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作者:上海故事周末茶座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岁月的流逝,卷走了太多的风云人物;但是,金子就是金子,拭去其表面的尘埃,那耀眼的光芒就立刻放射出来,显示出一片迷人的璀璨……

历史档案这样记载:高振霄(1878~1956,生于丁丑年十二月初三),浙江鄞县(今鄞州,属宁波市)人;字云麓,别名闲云,号洞天真逸。前清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赏加侍讲衔。朝历史深处眺望一下,高振霄的先祖是功名显赫的北宋武烈王高琼。

鸟瞰高振霄的人生,闪耀着其独特的个性光彩,燃烧其独特的思想火焰。高振霄在清朝光绪甲辰年考取了进士,第二年中国科举制度轰然倒坍,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他每天阅读《史记》、《三国志》、《前汉书》、《后汉书》等,在历史的长廊里独自徜徉。他52岁时画墨梅,作画必题诗,汇成了《梅花诗500首》,诗稿手写本有10本之多。他长于书法,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知名书法家。从袁世凯、段祺瑞当政再到汪伪政权,面对高官厚禄的引诱,他一概断然拒绝,以教书卖字为生,在贫困中守望着自己的思想庄园……

由于高振霄一生低调,淡于交游,其留下的史料仅仅是些许碎片。笔者采访了他94岁的儿子高式熊先生,方才窥见高振霄人生的概貌……

“一生都在读书,一生都在写字”

清朝光绪甲辰年即公元1904年,年方26岁的高振霄离开了家乡浙江宁波鄞县,千里迢迢赶往北京,参加三年一度的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皇帝亲自出题的考试。进入殿试的考生凤毛麟角,可谓是精英荟聚,高手如林,要想榜上有名,难于上青天。高振霄的家人,高振霄的家乡,全都关注着他考试的结果。

“父亲说过,天刚蒙蒙亮,他就进了一间小房间考试,考卷共有7页半,要求楷书答题,从上到下,一个地方出了差错,考卷就报废了,那三年的功夫完了。写好文章,还要誊写,父亲一直考到黄昏才出来……”高式熊追忆道。

殿试揭榜了,现场是人山人海。高振霄的同乡攀登上高处,睁大眼睛盯着榜单,目光在一个个姓名上扫过,当他看到“高振霄”的名字,兴奋地大笑大叫,结果从高处掉了下来,掉在下面一群人的头上……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三甲,清朝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通过殿试的人都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民间对各类名次的进士习惯称呼“状元郎”。张榜的结果是,一甲1名即状元为刘春霖,一甲2名即榜眼为朱汝珍,一甲3名即探花是商衍鎏;二甲共有120人,高振霄名列47名,赐进士出身;三甲有150人,赐同进士出身。高振霄考试的第二年9月,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正式废止,甲辰年殿试录取的273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进士。

高振霄金榜题名,官府的四十八个锣鼓手敲锣打鼓赶到高振霄家乡报喜,锣鼓声一直敲到高振霄的家门口,敲在人们的心坎上,整个家乡鄞县像过节一样,人声鼎沸,欢声笑语……

高振霄官授职翰林院编修、庶吉士侍讲大学士。高振霄在北京仅仅住了几年,辛亥革命爆发,皇帝就倒台了。皇帝逊位的诏书下达了,在翰林院当官的诸位都要离开,当时翰林院有银元数千两,有人提出大家分掉,众人支持附言议,高振霄坚决反对,认为“非义也”,提议都惭愧了。他孤寂地离开紫禁城,应朋友之邀前往武汉,在一所私塾里当教师;再后来,南下来到上海,在重庆路住了3年,又到茂名路住了3年,后来迁居到四明村,一直住到生命的终结。综观高振霄的一生,他最大的爱好也是最大的坚守,就是治学——在古书里徜徉,在翰墨间漫步,在思想的天空里默默地飞翔。

他每天阅读《史记》《三国志》和《前汉书》《后汉书》等史书,每天要写一篇治学日记《静远斋高氏日钞》,几十年的坚守,他写了237册的日记。他还著有《史发微》等学术著作。

高振霄酷好碑帖,先后临写《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礼器碑》《张迁碑》等五百余遍,还坚持临写《石鼓文》等,临本达3000本之多。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由上海租界向闸北进攻,驻守上海的19路军奋起抵抗,史称“一·二八事变”在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发生后,高振霄不再出外教书,开始在家画梅作诗。他画了500幅梅花画,写了500首七绝梅花诗,每首诗都各有意境,每幅画都各有风采。

“父亲严谨和认真,每次都用一律的四尺对开宣纸写诗画画。父亲写诗画画,我都在一旁观看,从不离开,”高式熊喝了一口茶,喜孜孜地说道,“父亲完成创作,我就上前盖图章。”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高振霄的梅花诗太多了,如同天空中闪烁的群星,让我们抬头仰望那星空的一角吧:

久抛玉尺与冰壶,

水月清修一颗珠。

大放光明无我相,

却从无我见真吾。

不向磻溪取钓竿,

阴符匣底剑芒寒。

谷城黄石真知己,

数点天心暗自看。

庭前老树错霜皮,

铁干虬枝自崛奇。

添上幽花三两朵,

毫端便觉有春姿。

屏却铅华时世装,

幽居不羡绮罗香。

鸩媒蝶使空为尔,

昆玉比贞洁比霜。

西子湖边放鹤回,

茅亭独立小徘徊。

一莺冲入碧云去,

水面波光似镜开。

海内风尘未息机,

阵云压垒鹊南飞。

伊谁了却昏昏事,

仰视江村星月稀。

这六首梅花诗写梅花却若离若合,别有深意存焉。第一首无一句写梅花,却有以花自喻之意,人花合一;第二首以功自许,有用世之意,结句落到“数点天心”才与梅花有关,似暗指能否得用要看时机;第三首直写梅花;第四首写花之品格高洁;第五首写梅花周围环境高旷;第六首写战乱中对光明的憧憬,又寓有无可奈何的惆怅。六首绝句成为组诗,其实可当一篇欣赏。

高振霄曾抄二百首梅花诗影印赠送同好,获得交口称赞。这些同好可都是专家学者,他们名字都是在历史光芒耀眼的:朱孔阳,曾经担任担任金陵神学院和金陵女子神学院文史教授,长于文物鉴别,以擅书法而名世;程宗伊,和高振霄同年进士;高锦藻,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亦是金融家;徐乃昌,著名的藏书家和学者徐乃昌……

工诗善画能书的赵润下笔评议道:“龙门笔写出,罗浮梦意长”;全国名人陈夔龙感而题词:

自拟林和靖

人疑梅子真

孤高原绝俗

瘦硬亦通神

辋水诗中画

罗浮梦里春

化为千万树

又是放翁身

确实,500首诗,500幅画,闪现出高振霄对人生的思索和其思想的光芒,流淌出高振霄

极大的创造力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当然也表达了高振霄孤寂的心境和精卫填海的执着追求……

“您父亲每天是如何治学的?”笔者问。

“天还没有亮,父亲就起来在灯下写字。他起来我只好起来,在一旁看着。父亲写两张楷书,写两张隶书,每天写4张。然后吃早饭,午饭后休息一下,就看笔记,读历史书,记日记,写感想。”高式熊不假思索地回答。

“您父亲什么时候开始写读书笔记的?”笔者问。

“我9岁从宁波来到上海,父亲已经在记日记了,他一生记了237多册日记,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读书心得。”高式样熊吐了一口烟圈,总结地说,“我印象中,父亲一生都在读书,一生都在写字,他是一个学者啊!”

“为信念宁死不屈,对朋友满腔真诚”

“父亲为信念宁死不屈,对朋友满腔赤诚!”高式熊赞同地感叹道。

高振霄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出外当官,他抱定了宗旨就宁死不屈。

上海“一二八”事件爆发,风声日紧,中日战争随时全面爆发。高振霄辞退了教书工作,回到家里,以卖字谋生。抗战爆发后,1938年3月亲日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南京成立,梁鸿志出任行政院院长兼交通部部长。梁鸿志与高振霄师出同门,受汪精卫所托,托人上门拜访高振霄,力邀他担任汪伪政府浙江省省长。当时,高振霄生活艰难,因为世事动乱的缘故,前来邀请高振霄写字的人很少,全家生计都发生了困难,可以说是一贫如洗,可他还是断然拒绝。在这之前,袁世凯、段琪瑞政府都曾请高振霄为其效力,但均被拒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他看来,信念之宝贵甚于生命。

“日本战败,梁鸿志以汉奸罪被判处死刑,枪毙,那天新闻报纸我还在。”高式熊吐了一口烟雾。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高振霄一面沉浸在学术的境界里,一面靠卖字为生。当时上海荣宝斋,朵云轩、九华堂等店经营代客求字业务,经常有人索要高振霄的墨宝,那些店就派人携带宣纸上门求字,送上一张小条子,上写“敬求墨宝”和要求写什么字的要求。高式熊接待后把字条交给父亲。到了约定时间,店里来人,当场付清款项,取走墨宝。就这样,高振霄携家人在艰难的岁月里艰难地生活着……

“您父亲聊了读书写字外,有什么特别的嗜好?”笔者问。

“不打麻将,偶然喝酒,喜欢抽烟,抽旱烟。”高式熊回答。

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要彻底了解一个人,必须要察看他本人的言行,然而观察他的朋友也是一个独特的视角。高振霄交往的都是哪些朋友呢?

“父亲的朋友我是如数家珍。”高式熊高兴地说。

高振霄最密切的朋友是龚怀希,他比高振霄大十几岁,是高振霄殿试的阅卷老师。高振霄和龚怀希一个月要好几次见面,大多是高振霄上门拜访,龚怀希回访的次数比较少。

“我为父亲送东西去龚家,他都热情接待。龚怀希先生住在戈登路220号,房子占地三亩呢。他是合肥的大家,在英国住过,兄长做过国务总理,上代和孙中山有来往。”高式熊回忆道。

高振霄交往的好朋友还有陈夔龙。他三甲进士,做过的官有内阁侍读学士、顺天府尹、河南漕运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他任职江苏的时候重修了苏州城外寒山寺。民国成立,陈夔龙不问世事,在上海租界做起了寓公。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陈夔龙先生60岁生日时大宴宾客。我代表父亲去江阴路11号他家出席寿宴,当年我16岁。我记得那天非常热,来的人全部长衫西装,全国京剧四大名旦来了3位唱戏助兴,梅兰芳大师也来了。陈夔龙先生70岁、80岁和90岁生日,我都代表父亲前往祝寿。”高式熊微笑着回忆道。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王福庵先生

高振霄交往甚密的还有同乡赵叔孺先生和近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王福庵先生。

赵叔孺5岁起就爱好书画,被誉为神童;10岁时,他应邀当众画马,所作骏马神彩毕现,观者无不叹服。他是个全才,山水、人物、花卉、骏马等,无所不精,书法篆刻也自有独特魅力。他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著名书画篆刻家如陈巨来,叶潞渊、方介堪、张鲁庵和徐邦达等都是他的学生。王福庵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擅长小篆,所篆写的《说文部首》字帖和《说文作篆通假》,成为学篆体的范本。他是杭州人,1930年50岁时定居上海,在四明村买了门牌3号的房子,靠卖艺为生。

说起王福庵,还引出一段故事,那情景高式熊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1952年的一天,王福庵亲自上门,送上一封邀请信: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召开座谈会,邀请高振霄参加。自民国以来,高振霄从来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所以接到邀请,马上表示“不想去”。

“父亲年龄大了,不想出来。”高式熊打电话给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委婉地代父谢绝。

“我们希望他来参加座谈会,年龄大了可以由家属陪同来嘛,中午在家休息,下午过来。”对方这样表示。

盛情难却,高振霄只好答应。

那天下午,高式熊陪同父亲高振霄来到延安西路200号文艺会堂,走进位于南面的一排草棚棚。高振霄被安排在主桌,高式熊和新闻记者坐在邻桌。那天,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周而复主持会议。会开了一会儿,陈毅市长来了。高振霄被介绍给陈毅,陈毅和高振霄热烈握手。在热烈的掌声中,陈毅市长发表了讲话。他热情风趣,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很快到了晚饭时间,高振霄被留下来晚餐,和陈市长同坐主桌。陈市长吃素食,高振霄跟着吃素食。

高式熊坐在紧挨父亲的供有荤菜的一桌,他听到陈毅市长亲切地对父亲说,“你是翰林太史高振霄先生,我了解你的为人,知识渊博,为人耿直,是个好先生!”

“父亲回家后心情大好,以后人家说我父亲,‘太史公变了’。”高式熊哈哈笑道。

不久,上海文史馆成立了。1953年6月,陈毅市长亲自发函,聘请全市不到100人为文史馆首批馆员,高振霄也名列其中。

“我每月去领馆员津贴,开始50元,后来增加到70元,和馆长待遇一样。”高式熊高兴地回忆道,“文史馆还经常来问,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

“令尊大人和老朋友见面的时候,主要在谈些什么啊?”笔者问。

“父亲见朋友的时候,我不能坐在他旁边,这是规矩。”高式熊笑道,“他们说什么,我都不知道。”

1956年初,高振霄被增补为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他建议提倡中国传统艺术。同年5月,一向身体很好的高振霄被查出胃里有病,捱到11月就逝世了,这位生于光绪三年阴历丁丑年十二月初三(公元1878年1月5日),卒于1956年11月13日(农历十月十一),享年80岁。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高式熊和父亲高振宵

高式熊出生在宁波,9岁到上海,从此和父亲高振霄朝夕相处,一直陪伴到父亲生命的终结——他的人生和父亲高振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令尊大人对您影响一定很大啊。”笔者说。

“我从来没有上过学堂,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高式熊脱口而出,“父亲教导我两点,一是要学会做人,最重要的是有骨气,卑躬屈膝的人永远没有出息;要想想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正气浩然,做应该做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第二,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要受外界的任何不良影响。”

当年高振霄从武汉到达上海,每天到虹口北苏州路一家铁行老板陈家当家庭教师,上午为老板4个子女上课,同时让高式熊在家写字,下午就为高式熊上课,四书、五经、左传、尚书、唐诗300首等,他带着儿子高式熊在一个个文化景观深度游览。高振霄让儿子抄写古文,再读再背,如果背不出来,高振霄就让儿子重新来,直到背出来才上新课。高式熊坐下来就是四五个小时,全神贯注地看书、背书和写字……

高振霄每天清晨写书法,早早地把高式熊叫了起来,让他就在旁边静静地观看;父亲写完,他就为作品盖上图章。在高振霄的指导下,高式熊9岁学习书法,10岁开始写欧阳询《九成宫》、《皇甫君碑》,摹写许慎《说文解字》,后来又写褚遂良的《孟法师碑》、柳公权的《玄秘塔》;他小楷写赵孟頫,行书临《圣教序》,隶书临汉人的《礼器碑》《张迁碑》,篆书临摹《石鼓》《泰山碑》等字帖。高式熊从10岁到30岁,整整20年临写欧阳询《九成宫》。

高式熊16岁自学篆刻。高振霄的老师大收藏家龚怀希看到高式熊的作品大加赞赏,送了他两部印谱;高式熊如获至宝,如痴如醉地潜心攻读。有一次高式熊获得一本《赵叔孺印谱》,就每天在灯下勾摹到深夜。高振霄见了,就介绍高式熊拜见他的好赵叔孺。老人分析了高式熊作品的优劣,特地嘱咐学生张鲁庵送一本原拓本给高式熊临习。张鲁庵慷慨地

将珍藏的400多种印谱,2000多方印章供给高式熊临摹,他还在自己书房里为高式熊安放了一张写字台,给了一把房门钥匙,让高式熊自由进出。不久,高振霄朋友大篆刻家王福庵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高式熊的篆刻作品,赞赏有加,批评到位。高式熊以后常常前往请教,王福庵每次都认真阅卷,不满意就让高式熊重刻,有一枚印章高式熊刻了5次才过关……

如今,高式熊先生成为海内外闻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书法擅长楷、草、隶、篆、行,篆书特别精美,还著有《西泠印社同人印传》、《式熊印稿》等专著。高式熊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被海内外博物物馆收藏。

历史无情亦有情,当人类跨入21世纪新纪元的时候,2000年11月,朵云轩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高振霄、高式熊父子书法展》隆重开幕,展出高振霄和儿子高式熊的翰墨佳品近百件。高振霄先生从20世纪的风尘中走来,在儿子高式熊的陪伴下,向海内外观众展示其独特的风采……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高振霄书法作品 △高式熊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篆刻

高振霄期望儿子“学会做人”,高式熊在这方面表现如何呢?

高式熊先生是位书法篆刻家,同时还是印泥制作大师——因为他曾受教于著名书法篆刻家、收藏家和鲁庵印泥创始人张鲁庵先生,得其真传。清末民初,张鲁庵先生创制了“鲁庵印泥”,得到了高振霄、张大千、吴湖帆和贺天健等书画篆刻大家的亲睐。张鲁庵1962年临终前,将“鲁庵印泥49号秘方”托付给高式熊,叮嘱其务必将鲁庵印泥的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高式熊为了报答张鲁庵先生的恩情,早在1941年到1953年,他就花了十多年为张鲁庵整理、编纂了《张鲁庵所藏印谱目录》一书,共有4卷。后来,70年代“文革”结束,高式熊几十年奔走呼吁恢复制作“鲁庵印泥”;三十年的奔走,“鲁庵印泥”终于被上海市政府批准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又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市政府决定成立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高式熊兴奋异常,毫不犹豫地向传习所馈赠了珍藏半个多世纪的“鲁庵印泥”秘方,捐赠了张鲁庵先生当年赠送给他的刻刀,还捐赠给传习所5万元人民币。2013年1月,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揭牌暨高式熊收徒仪式隆重举行,93岁的高式熊正式收李耘萍和他的儿女高定珠两人为徒。

高振霄几十年前“做人”的希冀,化作儿子高式熊几十年如一的行动……

岁月流逝,流走许多风云人物,但是,有价值的东西,总会飘浮在水面,闪耀出其独特的光芒……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获得高振霄先生孙女高定珠的帮助,谨致谢忱)

(本文刊载《仁者寿:文化名人的学术人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西书局2019年7月出版)

作者柯兆银简介: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柯兆银,副编审,现任某杂志副总编辑(丛名正 摄)

《上海故事周末茶座》公众号,在今日头条平台同名同步发布,并被平台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造者。

工作简介:

曾在《沪港经济》《浦江同舟》《浦东开发》《国际市场》等杂志和《联合时报》《上海商报》等媒体和远东出版社工作,担任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和副总编辑。

先后采访海内外众多人物。

担任主编的图书(部分):

1.《上海滩野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老上海丛书》主编

丛书分册有《老上海名人故居》《老上海财富故事》《老上海侨民生活》《老上海摩登女性》《老上海迷人风情》(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主要作品:

1.长篇小说《高考的故事》(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6月第1版)

2.《嬴在起跑线上》丛书3种:

《学生成才的42条建议》(少儿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0位杰出中学生成才纪实》(少儿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学生成才地图》》(少儿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大德必得其寿:书画家李成勋丰年传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
父亲是我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书法家高式熊回忆父亲高振霄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