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1958年9月,法国影评人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在法国《标准晚报》(French Evening Standard)上发表了一则通知,称他正在为他的第一部电影寻找一位13岁的演员。14岁的让-皮埃尔·莱奥德(Jean-Pierre Leod)在短暂的表演经历后看到了这则广告,最终成为众多竞争对手中的明星。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四百次点击脚本

让-皮埃尔·莱奥德(Jean-Pierre Leod)的电影由特雷弗(Trevor)执导,是第一部电影《四百次罢工》(Four Hundred Strikes)。当时,莱奥德不会想到,从这一刻起,他和他的角色安托万,即将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精神图腾,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及。

"这部电影是献给安德烈·巴赞的。

"这部电影是献给安德烈·巴赞的"写在"四百次罢工"的标题中。谁是巴赞?如果你真的不了解安德烈·巴赞,至少你应该知道他最著名的书是什么,什么是电影?》。

毫不夸张地说,这位电影理论领域难得一见的巫师,几乎靠自己改变了现代电影的发展方向,特雷弗就是他的弟子。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安德烈·巴赞

巴赞第一次见到特雷弗是在1948年11月一个难得的下午。一个16岁的少年来到巴赞的电影俱乐部,他也在那里创立了自己的电影俱乐部,几天前,当《本福》(1925年版)的放映观众不多时,他才发现另一个电影俱乐部也在放映这部电影,两次放映发生冲突。

这位16岁的球员是特雷弗。本来是一次不太友好的访问,但因为对影片的热情让两人之间的年龄差激发了友谊。

巴赞慷慨地让特雷弗来到他的办公室,两人没完没了地聊了几个小时,从希区柯克到霍华德·霍克斯,当他离开时,特雷弗没有忘记让巴赞下次去他的小俱乐部给观众几句话。

事件的下一步发展使特雷弗出乎意料。由于他经营电影俱乐部的声誉,特雷弗的亲生父亲找到了他的儿子,他已经分开多年,但他的生意失败让他负债累累,他的父亲决定把他送到一个护理中心。正是安德烈·巴赞(Andre Bazan)在这段时间里伸出援手。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10岁,特雷弗

虽然只有十字架的一边,但巴赞对特雷弗印象深刻,把他从房子里带出来作为担保人,并把他介绍给一家文化机构的新工作。可惜,好时光并不长,特雷弗因为一时的爱情冲动,报名服兵役,但不久回来的时候逃兵,又被送进了军事监狱。

巴赞再次挺身而出,使用各种方法、渠道,甚至要求心理医生写报告,最后再次将特雷弗从监狱中拉了出来。这一次,巴赞只是让特雷弗住在自己家里,几乎像父亲一样,教这个痴迷于电影但淘气的年轻人走上正轨。

此时,巴赞作为影评人活跃在各大电影杂志、报纸等影评人中,共同创办了著名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

白天,巴赞在家写作,从现代视角重新定义电影的价值,而特雷弗在阁楼上阅读,到了晚餐时间,两人在餐桌上热闹地讨论电影,经常忘记吃饭。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四百次罢工

巴赞曾就读于一所师范学院,他对法国的教育体系深表怀疑,而特鲁弗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他在演讲中经常极端,但观点往往尖锐。因此,在巴赞的鼓励下,特雷弗开始写自己的评论,并走上了影评人的道路。

巴赞的电影理论以他的"长镜头理论"而闻名。他提倡纪录片美学,将古埃及永久遗骸的木乃伊情结与电影图像的起源并置,并倡导一种通过长镜头场景调度记录真实性和连续性的图像风格。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特雷弗

特吕弗的电影理念在一次谈话中深受巴赞思想的启发,在成为评论家后,特吕弗用笔如枪,开始猛烈抨击老旧、老旧、保守的传统电影。并称赞并重新发现了希区柯克、让·雷诺阿等导演对这部电影的创作能力。

一篇让特雷弗成名的文章叫做《法国电影的倾向》,他把矛头对准了法国大多数最知名的导演和他们的作品。据说原来火药的气味比较强烈,在巴赞的劝说下,特雷弗只删掉了部分文字的人身攻击。果然,这篇文章出现在《电影手册》上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几乎所有的导演、粉丝和评论家都陷入了这场口水战,一些人支持特雷弗的尖锐批评,另一些人则说这个年轻人试图打架。

当然,特吕弗的野心不仅仅是文书工作,而且像手册的其他年轻评论家一样,他正在为这部电影做准备。同时,他积极帮助同事,在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的《国际象棋坏人》(Chess Bad)表演中,莱维特(Levitt)为特雷弗(Trevor)的第一部短片《访客》(The Visitor)饰演的桃李(Peach Lee)作为摄影。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顽皮的幽灵"明星杰布·弗兰德后来出演了Shabler的"Cousin"。

特雷弗已经是一名名人记者,这使他能够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见到富有的金·马德丽娜·莫根斯坦,两人很快就结婚了。她的父亲,老莫根斯坦,负责法国最大的电影发行公司之一,婚姻对特雷弗随后的职业生涯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有了这种支持,特雷弗的野心终于实现了,他并不急于拍长片,从一部短片《淘气鬼》开始,和《四百出击》差不多,在得到布鲁塞尔电影节的代言后,立刻捧起了奖杯,敲响了岳父的门,"我想拍电影"。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1958年11月10日,持有4000万法郎的特雷弗宣布发行他的第一部长片《四百次罢工》,同一天,他的精神教父安德烈·巴赞死于白血病。巴赞在1950年代的最后几年患病,但经常在朋友提供的别墅里招待年轻的影评人和导演。

这座别墅是安托万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四百出击》中用雪茄下棋的房子,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真正释放压力并忘记不公正的时刻之一。但安德烈·巴赞没有机会看到他的电影创意,也没有机会在特吕弗的电影中实践它们。

在巴赞的去世中,法国电影的新浪潮即将到来。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我渴望成为一个成年人,这样我就可以犯各种错误而不受惩罚。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特雷弗和利奥德

1959年6月3日,"四百次罢工"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两家电影院开幕,在接下来的14周内,法国各地的45万人进入电影院观看这位"臭名昭着"的影评人的第一部作品。

除了市场惊喜之外,影片的版权还被卖给了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特雷弗一夜之间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新片导演。

《四百出击》沿袭了"生命之流"的叙事,很多地方以看似无情节的方式宣传故事,有时安托万只是在跟同学说话,有的和父母一起去电影院,

特雷弗只是简单地揭示了安托万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状态,并将其转化为内心和情感的描绘,以完成叙事,从而拼凑出一个13岁孩子的整个生活。

在以前的许多观点中,人们更喜欢将"四百次罢工"描述为特雷弗的自传作品。诚然,特雷弗确实将个人经验和兴趣融入了电影中,否则为什么安托万崇拜巴尔扎克而不是福尔福德?

但特雷弗并不认为《四百次罢工》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电影中的许多情节和细节,有些来自朋友的经历,有些纯粹是报纸新闻,还有一些他与编剧马塞尔·穆西(Marcel Musey)的小说。真正重要的是,这一切都不是捏造的,而是很多像安托万这样的青少年的真实故事。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一个被忽视的少年在他的生活中处于不公正的时期,但缺乏抵抗 - 英雄总是处于青春期,不安分但无处发泄。

有些人认为"四百次罢工"是对陈规定型教育体系的攻击,但这种陈词滥调显然忽略了特雷弗对青少年生活的精心描绘。

在校园里,他是老师眼中的钉子,总是处在惩罚的边缘;在家里,他小心翼翼地想得到母亲的爱,但只是冷漠;只有当他走在街上时,他才能得到一种短暂的,被禁止的快乐,但意外地发现了他母亲的秘密。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街头自由自然,也蕴含危机

特吕弗镜头的焦点恰恰是这个尴尬的年龄。安托万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差距,他刚刚开始学会承受各种压力,撒谎是处理压力的最直接方式,他不明白这会造成什么样的麻烦。

即便如此,他心中还是有一点天真,但他心中的恐惧确实存在——他不敢回家,为了逃避谎言的责备,躲在印刷机里过夜。

将这个反叛的时代放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当安托万的命运暴跌时,盗窃未遂将他送进了一个护理中心。这时,特雷弗用了一个突破性的镜头,同样的镜头堆叠镜头,安托万放在了被采访者的位置,而与心理学家的对话直接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这是一个非常现代的视角介绍。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电影,那奔跑的场景是怎么拍出来的

当然,《四百出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的美学地位。特雷弗在评论家时期有很多敌人,很多人都在等着看他的"你继续"的笑话。但很明显,他的准备工作,他在电影俱乐部的活跃日子,他作为罗西里尼副导演的日子,以及他在餐桌上与巴赞的长谈,已经建立了对电影形式的高度审美意识。

因此,当我们看到《四百次罢工》时,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是一部借鉴了伟大导演营养并将其融入安德烈·巴赞(Andre Bazan)倡导的长镜头美学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的第一组镜头,从不同角度看巴黎地标性的埃菲尔铁塔,特雷弗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镜头扎实承载着巴黎的街道。

这是一个全新的姿态,一个新的电影立场的宣言,通过镜头明确地将电影与当下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长镜头的广泛使用赋予了电影一种正式的创新,利用相机的运动来完成单个镜头对时间和空间的完整记录,取代了由蒙太奇产生的冲突,即群体联系与时间本身的表达。

四百次点击经典剪辑:

其中最著名的是组拍的结尾,特雷弗用三个长镜头记录了安托万在活动期间从办公室逃出来,跑向了影片之前承认的希望之海。最后用一个回头看固定的画面镜头打破了第四面墙,将留给观众,这种体验在当时还是很新鲜的。

想象一下,导演在主流电影中会做什么。也许对安托万的不幸进行更戏剧性的诠释,会让观众同情他的困境。但特雷弗显然想要的不是那种廉价的同情,事实上,在导演让-皮埃尔·莱奥德的表演以挑起观众的青睐时,他并没有让他微笑。

客观、敏感、真实,这就是特雷弗和《四百出击》想要带给我们的,也是给影片带来的打击。

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的特雷弗宣布了《电影手册》的年轻人,让-吕克·戈达尔,埃里克·霍姆,克劳德·夏布洛尔和雅克·里维特,他们成功地将主题从影评人转变为导演。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利奥德继续出演特雷弗接下来的四部作品"安托万系列"。

有趣的是,安托万夫妇在电影院里一起看的《四百次打击》是莱维特的长篇电影,当时没有完成。当安托万在街上徘徊时,他遇到了另外两位标志性的新演员,让-克劳德·布莱尔利和珍妮·莫罗。前者主演了第一部新浪潮电影《Pretty Selge》,后者在路易斯·马勒的电影中声名狼藉,并将很快与新浪潮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六十年后,曾经席卷全球的法国新浪潮早已消退,大多在潮流中的年轻电影人已经不在人世,但它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永远定格在安托万忧郁的眼中。

少年心事就是电影史诗!特吕弗《四百击》震撼世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