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拼“博”的人

拼“博”的人

走進位于虹橋世界中心的進博會指揮中心交通現場指揮部,牆上一副倒計時100天的進度表赫然醒目,進度表上,标注着進口博覽會倒計時内每10天現場指揮部各個項目需要完成的内容,項目内容涉及道路改造、停車場建設、公交線路協調、交通資訊接入、應急方案制定、演練等方方面面。不大的房間内,二十多個席位上的人都在忙碌。

他們,絕大多數都是連續五屆參與交通保障的“元老”,但是每當新一屆進博會正式進入啟動準備,每個人又像是一個新人,絲毫不敢懈怠,希望在變與不變中,找到交通保障方案的最佳黃金坐标。

距離第五屆進博會開幕還有10天,而現場指揮部早在8月15日就已經開始高速運轉,直到盛會圓滿落幕的那一天。

連續5年參與保障是難得的曆練

謝恩怡覺得自己是幸運的,研究所學生畢業工作7年,連續5年參與了進博會。“那是一種曆練,不是所有人都有這麼好的機會,剛畢業就連續參與這樣的大型活動保障。”

作為指揮部綜合研判組成員,每屆進博會,謝恩怡和綜合研判組的同僚是最早投入進博會保障的人員之一。他們在年初就需要根據曆年的經驗和當年的實際情況,制訂初步的進博會保障總體方案,然後分解實施、不斷改進。

“相比往年進博會,雖然今年整體的方案和布局沒有較大的改變,但我們還是希望在細節上展現更多亮點。”謝恩怡告訴記者,曆年的進博會觀展客流顯示,從國家會展中心西側進入的客流明顯高于從東側進入的客流,非常不平衡,不利于安全和防疫方面的保障和觀展秩序,“主要的原因在于地鐵、停車場等交通終點大多在展館的西側。”

拼“博”的人

謝恩怡(圖左)和同僚商量新舉措

基于這一特點,在保障方案的制定上都盡量增強東、西客流平衡性。為此,今年相關工作組結合公交線網優化,增加展館東側公共交通的接入,新增了公交121路延伸線。據悉,121路延伸線同時銜接地鐵2号線和13号線,途徑20多家飯店酒店,為參觀人員從東側進館提供了公共交通出行的方案。

“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和各保障機關進行對接和協調,一旦進博會開幕,及時進行資訊傳送和作出綜合研判。”謝恩怡表示,每屆進博會舉辦期間,綜合研判組在每天早晨8點至晚上8點,每個整點需要對綜合資料進行統計并形成“整點播報”上報,每天出一份全天綜合研判報告,對第二天的交通保障提出前瞻性建議。

協調溝通找到最佳實行方案

進博會指揮中心現場指揮部交通運輸保障組負責人馬斐的臉上很少看到笑容,這也許是因為長期在交通運輸管理崗位上養成的職業習慣。場、站、車、人的銜接,串起客運組織的每一個環節,不允許有絲毫差錯。

拼“博”的人

馬斐(圖左)在研究計程車進出停車場路線

“相比于第一屆進博會,我們有了更豐富的經驗,但是每年國家會展中心的周邊環境都在變,準備階段都需要去實地檢視、協調溝通,拿出切實可行又便捷高效的方案。”馬斐坦言,今年,國家會展中心周邊環境更是出現了較大變化,在确定功能性停車場資源問題上遇到了困難,“如果停車資源不能确定的話,我們的接駁線、計程車的保障就無從談起。”

前期,在指揮部上司的帶領下,運輸保障組與相關部門和屬地進行了多次協商溝通,最終,20個臨時停車場都得到了落實。其中,P1停車場繼續用于接駁線等保障停車;P15停車場距離場館最近,車輛即停即走;P24停車場内将停放運送進博展會物料的車輛;P20停車場作為計程車的二級蓄車場,将根據P6計程車停車場的用車情況,及時調配車輛……

“目前,我們根據方案,要求相關機關對保障人員進行教育訓練,比如把計程車在停車場的進出線路圖告知每個駕駛員,隻有提前準備,屆時才能有條不紊。”馬斐表示。

不斷優化方案為了一個目标

“永遠沒有一套特别完美的方案,但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套突發事件擊不穿的方案。是以事前要盡量考慮周全,看看還有哪些可以優化。”進博會交通保障現場指揮部副指揮長、排程長蔡敬豔一走進辦公室,馬上召集各保障組負責人開始商讨新的問題。在大家的眼裡,他永遠是那樣風風火火,一如五年前初見的樣子。

拼“博”的人

蔡敬豔(前排中)和保障組人員商讨新問題

蔡敬豔告訴記者,相比前四屆進博會,今年的指揮系統由于科技的助力将更加精準。交通指揮平台将Maas1.0融合進來,收集觀衆的出行方式資料,為未來的交通綜合研判提供科學的資料支撐。同時,軟體頁面風格及布局也已經優化,增強了資料歸集彙總、融合處理、對比分析、趨勢預判等功能,加強對交通保障工作的資料支援和輔助決策;停車場試點視訊智慧應用場景,通過錄影機圖像經背景計算,自動在指揮平台上呈現計程車累計進出場總量、每小時進出場量、客流總量等資料,提升資料研判和交通管理效率等。

倒計時進入最後階段,各個項目表裡,指揮部的工作重點變成了“查漏補缺”。針對突發疫情、大客流等情況,通過重點環節實景、實戰演練,測試進博會交通保障應急預案各項措施,檢驗應急關聯處置能力。(楊貝妮為本文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