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訪談︱蔣竹山: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及電影

記者 朱鐘元

編者按:中國勞工出版社出版的《全球視野與物質文化史叢書》、《奢侈與歡樂:18世紀英國的物質世界》、《茶在中國:宗教文化史》、《異域設計:地理、全球化與歐洲早期現代世界》、《植物與帝國:大西洋世界的殖民生物勘探》四本書。該系列主編、台灣"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所長蔣竹山認為,近年來,全球曆史翻譯勢頭非常強勁,但缺乏物質文化取向,這套書是全球曆史與物質文化的結合。此外,蔣竹山的《看電影史》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還以電影為主,聚焦全球曆史。《世界新聞》私人曆史對江竹山進行了專訪,暢談了全球視角下的物質文化作品、全球醫療史等問題。以下是采訪的正文。

訪談︱蔣竹山: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及電影

蔣竹山

新聞:你的主編關于全球視野、物質和文化史的系列叢書的起源是什麼?

蔣竹山:近來研究全球曆史是曆史研究的新趨勢,許多經典著作被翻譯成全球史書,但缺乏物質文化取向。即使有,它也寫的是單一物種的全球曆史,例如食物的全球曆史系列。

本書是根據全球曆史和物質文化兩大特點的視角出發的。這方面的翻譯并不多,許多經典作品也沒有入選。事實上,從物質文化史的角度來看,還有很多新書和經典,比如以下關于全球曆史領域物質文化史的傑作,還有待加強和推廣。

訪談︱蔣竹山: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及電影

新聞:您能較長的描述一下全球曆史領域的一些物質和文化曆史作品嗎?全球曆史領域物質文化史研究的特點是什麼?

蔣竹山:最近越來越多的作品與全球曆史的視角和物質文化史的取向相結合。就像新出版的日本新書《曆史消費者:日本消費》一樣。《暮光之城,1850-2000》(日本的消費和日常生活,1850-2000)。該書于2012年首次以英文出版,由英國日本研究協會和大和日本-英國基金會資助的日本和英國學者參加了該書,開始從比較的角度和世界曆史的背景研究日本的現代消費史。這本書的引言非常出色,引用了對中國曆史的研究,特别是蒂莫西·布魯克(Timothy Brook)、克雷格·克魯納斯(Craig Clunas)和S.A.的著作。M 廣告頭.這已經不再是過去經濟和社會史中可以單獨處理的課題,包含着許多關于文化史和全球史的新視角。這裡涉及的主題非常有趣,包括:家務勞動,家庭用品和婦女,消費者生活,糖消費,纖維工業和中醫藥,鐵路乘客,郵政服務和消費,通信販運和消費主義。

在解讀消費文化的過程中,物質文化的曆史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伊藤、伊藤裕子等學者合著了《現代女性與殖民地的現代性》一書,雖然出版了一段時間,但許多文章仍然很有啟發性。内容不僅涉及性别,還涉及物質文化,消費社會,感官,視覺文化,廣告,政治,殖民地和帝國。《洪玉如的殖民地台灣》一書中對現代女性和時尚服裝的研究指出,20世紀20年代末,接受新教育的新女性開始穿外國服裝,因為她們處于上層階級,受到西式教育的影響,形成了現代女性的潮流。在這些文章中,我最喜歡的是資生堂和Spice Stony Ing-so的研究,它将商品與現代氣味和嗅覺相結合。

對西方消費文化的研究出現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左右,更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尼爾·麥肯德裡克,約翰·布魯爾和J·H·普拉姆與人合著的《消費社會的誕生:十八世紀英格蘭的商業化》。他們研究了18世紀英國中産階級的消費文化,提出了"消費革命理論",指出當時英國消費文化的變化,包括家庭收入和需求、市場擴張、城市人口增長、奢侈品的普及、時尚的普及、社會模仿的作用, 奢侈品觀念的改變,等等,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英國"消費社會"的誕生。除了這部經典之外,另外兩部作品集的出版代表了1990年代西方消費文化的成果,即《消費與衆神的世界》和《文化的消費1600-1800》。近來,明清史研究也受到了這一趨勢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明清消費文化研究中,包括食品、服裝、場所、家具、轎跑車、進口商品等物品,都成為了曆史學家研究的對象。

這些研究深受歐美社會學和人類學中"事物"研究的影響。例如,克裡格對明末社會文物商業化的研究,就是受到阿爾瓊·阿帕杜賴(Arjun Appadurai)的啟發(人類學家最近的"物感和身體感",如餘文生對《身體進入微觀:實體和實體感覺研究》的研究)。克裡格指出,在明末文物和藝術品商業化的過程中,通過其價格波動、市場的出現和快速流動的周轉,研究人員發現,晚明時期文物原本沒有商品化的現象已經出現商品化的現象。再比如讀書家具的識字,在晚明因為家具的商業化,書房的空間可以用錢買到裝飾,學習不再是醫生的專利,這也使得醫生,尤其是下層階級和識字率,處于危機狀态。此外,法國文化史學家丹尼爾·羅奇(Daniel Roche)的《平凡事物的曆史:來自傳統社會的消費誕生(17-19世紀)》也值得我們參考。

訪談︱蔣竹山: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及電影

關于全球視野、物質文化史的系列叢書

新聞:将在2020年肆虐的新冠疫情引起了人們對全球醫療保健曆史的極大關注。在這個系列中,"植物與帝國:大西洋世界的殖民生物勘探"似乎在藥物和植物方面有所斬波?

蔣竹山:全球醫學史研究的重點是植物、醫學和商業之間的關系。這種研究方法不僅具有全球視野,而且具有文化轉向的特征。

當談到這項關于自然和物質文化史的研究時,有必要有Londa Schibinger和Harold J. Cook的貢獻:Ronda Schpinger的Plantes and Medicine,以及英國醫學曆史學家Harold Cook的Matts of Exchange:荷蘭黃金時代的商業,醫學和科學,這兩位學者都關注物體流動之間的互相作用, 商業和醫學知識。

最近,哈羅德·庫克(Harold Cook)在2013年8月出版的《醫學社會史》(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上繼續了他的最後一本書的方向,蒂莫西·D·沃克(Timothy D. Walker)策劃了一個特别的編号,"動員醫學:早期大西洋世界的貿易和治療"。庫克在《曆史史》一書中指出,在過去十年中,對醫學史背景的研究已經開始引起曆史學家的注意。這些源于對早期世界曆史作品的建構日益增加的物質和跨國文化興趣。

哈羅德·庫克還指出,最近許多關于商品活動和商品全球化的學術書籍為醫學史開辟了新的方向。許多英文書籍都專注于醫學知識的傳播。帕特裡克·沃利斯(Patrick Wallis)向英國提出了醫療用品貿易的重要性。卡羅爾·科瓦洛維·韋弗(Karol Kovalovih Weaver)的醫學革命者指出,非洲對大西洋世界醫學知識整合的貢獻正在得到認可。

"移動醫學"特别節目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于醫學史的新視角。作者都是歐洲和大西洋世界區域研究的專家學者,但這次他們的重點是大西洋世界醫學的互相聯系,但這并不意味着有一個明确的邊界,因為大西洋世界隻是其中之一,有時跨越全球。然而,這種關注也使我們了解區域間互動是自由的、強制性的還是互相協商的。其目的是将這些結合起來,以表明周圍大西洋周圍與人有關的醫療保健是互相考驗的,不僅受到歐洲人所到之處的曆史的影響,而且還受到歐洲本身曆史的影響。

他們認為,醫學不僅是一種思想和實踐,而且是當時商業和殖民主義結構的一部分。以哈羅德·庫克(Harold Cook)為例,幾個世紀以來,在西方尋找有用的藥物已經驅使着無數的人和物體在世界各地。這種對有用商品的尋找在新的全球商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在尋找香料和藥物的過程中,歐洲人進一步接觸到大西洋邊緣的人。當他們交換醫學時,像新世界的外科手術和新資訊這樣的創新同時出現。這條交換路線的連接配接導緻了大西洋貿易的産生,使歐洲船隻不僅可以運載人員和貨物,還可以到處運送知識。

類似的物質文化研究也可以參考顧亞文關于金吉娜樹和張宿遷的海藻和日本統治的台灣寄生蟲控制。顧亞文的《日日時期台灣金雞絲A栽培與奎甯藥業》,就是從帝國的角度研究金吉那樹的栽培,探讨它們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考察日本治愈時期金雞那樹、奎甯和台灣抗瘧藥的關系。張淑萱的文章《蟲子危機:海人草與台灣的寄生蟲防治(1921-1945)》探讨了台灣寄生蟲病的治療與日本蚜蟲的清除關系,以及海藻與蚜蟲病害治療的關系。從疾病和環境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似乎是一個條目,但稍微細心一點的讀者應該能夠在這裡看到藥物開發與業務之間的關系。

過去,日本醫學時期關于毒品和商業的專著很少,目前隻有"中醫遇見西醫"的流行作品。劉世勇的《醫學、商業和社會想象:日本和台灣的中醫》是這方面為數不多的傑作之一。他受到美國曆史學家謝爾曼·科克倫(Sherman Cochran)、哈羅德·庫克(Harold Cook)和雷香林(Lei Xianglin)的研究的影響,特别調整了消費文化的視角。劉世勇以高家龍為例的"中國毒販",正是因為當地毒販往往能夠将廣告投放方式"本土化",打動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進而打造穩定的消費網絡,讓毒販與西方公司、消費者三條腿齊頭并進。該書的兩個擔憂是,西方跨國制藥公司能否不顧地方差異,使全球消費同質化,以及是否隻有西方以外的跨國公司才能促進西方消費文化。

除了商業和醫學問題外,一些學者還利用媒體上的廣告進行研究。張忠民的研究強調物質文化和商業文化,他調查了現代中國最重要的腦充填藥物"Aylo腦補充劑",并試圖分析商業和消費中介廣告在現代中國身體構造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他不僅注重廣告中的話語,還采用文化研究的分析技術來分析廣告的叙事結構和修辭特征。與之前的廣告研究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專門研究了廣告作者的背景,以發現Ayr的大腦及其廣告反應上的大量讀者和消費者。

除了在醫學史的背景下關注上述話題外,一些學者還對城市曆史和消費文化進行了"文化裝置",以觀察資生堂如何從一家藥店走向未來的跨國藥妝企業。和田博文的《資生堂文化裝置(1872-1945)》是這一主題的傑作,醫學隻是本書重點的一部分,不是重點,但足以激發我們研究消費文化和全球醫學史。

從總體上看,越來越多的曆史研究領域在全球視野和物質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讨論,如醫學、環境、文化交流、帝國、出版文化、消費、曆史記憶、食物等,值得我們借鑒。

新聞:您認為全球視角與曆史研究有何不同?研究人員能否從全球視角研究國家曆史和民族曆史?

蔣竹山:這部分關于國家曆史和全球曆史視野的民族曆史的書已經有很多作品了。

全球曆史的特征如下:1、全球史學家不僅采取宏觀視角,而且試圖将具體的曆史問題置于更廣闊的全球背景下 第3點,全球曆史強調相關性,主張文明、民族、家庭等曆史機關不是孤立發展,必須通過機關與其他機關的互動來了解;4、全球曆史強調"空間轉向",往往在田野、地緣政治、環流和網絡等空間隐喻取代了"發展"、"時差"、"落後"等舊的時間術語;

然而,康拉德指出了全球曆史的局限性。他認為,除了規模問題之外,全球曆史學家還面臨着四個問題:"全球"可能導緻曆史學家抹去過去特有的邏輯;"全球"可能導緻曆史學家抹去過去特有的邏輯。

而且,全球曆史并不意味着全球研究是研究的機關,而是如何思考如何在現有的研究課題中引入全球視角。在研究方法中,可以采用以下模型,例如:1,描述人類曆史上各種類型的"通信網絡"的存在;在研究課題上,研究人員可以探索帝國、國際關系、跨國組織、貨物流動、公司、人權、獨立社群、個人、技術、戰争、海洋曆史、性别和種族等主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對風味的研究相當符合上述特征。

澎湃新聞:你過去更關注新的文化史,現在關注的是全球史,兩者怎麼能結合起來呢?

蔣竹山:新文化史雖然有衰落的趨勢,但并沒有消失,一些話題轉向了全球曆史的視角。例如,跨文化交流問題、邊界問題、貨物交換問題、資訊傳遞問題、大航海時代中介的作用,都是文化史與全球曆史相結合的好例子。

澎湃新聞:您也是公共曆史的積極推動者,在您看來,應該如何拓展普通讀者的曆史觀?專業曆史學家應該對通俗曆史寫作做出哪些改變?

蔣竹山:有很多關于學術研究的專著,如何跳出學術論文的架構,讓嚴謹的曆史訓練更符合大衆閱讀的叙事能力,這部分中國學者寫得少了,歐美曆史有很多大學學者自己也是通俗史家,比如蔔正民就是。

關鍵還在于在寫作時預設讀者是誰,如果你隻是寫信給專家,就會有局限性。在這個讀者的時代,最近有很多翻譯的公共曆史名著,可以選擇讀很多,除了新媒體也發揮了很多這樣的功能。

訪談︱蔣竹山: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及電影

蔣竹山,《看電影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

新聞:你的新書《看電影的曆史》也讨論了電影與全球化和全球曆史之間的關系。您能舉個例子說明如何從全球曆史的角度看電影嗎?

蔣竹山:因為我對全球曆史的視角感興趣,是以我會特别關注探索全球化和全球曆史問題的電影或紀錄片。例如,在《為了天堂偷竊》中,年輕的德國人批評世界大工廠鑄造廠在第三世界,擠壓童工,貧富不平等,甚至社會主義國家大變革後也是資本主義問題,如《再見列甯》、《世界是平的》。

最近看了紀錄片《海洋陰謀》,關于海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不僅說了過去太多的塑膠垃圾,也沒有說氣候變暖,其實我們的商業捕魚方式造成了危害,是以重點是少吃魚,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這些都與使用全球曆史的視角有關。

而最近的新書《漁業大史》,可以從漁業文化的曆史發展背景來看待,也适合搭配。此外,這兩年來新冠肺炎的問題,也引發了我們對瘟疫與人類文明互動的關注,這部分影片可以參考,比如《危機動員》談起埃博拉病毒,或者Netflix最新專輯《鹿角男孩》,也講到病毒爆發對人類的影響。這些都是發生在全球曆史上的好讨論。

負責編輯:韓少華

校對: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