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钟元
编者按: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全球视野与物质文化史丛书》、《奢侈与欢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茶在中国:宗教文化史》、《异域设计:地理、全球化与欧洲早期现代世界》、《植物与帝国:大西洋世界的殖民生物勘探》四本书。该系列主编、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蒋竹山认为,近年来,全球历史翻译势头非常强劲,但缺乏物质文化取向,这套书是全球历史与物质文化的结合。此外,蒋竹山的《看电影史》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还以电影为主,聚焦全球历史。《世界新闻》私人历史对江竹山进行了专访,畅谈了全球视角下的物质文化作品、全球医疗史等问题。以下是采访的正文。

蒋竹山
新闻:你的主编关于全球视野、物质和文化史的系列丛书的起源是什么?
蒋竹山:近来研究全球历史是历史研究的新趋势,许多经典著作被翻译成全球史书,但缺乏物质文化取向。即使有,它也写的是单一物种的全球历史,例如食物的全球历史系列。
本书是根据全球历史和物质文化两大特点的视角出发的。这方面的翻译并不多,许多经典作品也没有入选。事实上,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还有很多新书和经典,比如以下关于全球历史领域物质文化史的杰作,还有待加强和推广。
新闻:您能详细描述一下全球历史领域的一些物质和文化历史作品吗?全球历史领域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蒋竹山:最近越来越多的作品与全球历史的视角和物质文化史的取向相结合。就像新出版的日本新书《历史消费者:日本消费》一样。《暮光之城,1850-2000》(日本的消费和日常生活,1850-2000)。该书于2012年首次以英文出版,由英国日本研究协会和大和日本-英国基金会资助的日本和英国学者参加了该书,开始从比较的角度和世界历史的背景研究日本的现代消费史。这本书的引言非常出色,引用了对中国历史的研究,特别是蒂莫西·布鲁克(Timothy Brook)、克雷格·克鲁纳斯(Craig Clunas)和S.A.的著作。M 广告头.这已经不再是过去经济和社会史中可以单独处理的课题,包含着许多关于文化史和全球史的新视角。这里涉及的主题非常有趣,包括:家务劳动,家庭用品和妇女,消费者生活,糖消费,纤维工业和中医药,铁路乘客,邮政服务和消费,通信贩运和消费主义。
在解读消费文化的过程中,物质文化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伊藤、伊藤裕子等学者合著了《现代女性与殖民地的现代性》一书,虽然出版了一段时间,但许多文章仍然很有启发性。内容不仅涉及性别,还涉及物质文化,消费社会,感官,视觉文化,广告,政治,殖民地和帝国。《洪玉如的殖民地台湾》一书中对现代女性和时尚服装的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接受新教育的新女性开始穿外国服装,因为她们处于上层阶级,受到西式教育的影响,形成了现代女性的潮流。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的是资生堂和Spice Stony Ing-so的研究,它将商品与现代气味和嗅觉相结合。
对西方消费文化的研究出现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左右,更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尼尔·麦肯德里克,约翰·布鲁尔和J·H·普拉姆与人合著的《消费社会的诞生:十八世纪英格兰的商业化》。他们研究了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消费文化,提出了"消费革命理论",指出当时英国消费文化的变化,包括家庭收入和需求、市场扩张、城市人口增长、奢侈品的普及、时尚的普及、社会模仿的作用, 奢侈品观念的改变,等等,他们称这种现象为英国"消费社会"的诞生。除了这部经典之外,另外两部作品集的出版代表了1990年代西方消费文化的成果,即《消费与众神的世界》和《文化的消费1600-1800》。近来,明清史研究也受到了这一趋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明清消费文化研究中,包括食品、服装、场所、家具、轿跑车、进口商品等物品,都成为了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
这些研究深受欧美社会学和人类学中"事物"研究的影响。例如,克里格对明末社会文物商业化的研究,就是受到阿尔琼·阿帕杜赖(Arjun Appadurai)的启发(人类学家最近的"物感和身体感",如余文生对《身体进入微观:物理和物理感觉研究》的研究)。克里格指出,在明末文物和艺术品商业化的过程中,通过其价格波动、市场的出现和快速流动的周转,研究人员发现,晚明时期文物原本没有商品化的现象已经出现商品化的现象。再比如读书家具的识字,在晚明因为家具的商业化,书房的空间可以用钱买到装饰,学习不再是医生的专利,这也使得医生,尤其是下层阶级和识字率,处于危机状态。此外,法国文化史学家丹尼尔·罗奇(Daniel Roche)的《平凡事物的历史:来自传统社会的消费诞生(17-19世纪)》也值得我们参考。
关于全球视野、物质文化史的系列丛书
新闻:将在2020年肆虐的新冠疫情引起了人们对全球医疗保健历史的极大关注。在这个系列中,"植物与帝国:大西洋世界的殖民生物勘探"似乎在药物和植物方面有所斩波?
蒋竹山:全球医学史研究的重点是植物、医学和商业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具有全球视野,而且具有文化转向的特征。
当谈到这项关于自然和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时,有必要有Londa Schibinger和Harold J. Cook的贡献:Ronda Schpinger的Plantes and Medicine,以及英国医学历史学家Harold Cook的Matts of Exchange:荷兰黄金时代的商业,医学和科学,这两位学者都关注物体流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商业和医学知识。
最近,哈罗德·库克(Harold Cook)在2013年8月出版的《医学社会史》(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上继续了他的最后一本书的方向,蒂莫西·D·沃克(Timothy D. Walker)策划了一个特别的编号,"动员医学:早期大西洋世界的贸易和治疗"。库克在《历史史》一书中指出,在过去十年中,对医学史背景的研究已经开始引起历史学家的注意。这些源于对早期世界历史作品的构建日益增加的物质和跨国文化兴趣。
哈罗德·库克还指出,最近许多关于商品活动和商品全球化的学术书籍为医学史开辟了新的方向。许多英文书籍都专注于医学知识的传播。帕特里克·沃利斯(Patrick Wallis)向英国提出了医疗用品贸易的重要性。卡罗尔·科瓦洛维·韦弗(Karol Kovalovih Weaver)的医学革命者指出,非洲对大西洋世界医学知识整合的贡献正在得到认可。
"移动医学"特别节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医学史的新视角。作者都是欧洲和大西洋世界区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但这次他们的重点是大西洋世界医学的相互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一个明确的边界,因为大西洋世界只是其中之一,有时跨越全球。然而,这种关注也使我们了解区域间互动是自由的、强制性的还是相互协商的。其目的是将这些结合起来,以表明周围大西洋周围与人有关的医疗保健是相互考验的,不仅受到欧洲人所到之处的历史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欧洲本身历史的影响。
他们认为,医学不仅是一种思想和实践,而且是当时商业和殖民主义结构的一部分。以哈罗德·库克(Harold Cook)为例,几个世纪以来,在西方寻找有用的药物已经驱使着无数的人和物体在世界各地。这种对有用商品的寻找在新的全球商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寻找香料和药物的过程中,欧洲人进一步接触到大西洋边缘的人。当他们交换医学时,像新世界的外科手术和新信息这样的创新同时出现。这条交换路线的连接导致了大西洋贸易的产生,使欧洲船只不仅可以运载人员和货物,还可以到处运送知识。
类似的物质文化研究也可以参考顾亚文关于金吉娜树和张宿迁的海藻和日本统治的台湾寄生虫控制。顾亚文的《日日时期台湾金鸡丝A栽培与奎宁药业》,就是从帝国的角度研究金吉那树的栽培,探讨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考察日本治愈时期金鸡那树、奎宁和台湾抗疟药的关系。张淑萱的文章《虫子危机:海人草与台湾的寄生虫防治(1921-1945)》探讨了台湾寄生虫病的治疗与日本蚜虫的清除关系,以及海藻与蚜虫病害治疗的关系。从疾病和环境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似乎是一个条目,但稍微细心一点的读者应该能够在这里看到药物开发与业务之间的关系。
过去,日本医学时期关于毒品和商业的专著很少,目前只有"中医遇见西医"的流行作品。刘世勇的《医学、商业和社会想象:日本和台湾的中医》是这方面为数不多的杰作之一。他受到美国历史学家谢尔曼·科克伦(Sherman Cochran)、哈罗德·库克(Harold Cook)和雷香林(Lei Xianglin)的研究的影响,特别调整了消费文化的视角。刘世勇以高家龙为例的"中国毒贩",正是因为当地毒贩往往能够将广告投放方式"本土化",打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打造稳定的消费网络,让毒贩与西方公司、消费者三条腿齐头并进。该书的两个担忧是,西方跨国制药公司能否不顾地方差异,使全球消费同质化,以及是否只有西方以外的跨国公司才能促进西方消费文化。
除了商业和医学问题外,一些学者还利用媒体上的广告进行研究。张忠民的研究强调物质文化和商业文化,他调查了现代中国最重要的脑充填药物"Aylo脑补充剂",并试图分析商业和消费中介广告在现代中国身体构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他不仅注重广告中的话语,还采用文化研究的分析技术来分析广告的叙事结构和修辞特征。与之前的广告研究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专门研究了广告作者的背景,以发现Ayr的大脑及其广告反应上的大量读者和消费者。
除了在医学史的背景下关注上述话题外,一些学者还对城市历史和消费文化进行了"文化装置",以观察资生堂如何从一家药店走向未来的跨国药妆企业。和田博文的《资生堂文化装置(1872-1945)》是这一主题的杰作,医学只是本书重点的一部分,不是重点,但足以激发我们研究消费文化和全球医学史。
从总体上看,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领域在全球视野和物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讨论,如医学、环境、文化交流、帝国、出版文化、消费、历史记忆、食物等,值得我们借鉴。
新闻:您认为全球视角与历史研究有何不同?研究人员能否从全球视角研究国家历史和民族历史?
蒋竹山:这部分关于国家历史和全球历史视野的民族历史的书已经有很多作品了。
全球历史的特征如下:1、全球史学家不仅采取宏观视角,而且试图将具体的历史问题置于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下 第3点,全球历史强调相关性,主张文明、民族、家庭等历史单位不是孤立发展,必须通过单位与其他单位的互动来理解;4、全球历史强调"空间转向",往往在田野、地缘政治、环流和网络等空间隐喻取代了"发展"、"时差"、"落后"等旧的时间术语;
然而,康拉德指出了全球历史的局限性。他认为,除了规模问题之外,全球历史学家还面临着四个问题:"全球"可能导致历史学家抹去过去特有的逻辑;"全球"可能导致历史学家抹去过去特有的逻辑。
而且,全球历史并不意味着全球研究是研究的单位,而是如何思考如何在现有的研究课题中引入全球视角。在研究方法中,可以采用以下模型,例如:1,描述人类历史上各种类型的"通信网络"的存在;在研究课题上,研究人员可以探索帝国、国际关系、跨国组织、货物流动、公司、人权、独立社区、个人、技术、战争、海洋历史、性别和种族等主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对风味的研究相当符合上述特征。
澎湃新闻:你过去更关注新的文化史,现在关注的是全球史,两者怎么能结合起来呢?
蒋竹山:新文化史虽然有衰落的趋势,但并没有消失,一些话题转向了全球历史的视角。例如,跨文化交流问题、边界问题、货物交换问题、信息传递问题、大航海时代中介的作用,都是文化史与全球历史相结合的好例子。
澎湃新闻:您也是公共历史的积极推动者,在您看来,应该如何拓展普通读者的历史观?专业历史学家应该对通俗历史写作做出哪些改变?
蒋竹山:有很多关于学术研究的专著,如何跳出学术论文的框架,让严谨的历史训练更符合大众阅读的叙事能力,这部分中国学者写得少了,欧美历史有很多大学学者自己也是通俗史家,比如卜正民就是。
关键还在于在写作时预设读者是谁,如果你只是写信给专家,就会有局限性。在这个读者的时代,最近有很多翻译的公共历史名著,可以选择读很多,除了新媒体也发挥了很多这样的功能。
蒋竹山,《看电影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
新闻:你的新书《看电影的历史》也讨论了电影与全球化和全球历史之间的关系。您能举个例子说明如何从全球历史的角度看电影吗?
蒋竹山:因为我对全球历史的视角感兴趣,所以我会特别关注探索全球化和全球历史问题的电影或纪录片。例如,在《为了天堂偷窃》中,年轻的德国人批评世界大工厂铸造厂在第三世界,挤压童工,贫富不平等,甚至社会主义国家大变革后也是资本主义问题,如《再见列宁》、《世界是平的》。
最近看了纪录片《海洋阴谋》,关于海洋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说了过去太多的塑料垃圾,也没有说气候变暖,其实我们的商业捕鱼方式造成了危害,所以重点是少吃鱼,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这些都与使用全球历史的视角有关。
而最近的新书《渔业大史》,可以从渔业文化的历史发展背景来看待,也适合搭配。此外,这两年来新冠肺炎的问题,也引发了我们对瘟疫与人类文明互动的关注,这部分影片可以参考,比如《危机动员》谈起埃博拉病毒,或者Netflix最新专辑《鹿角男孩》,也讲到病毒爆发对人类的影响。这些都是发生在全球历史上的好讨论。
负责编辑:韩少华
校对: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