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海
魏明俊筆下的《王寶駿》
魏明俊筆下的《王寶駿》 縱觀數百年的懷柔曆史,堪稱“文化人物”者,寥若晨星。這一現象曾被人歎為“文化荒漠”。300年前的懷柔更是被一位江南文人準确地概括為“地荒人樸,士鮮通儒”。 |
那時,盡管“懷柔小邑,内拱京師,外連邊障,小川關隘,控扼形勝”,但在無數過往文人們的眼中,懷柔“山邑僅鬥大”,且地處“山陬僻壤”;民生凋敝,文化不興,儒學慘淡,生員無幾。像樣的文化讀本,僅是一冊“繁蕪纰漏”的舊志而已。此等狀況在當時外埠文人的認識中,懷柔的文化的确可謂“荒略特甚”了。 |
魏明俊筆下的《王寶駿》 舊時,人們習慣将那些學識淵博,并在一個時期内為一個地區的文化事業有所貢獻,并獲得一定文化成就的文化人,稱之為“通儒”或“大儒”。江南文人所謂的“士鮮通儒”,就是說懷柔地區沒有一個,值得一說的文化人物。 |
魏明俊筆下的《王寶駿》 清代中後期,懷柔的文化有所發展。貢生鐘其潆倡文興教,積極奔走,将康雍時期創設而未能持續的“溫陽書院”又辦了起來。 |
清末民初,貢生文人劉慶堂、傅葆忱以及搶救修補懷柔縣志的鐘彩章等,雖未達到古人“通儒”的标準,但都屬于曾為懷柔文化發展有所貢獻的人。而在懷柔文化領域獲得較大成就、堪與古人所稱“通儒”比肩的專家,多出在新中國建立之後。 |
《文化懷柔》創刊号所載的《懷柔史家王寶駿》正是這一層次的文化人物。魏明俊在這篇文章中,以精緻的文字記述了年近九旬的王老先生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利用業餘時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作者稱王寶駿老人為“懷柔史家”是不錯的。王老先生的地方曆史研究,可說是積累于40年的工作之餘,成果于退休後25年的默默伏案。 |
魏明俊的文章從“纂縣志”、“品紅螺”、“理文史”三個方面,着重記錄了王老先生執着的文化追求和取得的豐碩文化成果。同時概括了王老先生在幾十年裡,随機、随時、随地對多項懷柔文化活動、文化産業策劃作出的貢獻。 |
我們在魏文中看到了王老先生六十歲的時候,為修成懷柔新縣志,艱辛地奔波于縣域及周邊省市;看到了七十歲的王老為弘揚紅螺文化,查文獻、考碑碣、搜轶事、撰文稿;更看到到了八十歲的王老先生在數十年裡,跋涉各地,集史料、辨謬說、證史實、挖真相、考地名、讴名勝、歌山水,最後以百萬字的詩文巨制,為懷柔奉獻了寶貴的文化财富。 |
如果再把王老七十歲時,自己乘公交西去鹞子峪,向村民借木梯爬到四米的高處,拓取“鹞子峪堡”門額;七十八歲時的暑日,為查一首涉懷古詩,擠公交去京城;八十歲時走亓連關、秋廠古道等細節記入文中,人物的立體感将會更強。
但另外的一點遺憾的是,文章未能涉及王老先生退休前的業餘文化研究。其實王老在職期間,一直利用下鄉、出差的機會搜集整理涉懷文史資料,并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撰寫、發表了《莫令抱璞老林煙》等極具文化價值的研究文章了。 |
《懷柔史家王寶駿》是懷柔建制以來,專門記述一位堪稱“通儒”的文化名人的好文章。在此期望作為區内一個重要文化載體的《文化懷柔》,繼續上載一些曾對懷柔文化事業有積極影響的文化人物。 |
2016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