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作者:崎峻戰史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溫馨提示:本文約4800字,附20張圖檔,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作為島國,日本進入工業時代後對海上航線的自然依賴在戰争時期尤為重要,無論是從被占領土歸還掠奪的資源以維持戰争機器的運作,還是依靠順暢的海上運輸向海外戰場派遣部隊,武器和物資。 是以美國在制定擊敗日本的戰略時,海上封鎖是不容忽視的選擇。由于美國和日本被浩瀚的太平洋隔開,在太平洋戰争初期,美國很難對日本本土實施封鎖。随着戰争的推進,前線正在逼近日本,美軍開展封鎖行動的條件也越來越成熟。自1944年以來,美國潛艇部隊一直活躍在日本海岸附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45年初,美軍決定在日本近海使用B-29展開進攻性布雷行動,日軍脖子上的絞索越來越緊......

B-29的新任務

早在1942年,一些有遠見的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軍官就開始學習航空布雷戰術,美國海軍就邀請陸軍飛行員到海軍水雷戰學校任教,該學校已将飛機布雷納入其戰術課程。1944年9月,一份關于中緬印戰區的情報分析指出,"使用空中地雷實作全面封鎖,減少日本國内的原材料儲備,将無形中使日本的軍工陷入癱瘓"。同年,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将的總參謀部提出了使用B-29在日本大陸進行水雷封鎖行動的詳細計劃,但該提議在陸軍内部遭到了抵制,陸軍航空隊司令亨利·阿諾德海軍上将一直認為這是海軍的任務範圍,與陸地航行無關。 但在海軍的壓力下,阿諾德在1944年底妥協,同意部署部隊與海軍合作。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阿諾德海軍上将(左)和尼米茲海軍上将(右)在空對空地雷戰問題上存在分歧。

1944 年 12 月 22 日,駐紮在馬裡亞納群島的美國第 21 轟炸機司令部奉命制定一項排雷行動計劃,從 1945 年 4 月開始,每月在日本海岸附近部署 150 至 200 架飛機。1945年1月,柯蒂斯·萊姆少将接任第21轟炸機司令部司令,後來被稱為"東京着火"的海軍陸戰隊悍馬對空中水雷充滿熱情和期待,上任後,他建議華盛頓擴大雷區,使用完整的B-29聯盟每月與1,500枚水雷作戰, 經準許。排雷行動有三個主要目的:防止原材料和糧食進入日本大陸;防止糧食進入日本大陸。美國軍方給這場戰争起了一個恰當的代号"饑餓",準備給日本人一種饑餓的味道。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1945年3月,第21轟炸機司令部司令李梅少将在宣讀任務報告。

李梅将第313轟炸機中隊(隸屬于第6、第9、第504和第505轟炸機旅(負責原子彈轟炸任務的第509混合旅在名義上也是第313旅,實際上直接隸屬于第20航空隊)配置設定了約160架B-29,于1945年2月駐紮在泰尼安島。同月,美國海軍在蒂尼昂島開設了第4水雷裝配倉庫,擁有12名軍官和171名士兵,能夠儲存1,500枚水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海軍的水雷技術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除了傳統的觸發水雷外,還開發了利用磁力、聲感、液壓感應等新型引信的非觸發水雷和定時引爆水雷,根據作戰需要更換引信或同時配備各種引信, 反排雷能力非常強。以1000磅重的Mk 26/36地雷為例,它主要用于"饑餓"戰鬥,可以填充磁力、聲力和液壓引信,裝滿210~280公斤炸藥,水深27米,2000磅Mk 25地雷還可以裝填各種引信,載重量為580公斤, 可用于46米深的水深。相比之下,日本海軍的排雷能力相當不足,現有的掃雷裝置隻能清除觸發水雷和磁性水雷,對于聲雷使用聲彈誘發爆炸,而對于液壓水雷和低頻聲音水雷則沒有反應手段。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美國陸軍Mk 25地雷,今天儲存在博物館裡。

抵達蒂尼昂島後,第313小隊為地雷任務進行了适應性訓練。美國軍方計劃在一次夜間飛行和低空發射中進行水雷行動,B-29将在1500至2,400米的高度進入目标水域,并在AN/APQ-13雷達的指導下投擲水雷。每個參與的機組人員完成四到八次訓練飛行,一次至少進行五次雷達制導操作,并在最後一次訓練中投擲模拟地雷。第313聯隊的B-29也經過專門改裝,可容納12枚Mk 26/36或7枚Mk 25地雷。經過一個月的訓練,"饑餓"之戰于1945年3月下旬準備就緒。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第313轟炸機聯隊的B-29轟炸機在訓練期間向海中投擲了一枚1000磅重的模拟水雷。

絞索從天而降

1945年3月下旬,美軍登陸硫磺島,即将進攻沖繩,日本本土和東南亞的海上航線被切斷。日軍為局部決鬥籌集的軍事物資,以及維持中國人民生計的食品、煤炭、鹽等生活物資,隻能從中國北部港口沿北韓半島沿海運往日本的海路,并利用沿海航線在全國各地進行物資排程。"饑餓"運動的目的是切斷日本在海上的最後一條動脈。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日本封閉海峽的衛星照片,這是日本海和江戶内海之間的重要門戶。

"饑餓"行動将分五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旨在封鎖西奧州和九州之間的封閉海峽,這是來自大陸的海上和國内航線的交彙點,美國軍方認為這是日本剩餘航運網絡中最重要和最薄弱的節點。此外,鑒于即将于4月1日開始的沖繩戰役,美軍還計劃在内海西部的玉品港、武岡等地周圍埋設水雷,以防止日軍陸軍和海軍向南派遣更多部隊前往沖繩。3月27日晚,"饑餓"戰役正式啟動,第313旅的4個旅派出數百架B-29,在封閉的海峽和内海西部水域投下了1,350枚磁性地雷。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第313轟炸機計劃在封閉通道的西部通道進行布雷計劃。

美軍的排雷行動出人意料地,第二天關閉了海峽航道"關閉"。日本海軍急忙動員艦艇開始掃雷行動,同時部署陸軍和海軍戰鬥機部隊,加強在封閉海峽的防空部署,但日本夜間防空系統并不完善,雷達性能差,美軍水雷行動的幹擾非常有限。3月30日晚,美軍增加了450枚水雷,到4月12日第一階段作戰結束時,美軍在7次行動中共飛行了246架次,2,030架次,重創了日軍的船隻,截至4月6日,已有8艘500多噸的艦艇被閃電擊中。 到5月2日,沉沒的船隻數量已增加到19艘,另有39艘受損。封閉的航道被迫關閉了長達兩周,航運量急劇下降,美國空中監視顯示,到5月初,通過封閉海峽的船隻數量比之前的水準下降了90%!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B-29是第9轟炸機旅的一部分,在訓練中投下了兩枚水雷。

"饑餓"運動的第二階段始于5月3日,旨在破壞日本主要工業區之間的海上航線,從關閉海峽向東延伸到内海的主要城市和港口以及東京,大阪,神戶和名古屋等太平洋沿岸。5月3日和5月5日,第313聯隊在兩次行動中飛行了200多架次,投擲了1,422枚地雷,其中大部分是Mk 25,其中許多都裝有當時被認為"無法穿戴"的液壓引信。經過兩個階段的戰争,封閉的海峽變成了鬼門,大船已經無法通過,小船難以安全航行,進出海峽的船隻中約有三分之一被雷擊沉,大阪、神戶等重點港口無法使用。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在泰尼安島的北機場,第6轟炸機中隊的兩架B-29準備起飛進行布雷任務,背景中可以看到第9轟炸機中隊的B-29。

5月13日,"饑餓"運動進入第三階段,旨在"封鎖亞洲大陸和日本大陸之間的主要航運線",雷場集中在九州北部和黑得蘭西北部水域,以封閉的海峽為中心。截至6月6日,美軍共飛行209架次,執行8次布雷任務,投下1313枚地雷,其中大部分是日軍無法清除的低頻聲音地雷。5月,66艘商船被擊沉,總噸位11萬噸,31艘商船受傷,噸位10.6萬噸。加上第二和第三階段的戰鬥結果,水雷造成的商船損失已超過潛艇和飛機。自戰争開始以來,僅在封閉海峽就有113艘船沉沒,占日本商船總噸位的9%!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戰後日本地圖顯示封閉海峽附近美軍雷區的位置(左)和沉船的位置(右)。

6月7日至7月8日是第四階段的"饑餓"行動,美軍的主要任務是擴大和加強日本西海岸的雷區,并關閉海峽和江戶内海的原始雷區,以保持封鎖。在一個月内,美軍飛行了404架次,進行了14次行動,并開采了3,542枚。從7月9日開始,"饑餓"戰進入第五階段,也是"全面封鎖"階段,美軍将進一步将水雷範圍擴大到北韓半島和日本沿海港口,切斷朝日之間的航運,同時繼續加強原有雷場,直到8月15日日本投降, 美軍在第五階段共474架飛機,3746枚地雷,同時散布450萬份傳單,警告日本人民,地雷封鎖正在造成糧食短缺。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準備将地雷安裝到B-29太空艙中。

日本人對美國的大規模攻勢毫無準備,不得不應對日益嚴重的地雷危機。從1945年3月到8月,日本海軍部署了349艘艦艇和2萬多人進行掃雷行動,同時還将已經捉襟見肘的防空系統從主要城市轉移開來,部署在沿海路線附近,防止美軍飛機被埋設地雷,甚至向雷區發射用于自殺式襲擊的特殊攻擊艇以誘捕水雷。然而,這些措施收效甚微,由于裝備簡陋,組織不善,日軍排雷效率遠低于美軍水雷的效率,日軍花了幾天時間冒着死亡的危險清理水道,往往一夜之間就會被美軍重新開放封鎖。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日本海軍的29号排雷艦屬于19型,是日本戰時最新的排雷艦,排水量648噸,速度20節,計劃建造70艘同型,隻完成了17艘。1945年5月7日,第29号排雷船在下遊水域觸雷。

它比原子彈更緻命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投降,"饑餓"之戰結束。在持續四個多月的防雷行動中,第21轟炸機司令部共執行了1 529架次,執行了46次布雷任務,投下了12 135枚地雷,埋設了26個雷場。參與排雷行動的飛機數量僅占第21轟炸機司令部飛行總數的5.7%,在行動中僅損失了15架B-29,損壞率不到1%。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地勤人員将一枚Mk 25地雷吊入B-29太空艙。

"饑餓"運動的影響比其策劃者預期的要明顯得多。據美軍統計,戰争期間,有670艘商船被雷擊或損壞,噸位高達125萬噸,日本的資料為30萬噸商船被雷擊沉,另有40萬噸商船受損,而且由于主港被封鎖,受損的船隻無法修複, 與下沉相同。在戰争的最後六個月裡,被閃電擊沉的船隻數量超過了因其他原因而損失的日本船隻數量。在造成大量海難的同時,日本國内航運網絡和戰時經濟受到重創,嚴重影響了戰備和民生。當時,47條主要航線中有35條被廢棄,出貨量驟降,以神戶港為例,其吞吐量從3月份的32萬噸下降到7月份的4.4萬噸,下降了85%!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這幅連續地圖顯示了 1945 年 3 月至 8 月,由于水雷封鎖,日本沿海的航運量顯著減少的過程。

航運中斷減少了來自大陸的工業原材料數量,對日本的軍工造成了"窒息"效應,即使工業企業在美國空襲中得以挽救,但軍事生産因原材料短缺而停滞不前隻是時間問題。此外,"饑餓"運動也産生了公正的字面效果,地雷封鎖阻礙了糧食的運輸,在戰争的最後幾個月裡,日本各地普遍存在糧食短缺,個别地區甚至嚴重處于騷亂的邊緣,如果封鎖繼續下去,日本将陷入饑餓的悲慘境地。一名從事排雷工作的日本海軍老軍官在戰後向美軍承認,如果提前實施防雷,戰争将提前結束。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日本海軍的173号哨兵隸屬于第1哨兵,排水量為250噸,速度僅為9節,屬于巡邏艦,但在戰争結束時和戰後用于排雷行動。

令日本人感到不安的是,這場"饑餓"之戰留下了困擾他們數十年的戰争遺産。到戰争結束時,至少有6,600枚美國水雷仍然留在日本沿海,仍然威脅着航行安全,并嚴重阻礙了戰後日本航運業的恢複,到1950年有118艘船隻被擊中,其中55艘沉沒,造成數千名平民傷亡。更讓日本人無奈,美軍隻埋設地雷,不管排雷,讓日軍自己解決問題。是以,在前日本海軍水雷專家高村的上司下,舊海軍的排雷部隊進行了改組以清除水雷,到1952年,它已經放置了360艘船,19,000多名人員,除了清理美軍水雷外,還處理了戰時日本海軍埋設的55,000枚水雷。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北韓戰争期間,日本派出特派清海隊參加北韓戰場上的掃雷行動,當時日本在元山港外擊中了水雷。

長期開展的掃雷行動給了日本人豐富的經驗,北韓戰争爆發後,美軍訓示田村組織一支"特攻掃海隊"前往北韓,幫助美軍掃雷。正是在這段曆史的影響下,日本海上自衛隊在戰後高度重視排雷行動,其排雷能力在世界各國海軍中名列前茅。時至今日,"饑餓"行動的效力尚未完全消除,仍有少量殘餘水雷沉睡在日本近海的海床上,甚至進入21世紀,海上自衛隊平均每年清除四枚戰時水雷。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2010年6月12日,一艘日本海上自衛隊掃雷船在沈室外海發現并引爆了一枚戰時水雷,造成海中一根80米高的水柱。

回顧曆史,1945年3月至8月的"饑餓"行動是海戰史上最成功的進攻性布雷和封鎖水雷行動,也是美軍迫使日本投降的衆多戰争手段中最經濟的行動之一。"饑餓"之戰充分證明了地雷武器的力量,對今天我國東南沿海的鬥争也具有啟發性。目前,中國在東南方向大島目标的戰略布局可能需要以武力取,假設該島周邊航道和港口布設高性能水雷實施封鎖,會産生什麼樣的威懾作用?

天雷入海結絞索:1945年美軍對日水雷封鎖作戰始末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排雷艦隊。受曆史影響,日本海非常重視排雷行動,擁有世界一流的排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