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郭雪筠:一位没出息的台湾北漂的故事

郭雪筠:一位没出息的台湾北漂的故事

「台湾人在大陆」这一群体,在媒体报导和社交平台中,大多数展现出「发达、成功」的那一面。(作者提供)

为什么我会想写「没出息」的台湾北漂?因为自己曾经这么「没出息」。

也因为我不希望,「台湾人在大陆」这一群体,在媒体报导和社交平台中,只能展现出「发达、成功」的那一面。

疫情发生前,曾有一段频繁往来台北(及新北)与北京的时光。那时台湾朋友已经很少的我,能固定与他们见面维系感情,甚至有幸认识一些新朋友。

那时恰逢大陆文化影响力与台湾的高速融合期,大陆流行的一件事物:可能是一部影视、一个玩具、一首歌,回台湾都能发现其踪迹。多亏那一段时期的不断聊天与观察,我才能在两岸满屏「台湾就是反中」的文章中,捕捉到其他现象。

在帝都十年,两岸不断变化,微信出现了、抖音出现了、「绵羊料理」开设youtube帐号且收获大批台湾粉丝了。唯独,两岸对于「在大陆的台湾人」的想像与报导,仍然比较刻板。

台湾朋友多半都认为我「一直」是一个收入高的女强人。几年前曾有几场咖啡局,跟台湾朋友的朋友、还有数年不见突然约我的大学同学,席间这些小可爱好奇打探我的职业薪资(台湾人一般会试探,不会直白问)。

「其实很多在大陆的台湾人都不像论坛说的薪资多高啦。有些产业确实高出几倍,但我所在的行业薪资真的就高那么一点点,我赚得不多。」我摆出可爱的笑容。

「屁啦,那你干嘛留在北京?」,或是「哎喔,不要谦虚了啦:)」往往是这反应。

老家的邻居也有些人才,那段频繁回台的时期碰到邻居,打招呼方式基本有最平淡和善的「回来啦,好久不见」,到有点阴阳怪气的「现在都赚人民币了吼」「回来用健保啦」等。会碰上哪句话,端看有没有遇上特别机车的。

有次一位不相熟的台湾人问我「在北京赚很多吼」这种半试探半随意的打招呼,我语气诚恳、眼神坚定地点头,「是,很多,人民币香香!」对方笑出来,「哎啊但北京上海生活成本也会贵欸,你也不容易」,气氛一下子活络。

什么嘛,原来这比努力解释轻松多了!

前些日子聊到我的新书,一位台湾朋友说了我印象深刻的话。「我很想做出一点成绩给家人看,我一直觉得我必须在大陆做出点什么,心里一直难逃这样的压力。」

台湾的发展程度高,但台湾人在大陆「必须混出点什么」的压力,可能不会输外省县城来帝都打拼的小社畜们。

在此,我想稍微总结一下这种现象的产生。

一,三种「台湾北漂」样板。

台湾社会中,「台湾人在大陆」有几种常见模式。

第一是台干和台商在大陆的风流倜党、杀伐决断(古早时代)。这是我从小看到大的模式,比如一位台商讲述现在台湾产业在大陆的优势与挑战,最后结论往往是「台湾在某些层面还有优势,但大陆追得很快」。还有在论坛上各种网民分享「我亲戚是台干,在大陆彩旗飘飘」这种常见的民间故事。这类模式现在仍然不少见,可谓亘古久远。

第二是在台湾年入百万,去对岸年入数亿的台湾明星(中期时代)。在我还在台湾的青涩时期,大家看见大陆综艺竟然把台湾嘉宾打上「中国台湾」,纷纷截图上社交媒体上批评。

在多年前,逢年过节,台湾老一辈明星上央视重大节目,人们觉得「上世代的人嘛,难免有点大中国情怀」。近年年轻明星不再出现在台北101跨年,而是在湖南卫视,台湾人从感叹到见惯不怪。

欧阳娜娜在台湾被嘲讽,台湾年轻一代把明星划分出了「去对岸」和「不去对岸」两种阵营,但前者人多势众,年轻人最后顶多说一句「人民币真香」。

第三是近年常常出现的「劝退型」(最近的时代)。「劝退型」常常出现于台湾论坛和社交媒体中。比如会有人问,「公司开出一个月一万,让我去上海(包住宿),要去吗?」底下会非常多留言,「在上海没两万别去了」、「我某某朋友去,年薪五十万人民币」、「大陆一线城市除非一个月多少多少,不然都不值得,不如待在台湾」。

也有在大陆的台湾人会大手一挥,劝告后辈「没有混到多少多少钱,别在北京待着」!

以上三种,都常在媒体中看到,也一再强化了台湾社会的认知:「去对岸的、以及留在对岸的,都是赚大钱的。如果不是为了比台湾高几倍的钱,不会有人选择在大陆。」

二,在陆台湾人,在收入与发展上,「必须呈现正面」的压力。

「大陆一线城市除非一个月多少多少,不然都不值得」,这话并没有错。特别是对于被企业外派的人而言。

台湾人会选择来大陆,不管是先读书还是直接就业,当然是为了赚更多钱的可能性。但对于留下来数年的台湾人,其实就是一个综合性考量。

比如我,为了阿竹(作者的猫)与各位可爱的读者。比如我一台湾朋友,同样北漂多年,踏出校园后他的专业知识、人脉都是在这里培养起来的,对台湾产业和职场生态反而陌生很多,这两年就算很不如意也选择咬牙撑着,希望等到春暖花开。

他并没有「赚大钱」,家里房子在台北,回去也能找到薪资可以的工作,他也没有把握以后会有多高发展,就如其他大陆年轻人一样迷茫。按「性价比」来说留在大陆更不划算,但他目前还是想留在熟悉的环境和朋友身边。

在大陆社会的语境下,他和我一样是「来大陆赚钱的,目的明确」之一员;在台湾社会的环境下,若他把目前现况放上论坛,他的朋友与各路网友,多数会劝他回家。

自然,我有主观想法,或许不是客观的普遍现象。但就我个人观察,在大陆的台湾人多少都背负着这样的压力:可以跟台湾朋友说「北京吃得不行、不如回台湾」;可以跟爹妈亲友说「北京可能收入比台北高,但房租太贵」。

你可以抱怨生活与成本不值得,但在「收入与发展」上,必须稍稍美化。

「我在北京,目前薪资一万(人民币,下同)」、「我在上海,目前八千」,除非你是刚毕业的,不然这种话一说,台湾亲朋好友多半会非常不理解「你为什么要留下」、「快回台湾啊!」

人生都是起起落落,成都人在北京,可以从月入两万因为失业变成月入一万,台湾人当然也是。你的北漂,可能从八千、到一万、到一万五、到三万,也可能三万降到一万。

「落」的这个阶段,台湾北漂可能更难跟家乡亲友说出口,可能比大陆朋友更难获得家乡朋友理解。在社交平台上,自然更难看见台湾北漂「落」的这个阶段。

如果不是写下自己的故事,我妈和台湾朋友们,都不会知道曾经「月入四千的台北女孩」。那时的我,一个字都不敢跟家人和闺蜜说。

最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不应凌驾于日常生活与人情。

在大陆媒体报导中,常常为了展现「台湾人才赴陆」的成果,台湾北漂往往都发展得好、发展得更好、发展得再更好。

而在台湾普遍认知中,「若不是为厚厚一叠人民币,留在大陆干嘛?」

其实,我们台湾北漂,不是都过得如此「正」。我们也不必,一直,都得这么「正」。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掩饰,已经能坦率地跟台湾朋友表示,「我可能是我们两岸圈子,赚最少的台湾人了,工资跟台北接轨啦哈哈哈!」

台湾人在大陆的故事,因为两岸关系的特殊性,难免有宣传味和政治味。但两岸关系再特殊,都不能凌驾于日常的人情往来。

你在一个地方有了朋友,会愿意留下来;在一个地方有了猫狗,有了自己的工作,自然愿意留下来;在一个地方没有赚多少钱、存款少得可怜,但实现了自我价值,当然愿意留下来(虽然有点心酸)。

生活难免起落,碰上不如意时有人会离开,也有人会留下来。我希望台湾北漂的故事,能有更多样貌;我希望我们不会只是一个个宣传故事、或是一个个「为了钱才在对岸」的审视。

这是我写下一位「没出息」的台湾北漂故事的原因。

(郭雪筠/台北女孩看大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