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聂荣臻1922年家书:“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作者:金台望道

【细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052)】 许萌萌、王晓彤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的聂荣臻给父母的信:

这封家书,是1922年6月3日聂荣臻同志在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给父母写的。这封家书纵21厘米、横27.2厘米,全文共605字,正文共586字,从右至左用楷书竖排书写。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大批有志青年在目睹国势危亡,身受失学失业痛苦的情况下,为了寻找救国图强、改造社会的知识和真理,投入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1920年,先后共20批约1600人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其中以四川(378人)、湖南(346人)、河北(147人)为最多,基本上都是16~30岁的青年。聂荣臻就是其中的一位。

怀揣“工业救国”梦想,赴法勤工俭学

1899年,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现重庆市江津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他进入外公家的私塾读书,11岁转入永川县陈食场高等小学。1917年夏,聂荣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津县立中学。在江津读书的日子,聂荣臻一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边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聂荣臻上中学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掀起热潮之时,一批四川的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一些进步书刊也陆续在四川涌现,他得此机会阅读了《天演论》、《物种起源》、以及《新青年》月刊等进步期刊,以前苦苦困扰聂荣臻的重大问题如今有了探索之路。聂荣臻的思想也开始出现转变。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聂荣臻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被军阀列入“黑名单”,无法返校继续读书。与此同时,连年军阀混战,让四川哀鸿遍野,宛如人间炼狱。因此,聂荣臻迫切需要走出国门,学习技术本领,回国办好工业,实现“工业救国”。

“实业救国”,此路不通

1919年,聂荣臻怀揣着“工业救国”的梦想走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在国内,《申报》上也有关于聂荣臻等赴法勤工俭学起程的报道。

在聂荣臻勤工俭学之路上,他的日常是一边进入工厂做工赚钱,有一点积蓄后再回校读书,等到积蓄花光以后再返回工厂干活,周而复始,典型的勤工俭学生活。

他所选择打工的工厂也极具目的性:哈金森橡胶厂、克鲁邹钢铁厂等重工业工厂打工。虽收入微薄但是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对资本主义腐朽性的理性认识以及对工人阶级的深刻认识,再加上之前从中国驻法公使馆领取的救济金,日子还算能过下去。

但好景不长,到了1921年之后,法国经济的不景气,工厂接二连三地倒闭,找一份工作十分困难。再加上国内主管留学事务的华法教育会以经济拮据为由,在1921年1月中旬宣布与勤工俭学学生断绝经济关系。

为此,留学生们派出代表与公使馆交涉要求北洋政府解决留学生的经费问题,公使馆也将留学生的诉求致电给了北洋政府。但冷漠无情的北洋政府拒绝了留学生们的正当要求,并威胁要把无工留学生“遣送回国”。消息一传出,就引起了广大留学生的声声抗议。留学生们纷纷向北洋政府驻法公使提出争“生存权”和“求学权”的要求。

聂荣臻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从胡乃尔动身,连夜赶到巴黎,2月28日,聂荣臻与400多名留学生一起,汇聚到中国驻法公使馆情愿,在留学生们的坚决斗争下,中国驻法公使馆和华法教育会被迫答应了学生的部分要求,斗争赢来胜利的曙光。聂荣臻获得了69法郎的救济金,暂时缓解了经济压力。此次运动,是中国留学生在法开展的第一次运动—纯经济运动;也是聂在法第一次参与的斗争。

勤工俭学坎坷万分,聂荣臻“工业救国”的初心始终未变。即使是在参加1921年留学生在法第二次运动“拒款运动”以及同年的“争回里昂中法大学”斗争后,面临着蔡和森、陈毅等同学被遣送回国的困境时,他仍然希望回到学校读书。但是,继里昂中法大学斗争的失败,使聂荣臻感到十分迷茫;残酷的现实,也使聂荣臻彻底醒悟过来,他认识到:“实业救国”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但路又在何方?

信仰之路

1921年底,因得到四川省政府的补助资金,聂荣臻进入比利时沙格瓦劳动大学预科班,一年后考入化学工程系学习。继聂荣臻之后,又陆陆续续有许多留学生从法国转到比利时这所大学。

伴随着中国留学生人数的增加,种种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形成一股热潮。各派思想代表人物也粉墨登场,极力宣传着自己的主义思想,中国的留学生们也几乎都卷入了这潮流中,拥护各自党派,互相进行辩论。

聂荣臻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但一时理不出头绪,便如饥渴般翻阅各种书籍,苦苦思索。聂回忆道,说他在最苦闷的时候,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大学里他借阅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刊物。

《向导》这本杂志把传播马列主义同分析研究中国问题结合起来,给了聂很大的启发。在这一时期,聂荣臻还结识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刘伯坚。聂与刘是老乡,感情十分深厚,无话不说,很快就成为知心好友,两人经常一起探讨资本主义的弊端和社会主义的前景,分析各种学说的优劣,一直以来亲眼目睹封建社会的腐朽无能、军阀统治残暴不堪、帝国主义给中国造成的贫穷落后。

经过反复思考,他认识到:“要想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

因此他秉持着自己心中新的信仰,于1922年6月3日写下这封热血家书,也象征着22岁的聂荣臻世界观的转变。以下是家书全文:

“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父母亲大人膝下:

不得手谕久矣。海外游子,悬念何如?又闻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猖!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大陆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私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 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前日男与同乡数友,为贷费事呈文驻比使馆转咨省署,兹已回文批准,云适合留学贷费西洋条件,故将此复文,并函寄李耀群,顷接同学来函,云视学已复更人,今再拟致一函与新任视学,但以本县款项支绌兼又少热心海外教育事业之人,所以省署虽然批准,而本县能否奉行又属问题。然男之继续求学,亦全视乎本贷费之能否实现,不然藉助同学,终多困难,前乞稍兑款资助,亦未见复示,不知大人以为何如?本来云再兑款事,实出诸大人口,然后男方有到比计划。恳乞示知,筹款能否成功?以便进行男之新计划。

比天六月,尚觉为寒,今年天气,殊为奇怪,但男自入寄宿舍后,因空气较好,运动增多,故身体颇有进步。

母亲之照早已寄归,未知收到否?至二婆之像,因邮有失,乞再寄一张,不知已寄来否?母亲和二婆饮食如何?仍如前康健否?

叩禀

荣臻跪禀

六月三号

这封家书中提道:“母亲之照早已寄归,未知收到否?至二婆之像,因邮有失,乞再寄一张,不知已寄来否?”索寄照片,一来聊以慰藉思念之情,另则有心将她们的照片画成油画,以表孝心。当初,他母亲的照片是被聂荣臻剪成半身像拿去绘画的。担心母亲不理解这样的举动,他还特意写信给母亲解释。

写完此信两个月后,经刘伯坚、熊味耕两位同学的介绍,聂荣臻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担任团执行委员和训练部副主任。他从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

“为了保密,每个人互相通信或发表文章都用化名。我的化名叫‘向上’。”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

随着组织的工作越来越多,聂荣臻碰到了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革命工作的矛盾。沙洛瓦劳动大学的考勤表上,多次注明他“不大上课”。聂荣臻酝酿着,一个人精力有限,又要学习专业,又要做革命工作,长此下去,不是个办法,干脆放弃学习,集中精力做革命工作。

1921—1924年,是聂荣臻的旅欧岁月。长达四年的欧旅岁月,是他的世界观确立期,是真正走上革命的起步期,是他一生革命的起点。

“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聂荣臻确如其在家书中承诺的一样,用革命的一生实践了他的殷殷报国情,为中国的革命建设立下不朽功勋。在信中,他是关心亲人的孝顺孩子,亦是为了中国富强而奋斗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