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系列报道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市自然资源局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

【系列报道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市自然资源局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
【系列报道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市自然资源局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倍增”工作部署,近日,市自然资源局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会议邀请5名在自然资源系统工作的“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博士参加交流座谈。会议由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建安同志主持,来自本领域的曾宪谋总规划师、李谦总工程师等人才代表参加会议,局党组书记杨海泉同志作总结讲话。

【系列报道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市自然资源局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
【系列报道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市自然资源局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

会议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市自然资源局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情况。随后,5名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代表,分别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经历谈了心得体会,并围绕做好生态修复、推进林长制工作、强化自然保护地宣教、精准配置矿产资源要素、破局海洋经济发展、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各位博士的发言,与会同志都很认真地聆听、仔细地记录,也分别就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了发言,对几位博士的工作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本单位下一步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求大家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加强统筹,精心谋划,开拓创新,踏实工作,共同把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局党组书记杨海泉同志作了总结讲话。他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大家充分认识当前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为我市自然资源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住新时代赋予的人才机遇,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我市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二要牢记自然人的初心使命,坚定干事创业勇气和决心,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奋斗目标,深化落实 “十项重点任务”,积极推进“六大工程”建设,不辜负新时代给予的机遇,在自然资源舞台上贡献才干。三要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要加强实践锻炼和专业培训,努力使人才素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要进一步强化实干导向,建设一支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人才队伍。

本次人才工作座谈会,气氛热烈,发言踊跃,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更让大家感受到了自然资源局大家庭的真诚与温暖。与会人员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然资源系统

“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

引进对象小故事

刘大为:

为江门城市发展作贡献

2019年,作为我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引进对象,刘大为与江门结缘。

三年多以来,从一名海洋科学博士,从到市自然资源局从事生态修复工作、担任广东江门古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参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再到如今重回生态修复……刘大为的“角色”不断在转变,“我想用自己的所学,为江门城市发展作贡献。”

刘大为博士读的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科学专业,一直在北方生活、学习的他,打算毕业后到南方沿海城市工作。2018年底,偶然的机会让他来到江门,经过短短3天的面试及生活体验,这让他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宜居,也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活力。“因为个人成长与城市发展契合度高,所以选择了江门。”刘大为说。

“江门是一个宝藏城市!”刘大为感叹道。他说,江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是知名侨乡和院士之乡,自然资源丰富,依山傍海,产业兴旺,美食众多,宜居宜业,更有能施展才能的广阔平台。

来江门以前,刘大为的工作大多是撰写学术研究报告。来到江门后,他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挑战大,收获也大。“我们不只着眼于某个项目、某个工程,而是考虑如何引导全市这个行业的发展,让江门山更绿、海更美。我来到江门,就是想做出一点成绩,为江门发展作贡献。”

2019年以来,刘大为主要从事生态修复工作。利用各级专项资金约1.16亿元,统筹实施生态修复项目,修复治理效果显著。如,台山市川岛镇山咀港,原本的堆石土堤变为兼具生态和减灾功能的生态海堤;台山市海宴镇青山咀,昔日的蚝壳山恢复和改造为美丽的沙滩、基岩岸线和滨海公园,已经成为了节假日游客的网红打卡点;开平市塘口镇成为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鹤山市沙坪河整治、新会区“侨都锦田”入选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他也正在参与我市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中央奖补资金的申报工作。

刘沐鑫:

让绿色成为江门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2020年4月,刘沐鑫更是作为我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引进对象来到江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毕业的她,先后在市自然资源局从事自然保护地与国有林场管理工作,任江门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主持全面工作,代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参与市政协产业调研工作等,刘沐鑫的“角色”多变历练了她的快速成长。

刘沐鑫从钟灵毓秀的四川峨眉山南下广东中山大学求学至今十余载,广东已然成她的第二故乡。早在2012年,刘沐鑫就先后应室友和海军同学之邀饱览了江门新光公园和东湖公园的湖光山色以及上川岛旖旎的海滨风光,就此与江门结缘。来到江门就业后,她对江门有了更深的认识,江门不仅有山水林田湖海湿地等自然要素,还有非常浓厚的人文底蕴,在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下,拼搏奋进和自强不息的华侨爱国精神将激励我辈砥砺前行, 江门跨越赶超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2020年以来,刘沐鑫从事自然保护地管理和开展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期间,基本解决各类业务历史遗留问题,高质量撰写江门市直属国有林场调研报告,推动国有林场健康持续发展,制作自然保护地图鉴积极开展宣传,确保自然保护地建设惠及广大民众;在林科所工作期间,加强科研科普科教等公益职能,推动林业科技发展,开展“市花绽放 醉美侨都”系列主题活动,积极推广簕杜鹃“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市花形象;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期间,全程参加江门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调研,主笔完成《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协同发展机遇 推进江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她说,我们国家一直在平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现发展阶段如何将绿水青山更好地、长效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我们仍在积极探索,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林业将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动能。

【系列报道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市自然资源局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

郑超飞:

奋斗奉献不负年华

“在粤港澳大湾区里,江门是一个’富矿’,正等待被进一步挖掘、开发利用。”在江门两年多时间,我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引进对象郑超飞博士发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山水林田湖海各类自然资源要素齐全,发展潜力大。

郑超飞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专业为地质学,2020年从特区深圳来到侨都江门,先在市自然资源局从事土地开发利用工作,后从事林业林长制工作,领域和岗位不断在改变,干劲和激情却没变。

我市陆域面积9535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仅11.28%,拥有大湾区唯一具备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土地资源,更高效率的利用好土地这项关键生产要素是必然要求。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他参与起草了全市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实施意见,还结合国内土地房产市场情况研究土地市场趋势为我市土地出让计划提供参考。

全市森林覆盖率45.12%,森林蓄积量2527万立方米,均位列大湾区第三位,保护好这些森林生态资源显得尤为重要。2021年,全国开始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郑超飞负责组织林长制具体工作,推动建立了全市林长体系,为促进我市林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会小鸟天堂在今年十一月荣获首批“广东省林长绿美园”称号,既是对我市林长制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认可。

如今,江门正加快高质量建设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他表示这里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平台,有中外融合包容创新的侨乡文化,有领导的支持指导和同事的互帮互助,抓住时代和舞台的机遇,奋斗奉献方不负青丝年华。

【系列报道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市自然资源局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

陈维:

自然资源事业大有可为

2020年,作为我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第三批引进对象,陈维博士结束校园生活步入社会的第一站便选择了江门。

陈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在部门需求、专业背景和个人意愿的高度契合中,陈维被安置到了江门市自然资源局,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培养和锻炼,如今已被任命为江门市地质与海洋防灾监测站站长。

“从背景相近的矿产领域开始熟悉适应机关工作方法,通过开展调研提出国资参与地热资源开发的建议,如今已在部分地区开始推广;再到市委综合部门跟班锻炼,亲身经历了关乎全市发展方向的一系列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过程;现在回到管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岗位上,我对自己的定位更清晰了。”陈维感慨着当初毕业的选择时说道,相比各地各样的人才引进,江门不仅有着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更有日臻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在“引”“育”“用”“留”各环节上下功夫,让引进对象能够安心地成长成才。

“自然资源事业大有可为,各项工作专业性强、细分领域多且联系紧密,必须时刻保持学习才行”,这是陈维工作两年多以来最深的感受。为了快速了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在第一年时间,他就几乎走遍了全市40多家矿山企业,将相关情况写成工作报告并获得了市领导的批示。

如今,陈维更是以实际行动投身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全市绿色矿山建设工作,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守岗位毫不懈怠,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黄思涵:

为建设美丽五邑侨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年10月,黄思涵作为我市“百名博士引进工程”项目的引进对象,正式开启了他在江门的新征程。今年7月,黄思涵博士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毕业并获得了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曾经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以及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和工作。

初到江门的他,很快就被这座城市的“活力”、“开放”、“友好”、“包容”的城市风貌所吸引和叹服。他认为,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活力充足,是一个乐业宜居的好地方,是一个奋进创业的好平台。“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看到了崖门航道上穿梭不息的货运船只、银洲湖工业园区的座座新厂房、车水马龙的江门大道,这一幕幕忙碌、充实的景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局领导所说的‘敢、闯、干’的广东精神和江门精神。”黄思涵动情的说到。

目前在海洋经济管理科工作的他,思索着如何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切实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部署要求。“我热切憧憬着今后在江门的工作与生活,定会撸起袖子加油干,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现江门新的担当、贡献江门新的力量’的方向指引,立足本职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为建设美丽五邑侨乡贡献自己的力量。”黄思涵如是说到。

【系列报道】丨江门产业工程师人才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系列报道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市自然资源局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

—END—

来源:市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