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音乐电影的叙事节奏方式——以《爆裂鼓手》为例

作者:终南影话

爆裂鼓手由达米恩·查泽雷导演拍摄,由迈尔斯·特勒、J·K·西蒙斯和保罗·雷瑟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位普通的少年,在魔鬼导师训练下,成为优秀爵士乐鼓手的故事,影片极为聪明的用音乐影片的方式,将影片叙事结构和梦想的追求联系在一次,本文将从影片节奏处理和主题刻画两方面分析它作为音乐电影的成功之处。

音乐电影的叙事节奏方式——以《爆裂鼓手》为例

一、影片的节奏处理

对于音乐电影而言,节奏就是创作者依据戏剧冲突和情感状态编排多种视听元素的组合方式,是可以被感知并作用于观众的艺术手法。《爆裂鼓手》的节奏非常快,加上各种特写和快速的剪辑,讲述了导师弗莱彻和学生相互交流,因为训练过程偏执而疯狂,导师用一种极致的方法去培养学生对于成功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加上导师愤怒的脸颊,训练过程中的鲜血和极具穿透力且越来越快的鼓声,让影片的节奏感在一次次训练中升级,也让观众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加,心理冲击力越发加大。

《爆裂鼓手》能够获得最佳音响效果奖,架子鼓的选择功不可没,影片作为一种音乐电影,不同于其他音乐电影的舒缓,而是用快速的节奏给观众深刻印象,用大量的快速剪辑,劲爆的鼓点配合影片的音乐叙事,让音乐这个讲述故事的背景版,配角直接提升为把控整部影片节奏的媒介,影片中选择的“架子鼓”这个表达媒介也非常考究。从导演事后的采访可知,架子鼓的选择是因为导演小时候有学习架子鼓的经历,但另外一方面,也因为架子鼓这个媒介的选择,成就了影片。在音乐影片中,叙事结构直接受制于音乐节奏的发展,在影片中出现的学生在琴房门口徘徊,从最初的惴惴不安,到后来借用架子鼓直接快速的将镜头甩到门口。架子鼓作为可以掌握整个乐队节奏的乐器,不能赶不能拖,因为练习架子鼓分手,因为练习架子鼓挨骂,因为练习架子鼓流血,当架子鼓和学生融为一体后,当老师选择用另外一位人选来激励内曼告诉他他并不独一无二的时候,是两次明确的师生博弈过程。第一次是导师告诉他6点到排练室,但是当他来到排练室时,只有他一人,并且这一次训练时,采用了完全不同于第一次两人见面时的态度,近乎“立威”的方式,展现了他的严苛。他在逼迫鼓手忘记之前的自自己。第二轮的逼迫是另外一位学生的出现,他的出现一方面让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想象中的优秀,愤怒的他开始用冰水混合着血,冰红两重天意味着觉醒。叙事的节奏愈发变快,最后影片结束于急于参加比赛的内曼,因为开车发生车祸,导致受伤,但他依旧坚持比赛。最后随着导师向观众席的道歉而结束,但是他却将对于成功的刻画更加淋漓尽致。

音乐电影的叙事节奏方式——以《爆裂鼓手》为例

二、潜移默化与意义启发的主题呈现

“所指”是音乐影片的本身音乐刻画,在影片中,我们因为所指而调动情绪,从而被影片的故事更深入的吸引。音乐像一条线,将影片中分散的、跳动的元素链接起来,从而让影片的叙事更加顺畅,例如很多印度影片中,在关键时刻影片中的人都会随着节奏舞蹈,似乎和影片内容相互抽离开,但是因为有了音乐的加入,我们潜意识会认为影片是为了主题服务,不但不会因为舞动的演员而觉得抽离,反倒为影片增加了动感。

当然,关于《爆裂鼓手》的讨论完全不同于印度歌舞片,《爆裂鼓手》中的音乐并没有像其他歌曲片一样,重点在于音乐的所指,而是将音乐的重点放在能指,超越所指的范围,讨论关于梦想和努力的话题。何为节奏,对于鼓手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影片也从音乐走人物的刻画中,用巴掌的节奏给出了答案。这种音乐的刻画方式可以从《舞出我人生》中窥见,同样是关于梦想刻画的歌舞片,《舞出我人生》是以小我的方式,讲述背后工人改革的故事,而《爆裂鼓手》看似只是单一的讲述梦想,并没有涉及更多的社会背景,实际上将影片引入了哲学层面关于成功的讨论。成功究竟是什么,在以往的影片中总会塑造一个努力就会有回报的形象,如同《舞出我人生》中最后结局的舞蹈,圆满结局的是对于成功努力的回报,包括《当幸福来敲门》,最后逆着人群的鼓掌,也在向我们讲述成功必然有回报。

音乐电影的叙事节奏方式——以《爆裂鼓手》为例

但是《爆裂鼓手》其实选择了一个不是很圆满的结局,他虽然站上舞台,但是因为车祸,身体状态并不是最佳,影片想要讲述没有艰苦卓绝的努力,就不会迎来成功,就像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及“境界”一说: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但影片引申的一点在于,当我们真的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重境界时,真的可以迎来第三重境界的成功吗?

音乐大师塔拉斯蒂说:“聆听音乐,给我们带来超越时间的普遍幻觉。正如每一刻它都在提醒我们,时间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不可取消性,也提醒我们,命运在时间过程中推移。”《爆裂鼓手》中,鼓声不仅仅是听觉符号,他还是导演包装和展现他思想内容的一种独特形式,节奏快速的鼓声,对于成功的追求,能让观众在观影中产生一种情感共鸣,拥有斗志。这和美国所奉行的个人主义和追求使用主义是统一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主题上是一部典型的冲奥影片。

但是,进入更深层次的讨论,影片中鼓声是包装,导演很聪明的使用了对于架子鼓的梦想追求作为包装,可实际上,他讲述的是关于成功的哲学话题,鼓声是影片的第一层“所指”,我们在观看影片时被“所指”吸引,可关掉电影后,久久不能回味的却是关于影片的能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部影片也如此,对于他而言,影片最终的结尾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有人从中获得了力量,认为我们应该极致的努力,这样才会获得成功;有人认为应该适当放缓自己的节奏,过于极致可能会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影片能指的双重意味,构建了影片。

音乐电影的叙事节奏方式——以《爆裂鼓手》为例

用音乐讲述成功,关于成功者的讨论,在电影中非常多见,以舞出人生为代表的通过音乐的方式,追求人生梦想,梦想导师加自己努力,最终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进入梦想的殿堂,很多关于音乐梦想的电影讨论都采用这个方式。但影片的反其道而行之,毒鸡汤的方式,倒在今天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值得讨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