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雪筠:一位沒出息的台灣北漂的故事

郭雪筠:一位沒出息的台灣北漂的故事

「台灣人在大陸」這一群體,在媒體報導和社交平台中,大多數展現出「發達、成功」的那一面。(作者提供)

為什麼我會想寫「沒出息」的台灣北漂?因為自己曾經這麼「沒出息」。

也因為我不希望,「台灣人在大陸」這一群體,在媒體報導和社交平台中,隻能展現出「發達、成功」的那一面。

疫情發生前,曾有一段頻繁往來台北(及新北)與北京的時光。那時台灣朋友已經很少的我,能固定與他們見面維系感情,甚至有幸認識一些新朋友。

那時恰逢大陸文化影響力與台灣的高速融合期,大陸流行的一件事物:可能是一部影視、一個玩具、一首歌,回台灣都能發現其蹤迹。多虧那一段時期的不斷聊天與觀察,我才能在兩岸滿屏「台灣就是反中」的文章中,捕捉到其他現象。

在帝都十年,兩岸不斷變化,微信出現了、抖音出現了、「綿羊料理」開設youtube帳号且收獲大批台灣粉絲了。唯獨,兩岸對于「在大陸的台灣人」的想像與報導,仍然比較刻闆。

台灣朋友多半都認為我「一直」是一個收入高的女強人。幾年前曾有幾場咖啡局,跟台灣朋友的朋友、還有數年不見突然約我的大學同學,席間這些小可愛好奇打探我的職業薪資(台灣人一般會試探,不會直白問)。

「其實很多在大陸的台灣人都不像論壇說的薪資多高啦。有些産業确實高出幾倍,但我所在的行業薪資真的就高那麼一點點,我賺得不多。」我擺出可愛的笑容。

「屁啦,那你幹嘛留在北京?」,或是「哎喔,不要謙虛了啦:)」往往是這反應。

老家的鄰居也有些人才,那段頻繁回台的時期碰到鄰居,打招呼方式基本有最平淡和善的「回來啦,好久不見」,到有點陰陽怪氣的「現在都賺人民币了吼」「回來用健保啦」等。會碰上哪句話,端看有沒有遇上特别機車的。

有次一位不相熟的台灣人問我「在北京賺很多吼」這種半試探半随意的打招呼,我語氣誠懇、眼神堅定地點頭,「是,很多,人民币香香!」對方笑出來,「哎啊但北京上海生活成本也會貴欸,你也不容易」,氣氛一下子活絡。

什麼嘛,原來這比努力解釋輕松多了!

前些日子聊到我的新書,一位台灣朋友說了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很想做出一點成績給家人看,我一直覺得我必須在大陸做出點什麼,心裡一直難逃這樣的壓力。」

台灣的發展程度高,但台灣人在大陸「必須混出點什麼」的壓力,可能不會輸外省縣城來帝都打拼的小社畜們。

在此,我想稍微總結一下這種現象的産生。

一,三種「台灣北漂」樣闆。

台灣社會中,「台灣人在大陸」有幾種常見模式。

第一是台幹和台商在大陸的風流倜黨、殺伐決斷(古早時代)。這是我從小看到大的模式,比如一位台商講述現在台灣産業在大陸的優勢與挑戰,最後結論往往是「台灣在某些層面還有優勢,但大陸追得很快」。還有在論壇上各種網民分享「我親戚是台幹,在大陸彩旗飄飄」這種常見的民間故事。這類模式現在仍然不少見,可謂亘古久遠。

第二是在台灣年入百萬,去對岸年入數億的台灣明星(中期時代)。在我還在台灣的青澀時期,大家看見大陸綜藝竟然把台灣嘉賓打上「中國台灣」,紛紛截圖上社交媒體上批評。

在多年前,逢年過節,台灣老一輩明星上央視重大節目,人們覺得「上世代的人嘛,難免有點大中國情懷」。近年年輕明星不再出現在台北101跨年,而是在湖南衛視,台灣人從感歎到見慣不怪。

歐陽娜娜在台灣被嘲諷,台灣年輕一代把明星劃分出了「去對岸」和「不去對岸」兩種陣營,但前者人多勢衆,年輕人最後頂多說一句「人民币真香」。

第三是近年常常出現的「勸退型」(最近的時代)。「勸退型」常常出現于台灣論壇和社交媒體中。比如會有人問,「公司開出一個月一萬,讓我去上海(包住宿),要去嗎?」底下會非常多留言,「在上海沒兩萬别去了」、「我某某朋友去,年薪五十萬人民币」、「大陸一線城市除非一個月多少多少,不然都不值得,不如待在台灣」。

也有在大陸的台灣人會大手一揮,勸告後輩「沒有混到多少多少錢,别在北京待着」!

以上三種,都常在媒體中看到,也一再強化了台灣社會的認知:「去對岸的、以及留在對岸的,都是賺大錢的。如果不是為了比台灣高幾倍的錢,不會有人選擇在大陸。」

二,在陸台灣人,在收入與發展上,「必須呈現正面」的壓力。

「大陸一線城市除非一個月多少多少,不然都不值得」,這話并沒有錯。特别是對于被企業外派的人而言。

台灣人會選擇來大陸,不管是先讀書還是直接就業,當然是為了賺更多錢的可能性。但對于留下來數年的台灣人,其實就是一個綜合性考量。

比如我,為了阿竹(作者的貓)與各位可愛的讀者。比如我一台灣朋友,同樣北漂多年,踏出校園後他的專業知識、人脈都是在這裡培養起來的,對台灣産業和職場生态反而陌生很多,這兩年就算很不如意也選擇咬牙撐着,希望等到春暖花開。

他并沒有「賺大錢」,家裡房子在台北,回去也能找到薪資可以的工作,他也沒有把握以後會有多高發展,就如其他大陸年輕人一樣迷茫。按「成本效益」來說留在大陸更不劃算,但他目前還是想留在熟悉的環境和朋友身邊。

在大陸社會的語境下,他和我一樣是「來大陸賺錢的,目的明确」之一員;在台灣社會的環境下,若他把目前現況放上論壇,他的朋友與各路網友,多數會勸他回家。

自然,我有主觀想法,或許不是客觀的普遍現象。但就我個人觀察,在大陸的台灣人多少都背負着這樣的壓力:可以跟台灣朋友說「北京吃得不行、不如回台灣」;可以跟爹媽親友說「北京可能收入比台北高,但房租太貴」。

你可以抱怨生活與成本不值得,但在「收入與發展」上,必須稍稍美化。

「我在北京,目前薪資一萬(人民币,下同)」、「我在上海,目前八千」,除非你是剛畢業的,不然這種話一說,台灣親朋好友多半會非常不了解「你為什麼要留下」、「快回台灣啊!」

人生都是起起落落,成都人在北京,可以從月入兩萬因為失業變成月入一萬,台灣人當然也是。你的北漂,可能從八千、到一萬、到一萬五、到三萬,也可能三萬降到一萬。

「落」的這個階段,台灣北漂可能更難跟家鄉親友說出口,可能比大陸朋友更難獲得家鄉朋友了解。在社交平台上,自然更難看見台灣北漂「落」的這個階段。

如果不是寫下自己的故事,我媽和台灣朋友們,都不會知道曾經「月入四千的台北女孩」。那時的我,一個字都不敢跟家人和閨蜜說。

最後,兩岸關系的特殊性,不應淩駕于日常生活與人情。

在大陸媒體報導中,常常為了展現「台灣人才赴陸」的成果,台灣北漂往往都發展得好、發展得更好、發展得再更好。

而在台灣普遍認知中,「若不是為厚厚一疊人民币,留在大陸幹嘛?」

其實,我們台灣北漂,不是都過得如此「正」。我們也不必,一直,都得這麼「正」。現在的我已經不再掩飾,已經能坦率地跟台灣朋友表示,「我可能是我們兩岸圈子,賺最少的台灣人了,工資跟台北接軌啦哈哈哈!」

台灣人在大陸的故事,因為兩岸關系的特殊性,難免有宣傳味和政治味。但兩岸關系再特殊,都不能淩駕于日常的人情往來。

你在一個地方有了朋友,會願意留下來;在一個地方有了貓狗,有了自己的工作,自然願意留下來;在一個地方沒有賺多少錢、存款少得可憐,但實作了自我價值,當然願意留下來(雖然有點心酸)。

生活難免起落,碰上不如意時有人會離開,也有人會留下來。我希望台灣北漂的故事,能有更多樣貌;我希望我們不會隻是一個個宣傳故事、或是一個個「為了錢才在對岸」的審視。

這是我寫下一位「沒出息」的台灣北漂故事的原因。

(郭雪筠/台北女孩看大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