部水域,以封闭的海峡为中心。截至6月6日,美军共飞行209架次,执行8次布雷任务,投下1313枚地雷,其中大部分是日军无法清除的低频声音地雷。5月,66艘商船被击沉,总吨位11万吨,31艘商船受伤,吨位10.6万吨。加上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战斗结果,水雷造成的商船损失已超过潜艇和飞机。自战争开始以来,仅在封闭海峡就有113艘船沉没,占日本商船总吨位的9%!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战后日本地图显示封闭海峡附近美军雷区的位置(左)和沉船的位置(右)。

6月7日至7月8日是第四阶段的"饥饿"行动,美军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和加强日本西海岸的雷区,并关闭海峡和江户内海的原始雷区,以保持封锁。在一个月内,美军飞行了404架次,进行了14次行动,并开采了3,542枚。从7月9日开始,"饥饿"战进入第五阶段,也是"全面封锁"阶段,美军将进一步将水雷范围扩大到朝鲜半岛和日本沿海港口,切断朝日之间的航运,同时继续加强原有雷场,直到8月15日日本投降, 美军在第五阶段共474架飞机,3746枚地雷,同时散布450万份传单,警告日本人民,地雷封锁正在造成粮食短缺。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准备将地雷安装到B-29太空舱中。

日本人对美国的大规模攻势毫无准备,不得不应对日益严重的地雷危机。从1945年3月到8月,日本海军部署了349艘舰艇和2万多人进行扫雷行动,同时还将已经捉襟见肘的防空系统从主要城市转移开来,部署在沿海路线附近,防止美军飞机被埋设地雷,甚至向雷区发射用于自杀式袭击的特殊攻击艇以诱捕水雷。然而,这些措施收效甚微,由于装备简陋,组织不善,日军排雷效率远低于美军水雷的效率,日军花了几天时间冒着死亡的危险清理水道,往往一夜之间就会被美军重新开放封锁。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日本海军的29号排雷舰属于19型,是日本战时最新的排雷舰,排水量648吨,速度20节,计划建造70艘同型,只完成了17艘。1945年5月7日,第29号排雷船在下游水域触雷。

它比原子弹更致命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投降,"饥饿"之战结束。在持续四个多月的防雷行动中,第21轰炸机司令部共执行了1 529架次,执行了46次布雷任务,投下了12 135枚地雷,埋设了26个雷场。参与排雷行动的飞机数量仅占第21轰炸机司令部飞行总数的5.7%,在行动中仅损失了15架B-29,损坏率不到1%。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地勤人员将一枚Mk 25地雷吊入B-29太空舱。

"饥饿"运动的影响比其策划者预期的要明显得多。据美军统计,战争期间,有670艘商船被雷击或损坏,吨位高达125万吨,日本的数据为30万吨商船被雷击沉,另有40万吨商船受损,而且由于主港被封锁,受损的船只无法修复, 与下沉相同。在战争的最后六个月里,被闪电击沉的船只数量超过了因其他原因而损失的日本船只数量。在造成大量海难的同时,日本国内航运网络和战时经济受到重创,严重影响了战备和民生。当时,47条主要航线中有35条被废弃,出货量骤降,以神户港为例,其吞吐量从3月份的32万吨下降到7月份的4.4万吨,下降了85%!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这幅连续地图显示了 1945 年 3 月至 8 月,由于水雷封锁,日本沿海的航运量显著减少的过程。

航运中断减少了来自大陆的工业原材料数量,对日本的军工造成了"窒息"效应,即使工业企业在美国空袭中得以挽救,但军事生产因原材料短缺而停滞不前只是时间问题。此外,"饥饿"运动也产生了公正的字面效果,地雷封锁阻碍了粮食的运输,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日本各地普遍存在粮食短缺,个别地区甚至严重处于骚乱的边缘,如果封锁继续下去,日本将陷入饥饿的悲惨境地。一名从事排雷工作的日本海军老军官在战后向美军承认,如果提前实施防雷,战争将提前结束。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日本海军的173号哨兵隶属于第1哨兵,排水量为250吨,速度仅为9节,属于巡逻舰,但在战争结束时和战后用于排雷行动。

令日本人感到不安的是,这场"饥饿"之战留下了困扰他们数十年的战争遗产。到战争结束时,至少有6,600枚美国水雷仍然留在日本沿海,仍然威胁着航行安全,并严重阻碍了战后日本航运业的恢复,到1950年有118艘船只被击中,其中55艘沉没,造成数千名平民伤亡。更让日本人无奈,美军只埋设地雷,不管排雷,让日军自己解决问题。因此,在前日本海军水雷专家高村的领导下,旧海军的排雷部队进行了改组以清除水雷,到1952年,它已经放置了360艘船,19,000多名人员,除了清理美军水雷外,还处理了战时日本海军埋设的55,000枚水雷。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朝鲜战争期间,日本派出特派清海队参加朝鲜战场上的扫雷行动,当时日本在元山港外击中了水雷。

长期开展的扫雷行动给了日本人丰富的经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指示田村组织一支"特攻扫海队"前往朝鲜,帮助美军扫雷。正是在这段历史的影响下,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战后高度重视排雷行动,其排雷能力在世界各国海军中名列前茅。时至今日,"饥饿"行动的效力尚未完全消除,仍有少量残余水雷沉睡在日本近海的海床上,甚至进入21世纪,海上自卫队平均每年清除四枚战时水雷。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2010年6月12日,一艘日本海上自卫队扫雷船在沈室外海发现并引爆了一枚战时水雷,造成海中一根80米高的水柱。

回顾历史,1945年3月至8月的"饥饿"行动是海战史上最成功的进攻性布雷和封锁水雷行动,也是美军迫使日本投降的众多战争手段中最经济的行动之一。"饥饿"之战充分证明了地雷武器的力量,对今天我国东南沿海的斗争也具有启发性。目前,中国在东南方向大岛目标的战略布局可能需要以武力取,假设该岛周边航道和港口布设高性能水雷实施封锁,会产生什么样的威慑作用?

天雷入海结绞索:1945年美军对日水雷封锁作战始末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排雷舰队。受历史影响,日本海非常重视排雷行动,拥有世界一流的排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