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魏明俊笔下的《王宝骏》

作者:浩淼WD

图文/王海

魏明俊笔下的《王宝骏》
魏明俊笔下的《王宝骏》
纵观数百年的怀柔历史,堪称“文化人物”者,寥若晨星。这一现象曾被人叹为“文化荒漠”。300年前的怀柔更是被一位江南文人准确地概括为“地荒人朴,士鲜通儒”。
那时,尽管“怀柔小邑,内拱京师,外连边障,小川关隘,控扼形胜”,但在无数过往文人们的眼中,怀柔“山邑仅斗大”,且地处“山陬僻壤”;民生凋敝,文化不兴,儒学惨淡,生员无几。像样的文化读本,仅是一册“繁芜纰漏”的旧志而已。此等状况在当时外埠文人的认识中,怀柔的文化的确可谓“荒略特甚”了。
魏明俊笔下的《王宝骏》
旧时,人们习惯将那些学识渊博,并在一个时期内为一个地区的文化事业有所贡献,并获得一定文化成就的文化人,称之为“通儒”或“大儒”。江南文人所谓的“士鲜通儒”,就是说怀柔地区没有一个,值得一说的文化人物。
魏明俊笔下的《王宝骏》
清代中后期,怀柔的文化有所发展。贡生钟其潆倡文兴教,积极奔走,将康雍时期创设而未能持续的“温阳书院”又办了起来。
清末民初,贡生文人刘庆堂、傅葆忱以及抢救修补怀柔县志的钟彩章等,虽未达到古人“通儒”的标准,但都属于曾为怀柔文化发展有所贡献的人。而在怀柔文化领域获得较大成就、堪与古人所称“通儒”比肩的专家,多出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文化怀柔》创刊号所载的《怀柔史家王宝骏》正是这一层次的文化人物。魏明俊在这篇文章中,以精致的文字记述了年近九旬的王老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作者称王宝骏老人为“怀柔史家”是不错的。王老先生的地方历史研究,可说是积累于40年的工作之余,成果于退休后25年的默默伏案。
魏明俊的文章从“纂县志”、“品红螺”、“理文史”三个方面,着重记录了王老先生执着的文化追求和取得的丰硕文化成果。同时概括了王老先生在几十年里,随机、随时、随地对多项怀柔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策划作出的贡献。
我们在魏文中看到了王老先生六十岁的时候,为修成怀柔新县志,艰辛地奔波于县域及周边省市;看到了七十岁的王老为弘扬红螺文化,查文献、考碑碣、搜轶事、撰文稿;更看到到了八十岁的王老先生在数十年里,跋涉各地,集史料、辨谬说、证史实、挖真相、考地名、讴名胜、歌山水,最后以百万字的诗文巨制,为怀柔奉献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如果再把王老七十岁时,自己乘公交西去鹞子峪,向村民借木梯爬到四米的高处,拓取“鹞子峪堡”门额;七十八岁时的暑日,为查一首涉怀古诗,挤公交去京城;八十岁时走亓连关、秋厂古道等细节记入文中,人物的立体感将会更强。

但另外的一点遗憾的是,文章未能涉及王老先生退休前的业余文化研究。其实王老在职期间,一直利用下乡、出差的机会搜集整理涉怀文史资料,并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撰写、发表了《莫令抱璞老林烟》等极具文化价值的研究文章了。
《怀柔史家王宝骏》是怀柔建制以来,专门记述一位堪称“通儒”的文化名人的好文章。在此期望作为区内一个重要文化载体的《文化怀柔》,继续上载一些曾对怀柔文化事业有积极影响的文化人物。

2016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