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两种长臂猿野外灭绝 专家:恢复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作者:天目新闻

继今年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儒艮被宣布功能性灭绝、长江鲟被宣布野外灭绝之后,日前又有两种野生灵长类动物——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被宣布野外灭绝。

9月6日,在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度工作会议上发布的《中国灵长类动物濒危状况评估报告2022》显示,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分布的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在野外均没有被监测到,符合野外灭绝的标准。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向天目新闻记者表示,“野外灭绝”是指物种或亚种的野外种群彻底消失,仅有部分人工栽培或圈养个体存活,或者只作为归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是一种保护现状。

“导致一个物种野外灭绝的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流行病暴发、人类猎捕、栖息地破坏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而近代以来,人类活动是导致物种野外灭绝的最主要原因。”孙全辉介绍说,而导致上述这两个长臂猿物种从大陆野外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猎捕、森林砍伐和栖息地破坏。

中国两种长臂猿野外灭绝 专家:恢复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白掌长臂猿 图源:视觉中国

两种长臂猿分布范围小

“重引入”能否恢复野外种群?

对于这两种长臂猿,孙全辉介绍,它们从分类上来说都属于灵长目长臂猿科,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个物种,生活环境比较类似,一般栖息分布在亚热带常绿森林地区,目前在东南亚地区还有分布但保护情况不太乐观。

在大陆,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都曾分布于云南地区。与白掌长臂猿相比,北白颊长臂猿的分布范围更狭窄,仅见于中、老、越三国交界的边境地区。“就目前来说,国内的很多动物园都圈养展示北白颊长臂猿和白掌长臂猿这两个种群,以北白颊长臂猿为代表,圈养种群个体甚至超过50只。”

中国两种长臂猿野外灭绝 专家:恢复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北白颊长臂猿 图源:视觉中国

有相关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的专家曾表示,上述两种长臂猿存在人工繁育后野放重新建立种群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大陆,此前已有濒临灭绝的物种比如朱鹮、麋鹿“重引入”的成功经验。

对此孙全辉认为,对于野外灭绝的物种,选择人工繁育的方式,先扩大其圈养种群,然后通过野化训练,逐步将人工繁育的个体引入野外,直到它们在野外建立起可以自我维持的繁殖种群,这样的一种“野化放归”的方式成功的案例还是在少数,尤其是从世界角度去看。

“需要指出的是,人工繁育不是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常规和必备手段,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动物。”孙全辉强调。

“就好比我们熟悉的大熊猫,关于对它进行‘重引入’的相关试验研究也正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只能说相对而言,草食性动物重引入野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麋鹿的案例是相对最成功的一个,在经过大陆保护工作者的多年努力下,在国内多地野外放归,并且正在建立自我繁殖种群。”

灵长类面临生存危机

专家:栖息地是关键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专家判断,在全球20种长臂猿中,除海南长臂猿外,所有长臂猿物种均不能保持种群缓慢增长。

孙全辉指出,人类也属于灵长类,可是当全球人口持续增多时,其他灵长类却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两种长臂猿野外灭绝 专家:恢复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母亲和小北白颊长臂猿 图源:视觉中国

据统计,全球超过60%的灵长类被IUCN列为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75%的灵长类种群数量不断下降。而大陆是灵长类动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人类猎捕、贸易以及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破坏,除猕猴、食蟹猴等少数灵长类野外种群数量较多外,其他灵长类的生存普遍面临较大威胁。

“例如,海南长臂猿是大陆有记录的6种长臂猿之一,仅分布于大陆海南岛的热带雨林,目前其野外个体的数量只有30多只。”孙全辉说。

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教授李保国曾表示,目前中国域内灵长类动物栖息地呈现明显“岛屿”化状态,几乎所有都栖息在零散的景观中,种群间交流或基因交流的机会受到严重限制。

“这段时间以来多个珍稀濒危物种的灭绝正在给人类敲响警钟,人类活动已经严重影响并压缩了其他野外种群的生存空间。人工繁育只是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解决濒危物种的问题,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孙全辉建议,对于野外种群尚存的濒危物种,重中之重是保护好它们的野外栖息地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尽可能消除威胁其生存的因素,才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