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作者:混沌录

1982年11月11日,是非洲国家安哥拉的独立纪念日。

10号那天早上开始,安哥拉总统多斯桑托斯便在总统府等待盟友苏联发来的贺信。可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来自苏联的祝贺。多斯桑托斯数次要求外交部与苏联方面联系,但一直没有得到回音。

不少西方国家也灵敏地嗅到了这个反常现象。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以往每个安哥拉的独立日的前一天,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都会发来贺信,这不但是一种外交礼节,也是一种“老大哥”对“小兄弟”的关怀。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可这个独立日苏联方面一直没有任何动作,难道说莫斯科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

11月10日下午,多斯桑托斯给安哥拉驻苏联使馆下了条密令,要求他们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久,安哥拉驻苏联使馆便向总统汇报了几个反常的情况:一是当天下午,苏联中央电视台原本播放的常规的电视节目及一个音乐会被一部列宁的纪录片,或者是柴可夫斯基的第6号交响曲所替代。

二是在晚间新闻节目《时间》中,女主持人罕见地穿上了一条黑色的长裙。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安哥拉驻苏联使馆判断,很有可能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去世了,因为基里连科早就被传出健康有问题,且他还缺席了几天前的十月革命65周年庆典。

直到莫斯科时间11月11日上午11点,人们才从苏联著名播音员伊格尔·基里洛夫的口中听到了一个重磅消息: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于11月10日在莫斯科逝世!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一、

据苏联著名政论家罗伊在其《政客画像》一书中写道,1982年11月9日那天上午,勃列日涅夫并没有什么异常。

那天中午,他还和往常一样,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批阅文件。

没过多久,安德罗波夫来到勃列日涅夫的办公室,两人就当前的工作进行了十几分钟的交流。勃列日涅夫一直工作到晚上八点半,才回到他位于扎列奇耶的别墅。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勃列日涅夫的保镖弗拉基米尔·梅德韦杰夫也在其《私人保镖回忆录——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罪孽》一书中回忆说,勃列日涅夫回到家之后,只有一点点“小反常”,就是他并没有和平时一样,观看最喜欢看的新闻节目《现在播报》。

这一点也得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夫人彼得罗夫娜的证实。

虽然感觉有些奇怪,但彼得罗夫娜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因为勃列日涅夫的身体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毛病。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在此前不久,他访问了阿塞拜疆,在莫斯科主持召开了高层军官会议,11月7 日还参加了在红场举行的大型阅兵游行仪式。

尽管当天天气恶劣,但勃烈日涅夫还是在观礼台上站了几个小时,向举着他画像通过观礼台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阅兵游行仪式后,勃列日涅夫还出席了一场招待会。

招待会上,他频频举杯,一会“为列宁党干杯”,一会“为所有在坐的人的健康干杯”,并没有显示出任何异常。

所以彼得罗夫娜和梅德韦杰夫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勃列日涅夫人生中的最后一夜。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梅德韦杰夫记得勃列日涅夫当天晚上没有吃什么东西,只吃了些奶渣,喝了些茶,便感觉喉咙有点不舒服。他一边深呼吸,一边走回了自己的卧室。

做为勃列日涅夫的保镖,梅德韦杰夫当天值的是白班,值晚班的是另一名保镖索巴強科夫。晚上八点半左右,索巴強科夫过来接班后,梅德韦杰夫便乘车离开了勃列日涅夫的住所。

第二天早上快九点时,梅德韦杰夫来到勃列日涅夫的住所——他是来接替结束夜班的索巴強科夫的。

梅德韦杰夫抵达时,看到勃列日涅夫的夫人彼德罗夫娜正坐在一楼的餐厅里用早餐。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彼德罗夫娜患有糖尿病,所以每天起床都比较早,而她的医生则通常都会在八点左右赶来为她注射一针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

在注射完之后,彼德罗夫娜一般便开始吃早餐,而此时的勃列日涅夫通常仍在睡觉。

时针指向九点时,梅德韦杰夫和索巴強科夫一起走上二楼,来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卧室。索巴強科夫向往常一样,拉开了卧室的窗帘。

据梅德韦杰夫回忆:“往常我们拉开窗帘时,勃列日涅夫都会睁开双眼,准备起床了。但那天他却仍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脑袋低垂在胸前,下巴颏就支在胸脯上,看起来十分的诡异。”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梅德韦杰夫和索巴強科夫对视一眼后,感觉到了不对劲,于是走到床前,轻轻摇了摇勃列日涅夫的手臂,但勃列日涅夫没有任何反应。

两人顿时紧张起来,加大了手上的力度,甚至将床都摇得晃动起来。但勃列日涅夫却像个死人一样,一动也不动,眼睛也始终紧闭着。

梅德韦杰夫感觉自己的心往下一沉,他哆嗦着对索巴强科夫说:“总书记不会死了吧?”索巴强科夫脸色苍白地对梅德韦杰夫喝道:“快打电话通知警卫长!”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二、

没多一会,警卫长斯多罗诺夫匆匆赶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卧室。

看到眼前的勃列日涅夫,他也呆住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梅德韦杰夫建议斯多罗诺夫去喊值班护士,可斯多罗诺夫却告诉梅德韦杰夫,别墅里没有值班护士!

梅德韦杰夫无奈,只得和斯多罗诺夫不停地拍打勃列日涅夫,试图唤醒总书记。斯多罗诺夫则去通知苏联的高级领导们。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约半小时后,安德罗波夫赶到。走进卧室后,安德罗波夫问梅德韦杰夫:“喂,他怎样了?”

梅德韦杰夫摇了摇头:“我看他已经死了,现在该怎么办?”安德罗波夫脸色苍白地站在原地,没有回答梅德韦杰夫的提问。

这时,苏联卫生部第四总局局长恰佐夫带着几个医务人员赶到,见到勃列日涅夫的模样后,几个医务人员都倒吸了一口冷气,问恰佐夫怎么办?恰佐夫说:“尽力抢救吧!”

十分钟后,恰佐夫对安德罗波夫说:“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我想可以宣布抢救无效了......”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据事后恰佐夫回忆,他赶到勃列日涅夫的别墅时便已发现,勃列日涅夫已经至少死了几个小时了。他让手下医务人员“抢救”,只不过是做做样子,安慰一下在场的人罢了。

抢救失败后,安德罗波夫吩咐暂时封锁勃列日涅夫死亡的消息,同时召集政治局委员到克里姆林宫开会。

由于有几名委员当天不在莫斯科,所以这个会议直到晚上才召开。

安德罗波夫在会上下达了命令,命令莫斯科的警察和内卫部队实行24小时的昼夜巡逻制度,尤其是做好克里姆林宫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大楼附近的保卫工作。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这次会议上进行得很平静,政治局所有委员都一致同意,由安德罗波夫接替勃列日涅夫的位置。会上还确定了勃列日涅夫治丧委员会的名单,并推举安德罗波夫为治丧委员会主席。

伯列克是当时美国一位驻莫斯科的记者。出于新闻工作者的敏感,他最早察觉到了异常:“11月10日晚间,莫斯科电视台取消了原定的音乐节目,播放了一部关于列宁的电影。

晚上9点,出现在晚间新闻节目中的播音员们,也换上了黑色长裙。人们都在猜测有重要人物去世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是勃列日涅夫。

直到第二天上午11点,苏联广播和电视台才同时播报了勃列日涅夫逝世的消息。”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三、

作为勃列日涅夫的保镖,在勃列日涅夫去世的过程中,梅德韦杰夫有几点一直弄不明白。

整个苏联高层都知道勃列日涅夫的健康状况,为什么他的别墅居然连个医务室都没设,甚至连值班护士也没配?

在自己的回忆录《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罪孽》一书中,梅德韦杰夫愤怒地指出:“这不是疏忽,这是犯罪!”

梅德韦杰夫还有个疑问:勃列日涅夫的具体死亡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苏联的官方结论认为,勃列日涅夫死于11月10日晚上八点三十分,但据给勃列日涅夫的夫人彼得罗夫娜打胰岛素的护士说,在她给彼得罗夫娜打胰岛素时,勃列日涅夫还活着,因为她亲眼见他翻身来着。

苏联卫生部第四总局局长恰佐夫是第一个赶到勃列日涅夫别墅的医学专家,他指出勃列日涅夫生前患有冠状动脉硬化和冠状动脉机能不全等多种基础疾病,这些疾病是造成勃列日涅夫死亡的罪魁祸首。

但梅德韦杰夫记得,勃列日涅夫在去世前不久曾告诉过自己由于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安德罗波夫曾曾给过他一种“黄色的”药片,这种药片服用后,勃列日涅夫的睡眠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可问题是服用这种药片的时间不长,勃列日涅夫便离奇地去世了。

而他去世后,接替他职位的正是安德罗波夫。

虽然梅德韦杰夫没有证据证明这种药片有问题,但他的怀疑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所以在苏联也有很多人支持他的看法。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四、

其实不只有梅德韦杰夫一个人对勃列日涅夫的死因产生怀疑,早在六十年代,勃列日涅夫就曾遭遇过一场离奇的未遂刺杀事件。

而对于这一事件,苏联政府在几十年间一直遮遮掩掩、讳莫如深。人们有理由怀疑,这起刺杀事件策划得相当幼稚,以精干著称的克格勃完全可以阻止刺杀发生,可当时的克格勃却毫无防备,这正常吗?

1969年1月22日,无数苏联民众正守候在电视机旁,准备观看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欢迎航天英雄凯旋的情景。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要美、苏争霸的当时,苏联宇航员每取得一次太空旅行的胜利,都会成为全国人民的狂欢之日。

可就当人们准备见证历史性的一刻时时,电视信号却突然中断。

一小时后,信号重新恢复,但细心的人们发现,原本主持颁奖的勃列日涅夫并没有出现,而是由波德戈尔内代替他接见胜利返回的宇航员的。紧接着,一个流言迅速传遍了莫斯科:勃列日涅夫遇刺了!

据当时在场的某苏联官员回忆,在电视信号中断的当时,一个身着警服、手执两把手枪的年轻男子冲出人群,朝着勃列日涅夫的车队中的第二辆车,连续扣动了扳机。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随着几声枪响,第二辆车的司机当场中弹身亡。坐在司机身边的宇航员尼古拉耶夫迅速打开车门,将司机的尸体推出车外,自己则坐在了司机的位置上,让汽车来了个急转弯,飞一般地离开了男子的射程。

男子冲着汽车又开了几枪,子弹击中了一名骑着摩托车的骑警,骑警应声倒地,但他的摩托车由于惯性仍然向前冲去,正好将刺客撞翻在地。

直到此时,如梦方醒的克格勃特工才一拥而上,将刺客牢牢摁倒在地。

很快,这名刺客的身份被查清,他叫维克托·伊利因,是一名驻扎在列宁格勒的苏军少尉。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事实上伊利因早就向一个朋友透露过他要刺杀勃列日涅夫的的想法,而他的那个朋友感觉事关重大,也曾向列宁格勒的克格勃进行过举报。

但克格勃并没有重视这条线索。直到伊利因携带两把军用手枪、擅自离开军营很久后,才引起了克格勃的重视。

克格勃很快查到,伊利因已经从列宁格勒飞到了莫斯科。同时,他们还在伊利因的家中查获一本日记,上面写着一段暗杀林肯的刺客约翰·布思的“名言”:“我将杀掉总统,尽管仅仅是因为希望卑微的自己可以与他的荣光相联系,时间将把我们连在一起。”

列宁格勒的克格勃马上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克格勃副主席、安德罗波夫的心腹谢苗·茨维贡。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此时距离伊利因采取行动还有十几个小时,克格勃完全有时间在伊利因行动前逮捕他,但克格勃的表现却相当迟缓,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找到伊利因。

伊利因来到莫斯科后,找到当警察的舅舅,想借一套警服。

他的理由是有了这身警服,便可以近距离看看英雄的宇航员们。

伊利因的舅舅警惕性很高,并没有同意伊利因的请求。第二天清晨,伊利因便偷了舅舅的一套警服,悄悄溜到了克里姆林宫外,混入了执行安保任务的警察之中。

伊利因的舅舅发现警服被外甥偷走后,向克格勃进行了报告,茨维贡这才派人去寻找伊利因的下落。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但也不知道是疏忽还是有意,茨维贡并没有告诉下属的伊利因有可能伪装成了警察,所以克格勃在查找时,并没有人注意到混在警察队伍中的伊利因。

幸运的是,勃列日涅夫当天并不在第二辆车上,伊利因搞错了目标,勃列日涅夫这才得以幸免于难。

梅德韦杰夫认为这起刺杀事件最大的疑问就是,以克格勃的能力,完全可以阻止这起刺杀的发生,可茨维贡和他的手下却如此疏忽大意,他们在想什么?

显然,梅德韦杰夫并不认为克格勃没能阻止这次刺杀行动是能力问题,而是一个态度问题,这里面大有文章!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多年之后,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曾刊登过一篇分析文章,认为这起刺杀事件可能与安德罗波夫有关。

只不过事隔多年,当事人均已过世,有些档案至今仍未公布,所以这种分析更多的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五、

勃列日涅夫的能力并不突出,他能接替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完全反赫鲁晓夫的联盟者都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不会给大家带来权力上的威胁,才推举他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起初小心翼翼,但在坐稳总书记宝座后,也开始排除异己,安插亲信,从而使大权一步一步地落入自己手中。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虽然他没有采取暴力手法,但反对他的人要么被他赶出莫斯科,要么“光荣退休”,连当初最支持他的谢列平也被赶下了政坛,其他诸如波德戈尔内、沃罗诺夫、米高扬等人,也很快就从中央主席团和政治局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勃列日涅夫江山一坐就是十八年,且越到后来越自我膨胀,越听不进反对意见,这会不会引起一些人的警惕呢?

有一次,身着崭新元帅服、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在接见昔日的一位老部下时,忍不住得意地炫耀说:“瞧,我熬到了这一天……”

权力确实可以改变一切。1981,年勃列日涅夫在基辅竖起了一座二次大战的纪念碑,巨大的碑体上镌刻着一万二千名战斗英雄的名字。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谁都不会想到勃列日涅夫的名字会排在第一位,位于斯大林的名字之前。其实在二战中,勃列日涅夫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军官而已!

勃列日涅夫去世,给正处于破裂状态的中苏关系带来了一个修复的机会。

勃列日涅夫死后,中国迅速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名义发表了唁电,并由时任人大副委员长乌兰夫前往苏联大使馆吊唁,同时派出外交部长黄华作为“特使”前往苏联参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礼。

黄华抵达苏联后,受到了苏方超规格的待遇。借此契机,两国于1982年11月16日举行了两国外长正式会面,中苏关系从此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勃列日涅夫之死内幕:唯一知情人贴身护卫梅德韦杰夫解开谜团

参考资料:

梅德韦杰夫:《我曾是勃列日涅夫卫队长》

《青年参考》:《俄杂志披露勃列日涅夫遇刺细节:至今迷雾重重》

-END-

作者:延津

编辑: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