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人才倍增”工作部署,近日,市自然資源局召開人才工作座談會。會議邀請5名在自然資源系統工作的“百名博(碩)士引育工程”博士參加交流座談。會議由黨組成員、副局長唐建安同志主持,來自本領域的曾憲謀總規劃師、李謙總工程師等人才代表參加會議,局黨組書記楊海泉同志作總結講話。
會議首先簡要介紹了目前市自然資源局人才隊伍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引進情況。随後,5名博士作為高層次人才代表,分别結合自身學習和工作經曆談了心得體會,并圍繞做好生态修複、推進林長制工作、強化自然保護地宣教、精準配置礦産資源要素、破局海洋經濟發展、引進高層次人才等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對各位博士的發言,與會同志都很認真地聆聽、仔細地記錄,也分别就高層次人才引進和人才隊伍建設作了發言,對幾位博士的工作業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對本機關下一步人才隊伍建設提出建議。
會議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人才引領驅動”,“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求大家共同努力,齊心協力,加強統籌,精心謀劃,開拓創新,踏實工作,共同把人才引進和教育訓練工作做得更好。
最後,局黨組書記楊海泉同志作了總結講話。他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工作任重而道遠,希望大家充分認識目前自然資源事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努力為我市自然資源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一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住新時代賦予的人才機遇,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我市自然資源事業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力量,以更加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态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二要牢記自然人的初心使命,堅定幹事創業勇氣和決心,圍繞市第十四次黨代會的奮鬥目标,深化落實 “十項重點任務”,積極推進“六大工程”建設,不辜負新時代給予的機遇,在自然資源舞台上貢獻才幹。三要以更高标準、更寬視野加強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要加強實踐鍛煉和專業教育訓練,努力使人才素質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要進一步強化實幹導向,建設一支具備上司現代化建設能力的人才隊伍。
本次人才工作座談會,氣氛熱烈,發言踴躍,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更讓大家感受到了自然資源局大家庭的真誠與溫暖。與會人員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為下一步開展人才隊伍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自然資源系統
“百名博(碩)士引育工程”
引進對象小故事
劉大為:
為江門城市發展作貢獻
2019年,作為我市“百名博(碩)士引育工程”引進對象,劉大為與江門結緣。
三年多以來,從一名海洋科學博士,從到市自然資源局從事生态修複工作、擔任廣東江門古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副主任、參與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工作,再到如今重回生态修複……劉大為的“角色”不斷在轉變,“我想用自己的所學,為江門城市發展作貢獻。”
劉大為博士讀的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科學專業,一直在北方生活、學習的他,打算畢業後到南方沿海城市工作。2018年底,偶然的機會讓他來到江門,經過短短3天的面試及生活體驗,這讓他感受到了這個城市的宜居,也感受到了這個城市的活力。“因為個人成長與城市發展契合度高,是以選擇了江門。”劉大為說。
“江門是一個寶藏城市!”劉大為感歎道。他說,江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是知名僑鄉和院士之鄉,自然資源豐富,依山傍海,産業興旺,美食衆多,宜居宜業,更有能施展才能的廣闊平台。
來江門以前,劉大為的工作大多是撰寫學術研究報告。來到江門後,他參與了多個重要項目,挑戰大,收獲也大。“我們不隻着眼于某個項目、某個工程,而是考慮如何引導全市這個行業的發展,讓江門山更綠、海更美。我來到江門,就是想做出一點成績,為江門發展作貢獻。”
2019年以來,劉大為主要從事生态修複工作。利用各級專項資金約1.16億元,統籌實施生态修複項目,修複治理效果顯著。如,台山市川島鎮山咀港,原本的堆石土堤變為兼具生态和減災功能的生态海堤;台山市海宴鎮青山咀,昔日的蚝殼山恢複和改造為美麗的沙灘、基岩岸線和濱海公園,已經成為了節假日遊客的網紅打卡點;開平市塘口鎮成為國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鶴山市沙坪河整治、新會區“僑都錦田”入選全省國土空間生态修複十大範例。他也正在參與我市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海洋生态保護修複工程等中央獎補資金的申報工作。
劉沐鑫:
讓綠色成為江門高品質發展鮮明底色
2020年4月,劉沐鑫更是作為我市“百名博(碩)士引育工程”引進對象來到江門。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畢業的她,先後在市自然資源局從事自然保護地與國有林場管理工作,任江門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主持全面工作,代表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參與市政協産業調研工作等,劉沐鑫的“角色”多變曆練了她的快速成長。
劉沐鑫從鐘靈毓秀的四川峨眉山南下廣東中山大學求學至今十餘載,廣東已然成她的第二故鄉。早在2012年,劉沐鑫就先後應室友和海軍同學之邀飽覽了江門新光公園和東湖公園的湖光山色以及上川島旖旎的海濱風光,就此與江門結緣。來到江門就業後,她對江門有了更深的認識,江門不僅有山水林田湖海濕地等自然要素,還有非常濃厚的人文底蘊,在當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曆史機遇下,拼搏奮進和自強不息的華僑愛國精神将激勵我輩砥砺前行, 江門跨越趕超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2020年以來,劉沐鑫從事自然保護地管理和開展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工作期間,基本解決各類業務曆史遺留問題,高品質撰寫江門市直屬國有林場調研報告,推動國有林場健康持續發展,制作自然保護地圖鑒積極開展宣傳,確定自然保護地建設惠及廣大群眾;在林科所工作期間,加強科研科普科教等公益職能,推動林業科技發展,開展“市花綻放 醉美僑都”系列主題活動,積極推廣簕杜鵑“堅韌不拔、頑強奮進”的市花形象;在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工作期間,全程參加江門生物醫藥産業深度調研,主筆完成《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協同發展機遇 推進江門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報告。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她說,我們國家一直在平衡保護和發展的關系,現發展階段如何将綠水青山更好地、長效地轉化為金山銀山,我們仍在積極探索,相信在不遠的将來,林業将為江門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大綠色動能。
鄭超飛:
奮鬥奉獻不負年華
“在粵港澳大灣區裡,江門是一個’富礦’,正等待被進一步挖掘、開發利用。”在江門兩年多時間,我市“百名博(碩)士引育工程”引進對象鄭超飛博士發現,這裡地理位置優越,山水林田湖海各類自然資源要素齊全,發展潛力大。
鄭超飛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專業為地質學,2020年從特區深圳來到僑都江門,先在市自然資源局從事土地開發利用工作,後從事林業林長制工作,領域和崗位不斷在改變,幹勁和激情卻沒變。
我市陸域面積9535平方公裡,土地開發強度僅11.28%,擁有大灣區唯一具備大規模連片開發的土地資源,更高效率的利用好土地這項關鍵生産要素是必然要求。在土地開發利用方面,他參與起草了全市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準的實施意見,還結合國内土地房産市場情況研究土地市場趨勢為我市土地出讓計劃提供參考。
全市森林覆寫率45.12%,森林蓄積量2527萬立方米,均位列大灣區第三位,保護好這些森林生态資源顯得尤為重要。2021年,全國開始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鄭超飛負責組織林長制具體工作,推動建立了全市林長體系,為促進我市林業高品質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新會小鳥天堂在今年十一月榮獲首批“廣東省林長綠美園”稱号,既是對我市林長制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我市良好的生态環境的認可。
如今,江門正加快高品質建設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他表示這裡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平台,有中外融合包容創新的僑鄉文化,有上司的支援指導和同僚的互幫互助,抓住時代和舞台的機遇,奮鬥奉獻方不負青絲年華。
陳維:
自然資源事業大有可為
2020年,作為我市“百名博(碩)士引育工程”第三批引進對象,陳維博士結束校園生活步入社會的第一站便選擇了江門。
陳維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探測與資訊技術專業,在部門需求、專業背景和個人意願的高度契合中,陳維被安置到了江門市自然資源局,主要從事礦産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培養和鍛煉,如今已被任命為江門市地質與海洋防災監測站站長。
“從背景相近的礦産領域開始熟悉适應機關工作方法,通過開展調研提出國資參與地熱資源開發的建議,如今已在部分地區開始推廣;再到市委綜合部門跟班鍛煉,親身經曆了關乎全市發展方向的一系列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過程;現在回到管理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崗位上,我對自己的定位更清晰了。”陳維感慨着當初畢業的選擇時說道,相比各地各樣的人才引進,江門不僅有着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更有日臻完善制度保障體系,在“引”“育”“用”“留”各環節上下功夫,讓引進對象能夠安心地成長成才。
“自然資源事業大有可為,各項工作專業性強、細分領域多且聯系緊密,必須時刻保持學習才行”,這是陳維工作兩年多以來最深的感受。為了快速了解礦産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在第一年時間,他就幾乎走遍了全市40多家礦山企業,将相關情況寫成工作報告并獲得了市上司的批示。
如今,陳維更是以實際行動投身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中,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全市綠色礦山建設工作,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守崗位毫不懈怠,為保障人民生命财産不受損失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黃思涵:
為建設美麗五邑僑鄉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2年10月,黃思涵作為我市“百名博士引進工程”項目的引進對象,正式開啟了他在江門的新征程。今年7月,黃思涵博士從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畢業并獲得了構造地質學博士學位,曾經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獲得地球實體學碩士學位,以及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習和工作。
初到江門的他,很快就被這座城市的“活力”、“開放”、“友好”、“包容”的城市風貌所吸引和歎服。他認為,江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發展活力充足,是一個樂業宜居的好地方,是一個奮進創業的好平台。“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我看到了崖門航道上穿梭不息的貨運船隻、銀洲湖工業園區的座座新廠房、車水馬龍的江門大道,這一幕幕忙碌、充實的景象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局上司所說的‘敢、闖、幹’的廣東精神和江門精神。”黃思涵動情的說到。
目前在海洋經濟管理科工作的他,思索着如何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切實踐行習總書記提出的“要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态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部署要求。“我熱切憧憬着今後在江門的工作與生活,定會撸起袖子加油幹,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為實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展現江門新的擔當、貢獻江門新的力量’的方向指引,立足本職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揮灑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為建設美麗五邑僑鄉貢獻自己的力量。”黃思涵如是說到。
【系列報道】丨江門産業工程師人才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END—
來源:市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