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拼“博”的人

作者:劳动报
拼“博”的人

走进位于虹桥世界中心的进博会指挥中心交通现场指挥部,墙上一副倒计时100天的进度表赫然醒目,进度表上,标注着进口博览会倒计时内每10天现场指挥部各个项目需要完成的内容,项目内容涉及道路改造、停车场建设、公交线路协调、交通信息接入、应急方案制定、演练等方方面面。不大的房间内,二十多个席位上的人都在忙碌。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连续五届参与交通保障的“元老”,但是每当新一届进博会正式进入启动准备,每个人又像是一个新人,丝毫不敢懈怠,希望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交通保障方案的最佳黄金坐标。

距离第五届进博会开幕还有10天,而现场指挥部早在8月15日就已经开始高速运转,直到盛会圆满落幕的那一天。

连续5年参与保障是难得的历练

谢恩怡觉得自己是幸运的,研究生毕业工作7年,连续5年参与了进博会。“那是一种历练,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么好的机会,刚毕业就连续参与这样的大型活动保障。”

作为指挥部综合研判组成员,每届进博会,谢恩怡和综合研判组的同事是最早投入进博会保障的人员之一。他们在年初就需要根据历年的经验和当年的实际情况,制订初步的进博会保障总体方案,然后分解实施、不断改进。

“相比往年进博会,虽然今年整体的方案和布局没有较大的改变,但我们还是希望在细节上展现更多亮点。”谢恩怡告诉记者,历年的进博会观展客流显示,从国家会展中心西侧进入的客流明显高于从东侧进入的客流,非常不平衡,不利于安全和防疫方面的保障和观展秩序,“主要的原因在于地铁、停车场等交通终点大多在展馆的西侧。”

拼“博”的人

谢恩怡(图左)和同事商量新举措

基于这一特点,在保障方案的制定上都尽量增强东、西客流平衡性。为此,今年相关工作组结合公交线网优化,增加展馆东侧公共交通的接入,新增了公交121路延伸线。据悉,121路延伸线同时衔接地铁2号线和13号线,途径20多家宾馆酒店,为参观人员从东侧进馆提供了公共交通出行的方案。

“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和各保障单位进行对接和协调,一旦进博会开幕,及时进行信息传送和作出综合研判。”谢恩怡表示,每届进博会举办期间,综合研判组在每天早晨8点至晚上8点,每个整点需要对综合数据进行统计并形成“整点播报”上报,每天出一份全天综合研判报告,对第二天的交通保障提出前瞻性建议。

协调沟通找到最佳实行方案

进博会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交通运输保障组负责人马斐的脸上很少看到笑容,这也许是因为长期在交通运输管理岗位上养成的职业习惯。场、站、车、人的衔接,串起客运组织的每一个环节,不允许有丝毫差错。

拼“博”的人

马斐(图左)在研究出租车进出停车场路线

“相比于第一届进博会,我们有了更丰富的经验,但是每年国家会展中心的周边环境都在变,准备阶段都需要去实地查看、协调沟通,拿出切实可行又便捷高效的方案。”马斐坦言,今年,国家会展中心周边环境更是出现了较大变化,在确定功能性停车场资源问题上遇到了困难,“如果停车资源不能确定的话,我们的接驳线、出租车的保障就无从谈起。”

前期,在指挥部领导的带领下,运输保障组与相关部门和属地进行了多次协商沟通,最终,20个临时停车场都得到了落实。其中,P1停车场继续用于接驳线等保障停车;P15停车场距离场馆最近,车辆即停即走;P24停车场内将停放运送进博展会物料的车辆;P20停车场作为出租车的二级蓄车场,将根据P6出租车停车场的用车情况,及时调配车辆……

“目前,我们根据方案,要求相关单位对保障人员进行培训,比如把出租车在停车场的进出线路图告知每个驾驶员,只有提前准备,届时才能有条不紊。”马斐表示。

不断优化方案为了一个目标

“永远没有一套特别完美的方案,但是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突发事件击不穿的方案。因此事前要尽量考虑周全,看看还有哪些可以优化。”进博会交通保障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调度长蔡敬艳一走进办公室,马上召集各保障组负责人开始商讨新的问题。在大家的眼里,他永远是那样风风火火,一如五年前初见的样子。

拼“博”的人

蔡敬艳(前排中)和保障组人员商讨新问题

蔡敬艳告诉记者,相比前四届进博会,今年的指挥系统由于科技的助力将更加精准。交通指挥平台将Maas1.0融合进来,收集观众的出行方式数据,为未来的交通综合研判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同时,软件页面风格及布局也已经优化,增强了数据归集汇总、融合处理、对比分析、趋势预判等功能,加强对交通保障工作的数据支持和辅助决策;停车场试点视频智慧应用场景,通过摄像机图像经后台计算,自动在指挥平台上呈现出租车累计进出场总量、每小时进出场量、客流总量等数据,提升数据研判和交通管理效率等。

倒计时进入最后阶段,各个项目表里,指挥部的工作重点变成了“查漏补缺”。针对突发疫情、大客流等情况,通过重点环节实景、实战演练,测试进博会交通保障应急预案各项措施,检验应急联动处置能力。(杨贝妮为本文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