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作者:史论

陈再文是陈锡联与第二任妻子王璇梅婚后育有的四个孩子之一,他追随父兄的脚步从军成为一名飞行员,却不幸在32岁那年执行任务时因为空难牺牲。

陈再文的父亲陈锡联是一个传奇人物,在湖北红安这块诞生了200个将军的热土上,百战将星陈锡联格外引人注目。他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担任团政治委员,20岁成为师长,是刘邓大军中著名的“三陈”之一。

李先念说他“打仗数第一”,毛泽东主席经常以“司令”称呼他,邓小平说他“胸襟开阔,肚量大,能打仗”。他的一生取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成绩,却也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加令人钦佩的是,陈锡联将军并未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依靠自己顽强的毅力挺了过来。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次子遇难,中央慰问

陈锡联的一生有两位妻子,第一任妻子粟格是陕西米脂县人,1948年因病去世,只留下一个三岁的儿子。

陈锡联的妻子故去后,武汉作战的间隙,陈赓将原夫人王根英之妹王璇梅带到武汉,把她介绍给了陈锡联。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由于陈赓的牵线搭桥,陈锡联和王璇梅的关系发展得十分顺利,相识当年便结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时间里,王璇梅陪着陈锡联度过了大风大浪。

陈锡联与王璇梅婚后,生下四个孩子:女儿陈再芬,二儿子陈再强,三儿子陈再文,四儿子陈再方。

在父亲陈锡联的熏陶下,他的四个孩子都在部队工作,三个儿子踏上了从军的道路。

尽管陈锡联身居要职,但一辈子都没有为子女的事情打过一个电话,写过一张条子。陈锡联夫妇认为严格要求才是对他们真正的爱护。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他是这样对孩子说的:“你们既是我的孩子,也是组织的一份子,有多大本事就干多大的事,好好工作,不要搞特殊化。听组织安排吧!”

1955年出生的陈再强是陈锡联的长子,他在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的时候,陈锡联就特意嘱咐过他,要信任组织,服从领导,当一个诚实的人。

陈再强毕业后,在基层扎根,从战士做起,一直到班长、排长、连长,先后担任黑龙江边防某后勤分部部长、沈阳军区审计局局长等职位,后晋升为上校。现在已退休在家。

小儿子陈再方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长期致力于国防科学技术、兵器装备发展建设的管理工作。2004年晋升为少将,2011年晋升为中将。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1959年,国庆节十周年,陈锡联领着次子陈再文在观众席上看烟花,毛泽东看到陈再文后,哈哈大笑:“从一个窑子里烧出来的。”

1968年,陈再文追随父兄脚步参军,根据上级要求学习飞行,后来成为了一名飞行员。

初时,由于担心陈再文的安全,陈锡联的夫人不太愿意让他学习飞行。陈锡联说道:“既然组织决定了,就服从组织安排吧。”

在队里,陈再文很聪明,很爱学习,性格和技术都非常出色,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什么高干子弟。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在《军旅之歌》中,陈再文写道:对于军旅生活,我充满无限向往。从穿上军装的那刻起,就知道自己注定要远行。

前途一片光明,但有时我也很迷惘,抱着“接受应该接受的,挑战值得挑战的”信念,我毫不退缩。

尽管这条道路充满艰难曲折,于我是严峻的考验,但我相信:坚定地奋发向上,才能走好军旅之路。

选择这条路,我毫不犹豫,即使生命不再闪光,也要潇洒向前、永不回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空军评为优秀飞行员的杰出青年,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1982年4月26日。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当天上午,一架从广州飞往桂林的三叉戟266号飞机在即将着陆桂林时,因高度提前降低,导致飞机撞山后坠毁。

104位旅客和8位机组成员全部遇难,飞机残骸散落在数公里长的森林中。

机长是陈怀轺,其他成员包括副驾驶陈再文、领航员韩国斌、刘修荛,通信员代桂明,机械师王栓柱,以及两名空姐。

空难的善后工作,是一项十分棘手的工作,如果遇难者家属提出无理请求,更是令人左右为难。

如果答应,就会违反规定;如果不答应,可能会伤害他们的感情。但是,266号机组的家属并没有对上级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特别是陈锡联将军,他失去了自己32岁正值壮年的儿子,却并没有责怪中央派来慰问的同志。

他忍痛宽慰道:“家里的事情我会处理好,你们不用挂念。空军出事,在所难免,指挥千军万马的事情万万不能掉以轻心。要从这件事中汲取经验,但愿这种事不要再发生”。

一番话,令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为之钦佩。

陈锡联的性格中遗传了母亲的刚毅,丧子之痛并没有将他打倒,此后他依然届届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直到十五大。

他说:“只要次子牺牲后陈锡联的同志们继续选我,我就要继续出席十六大,来个十届大满贯。”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受人敬仰,生活规律

1988年春,陈锡联将军与张爱萍、萧克三人共同前往香港参观。走到中银大厦时,陈锡联将军红光满面,显现出不凡的气度。

香港人见此情状都争着和他合照,认为将军身上有豪气,定是高官。

陈锡联将军十分痛快地与他们合照,笑着说:“我也沾沾你们的财气。”

同年初秋,为参加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开馆仪式,陈锡联等四位老将军回到了当年浴血奋战的太行山区。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抗战期间,陈锡联曾带的部队中有一多半是太行子弟。剪彩仪式结束后,一行四人去往当年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家峪看望父老乡亲。

他们的到来点燃了王家峪村民的热情,他们敲锣打鼓、演奏喜庆的《得胜还朝》,迎接久别的亲人。

乡亲们将几位老将军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起来,亲热地邀请他们到自己家吃饭拉家常。

一同前来的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解围”说道:“一个个去去不过来,就让他们给大家一块说说吧。”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在国防部长秦基伟说完后,陈锡联怀着激动地心情大声喊道:“我就说一句,太行人民万岁!”

说完,陈锡联将军缓缓抬起右手,对着将军们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陈锡联将军的晚年生活十分规律,他通常6点30分起床,早饭后晨练,八点准时到办公室读书看报。

对于国内外的重要新闻,陈锡联总是将其记录在册,写得工工整整,字里行间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惦念。

对于报纸则会将所需要的资料剪贴后保存下来,这件事通常由陈锡联的夫人来做。离休时,他的读书笔记和剪报册已经有厚厚的一叠了。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他也常回想这一生作战的得失、指挥有无不当,说到长征一、四方面军分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节点事件时,陈锡联将军总是别有心得。

但是,陈锡联从未将关于此事的脑中所想诉诸文字。他说:“我一个字都没写,也不想写。”

“红军时期一起打天下的两千多人解放时只剩下了十几个,如今更是只有我一个,有什么好说的。”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在家养老,培养兴趣

有着丰富兴趣爱好的陈锡联将军喜欢球类运动。年轻时,他常常利用战斗间隙、工作之余的时间在球场上跑跑跳跳。

晚年身体状态不允许打球,他就看球。陈锡联将军常说:“三大球、两小球我都爱看。”

离休后,陈锡联将军又培养了一个新的兴趣:钓鱼。他认为钓鱼时可以晒太阳,还能锻炼眼睛、放松大脑,一举多得。

对钓鱼颇有心得的他还曾摘得过文体界钓鱼联谊赛的冠军。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陈锡联将军家中的墙壁上,挂着一些名人字画和普通寿匾。客厅里要么是红木家具,要么是塑料花木又或者是新潮的摆件、典藏书籍。

1996年,某记者到陈锡联将军家中采访,对一个摆件、一个家电、一幅画印象极为深刻。

分别是神态威严逼真的关羽铜像、窗台下的手摇苏式缝纫机以及客厅正南方的毛泽东半身像。

这幅画像自从陈锡联1973年到北京后便一直挂在墙上,26年不曾摘下来。他经常对子女说:“只要我活着,谁也别想摘下来。”

回忆红军过草地时的场景,他说:“头顶是青天,脚下是草地。中午12点的时候,气温高,衣服脱掉光着膀子也行;傍晚时分草地则落满白雪。”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偶遇豌豆苗地,走在前面的人吃叶子,走在中间的人吃秆,走在后面的人就只能吃根了。缺氧的时候那些身体素质不好的人,走着走着就开始左右摇摆……”

1997年6月21日,是陈锡联的老领导、老战友、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位于红安县的李先念纪念馆也将于当日举行开馆仪式。

6月19日,陈锡联借参加开馆仪式的机会,带着一些书籍乘火车回到了阔别44年的家乡,湖北省红安县。

6月20日吃完早餐后,陈锡联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回到了陡山彭家村。回到故乡的陈锡联格外兴奋,一路上说个不停。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从6岁时掉到井里被四叔抓住头发一把提起到在大枫树下捉弄骑着马儿来收租的地主儿子。当一行人走到陈锡联母亲的坟前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再也压不住心底翻腾的情绪,声泪俱下地说:

“母亲,我好想您啊,我来看您了!我背着你参加革命,留你在家里受苦。40多年我一直没能在您跟前尽孝,我对不起您老人家啊!”

这副情景让在场的乡亲们无不为之动容。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1999年5月,陈锡联的身体已经不大好了,坐在轮椅上,当他听闻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消息后,只觉得怒不可遏。

他坐在轮椅上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大陆大使馆的行为表示极度的愤怒和强烈抗议。

这件事让陈锡联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建设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大国防实力,才能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结语

1999年6月10日,这位叱咤风云的开国上将病逝于北京301医院,享年85岁。

陈锡联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字,面部安详仿佛熟睡,一代名将就此陨落。灵堂挽联赫然写着“南征北战七十载,光明磊落献终身”,而这是他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

陈锡联次子遇难后,中央派人前来慰问,一席话令工作人员为之钦佩

参考文献

[1]陈麟.传奇将军陈锡联[J].决策与信息,2000(4):23-25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