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零售业态只关注以往的数据,对经营恐怕不是好事,这些可衡量的经营数据虽然重要,但都是已发生的和固态的,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复

作者:灵兽山

零售业态只关注以往的数据,对经营恐怕不是好事,这些可衡量的经营数据虽然重要,但都是已发生的和固态的,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复盘,调整和优化效率,却不能预测和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提前找到潜在需求,是摆脱同质化竞争最前沿的能力。

与以往数据不同,顾客的潜在需求是难以衡量的,因此不确定就意味着风险,损耗和浪费时间。对经营者来说,这些潜在需求也不是毫无接触的机会,向竞争店学习、顾客的反馈、阅读市场报告和消费趋势分析等,都能洞悉少许顾客潜在需求,之所以行动的人少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潜在需求成熟前的市场小,即使是个小社区在没有形成规模时,成本和收入结构不成比率。相对来说,在既有的品类结构中调整商品是最理想的,一是前述不确定的风险小,二是不影响主要消费群体的需求,三是能把握住已知经营数据,比如毛利率和营销成本。可以将其理解为做这一个市场的跟随者,而不是有可能成为先烈的创新者。

也就是说,零售店要想在品类上进行创新,去挖掘顾客潜在需求,需要将既有资源向其倾斜,但在顾客需求没出现前很难投入资金测试。然而矛盾的是,当顾客潜在需求出现和成熟时,一切为时已晚。当前的零售能力塑造,并不会一蹴而就的,需要系统性建构和时间周期,比如全渠道数字化能力,很多零售商和品牌商,这几年下来都还没做好。

第二个原因是自身能力的问题。供应链、差异化选品、服务力、经营顾客和精细化运营的能力较弱,就必然会在不同环节出现问题,并最终体现在销售和其他数据上。因此很多规模小且销售一般的店铺,其保有的是维持和延续心态,而不会过多考虑增长性。

不过挖掘顾客潜在需求的本质,是要在洞察需求的基础上,组织一定数量的商品,去验证顾客的真实需求,失败的几率同样很大,而组织商品就是建立需求的假设,并结合经营数据调整和优化的复始循环,最终筛选和确认潜在需求并完善商品力和服务力,这些工作显然是离不开供应链和选品能力,这正是绕不开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缺少方法论,包括顾客需求在哪?如何选品和从哪切入?等等。不过无论怎么研究,还是需要一定的意识改革。首先顾客的需求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商家和品牌最需要做的是站在顾客的立场,要想的是如何做好顾客的购买代理,Costco就是做的会员购买代理,帮助顾客精选商品。

其次也是基础能力,以往数据的参考价值还是有的,要掌握不同商品的销售趋势和畅滞销原因,基于此开发具有提供生活解决方案价值的商品与服务。不需要很多但需要精简,同时还不能缺货,测试的商品一再缺货是找不准潜在需求的,这需要周期验证。其实这个基础能力就是单品管理的能力,其中的几个关键字很重要。

挖掘顾客潜在需求,也是在构建差异化商品结构,前述的假设验证不仅是订货管理,也不是简单地对系统数据修正,而是在不断的假设验证中获取顾客需求,并找到未来需求。未来需求和差异化的结合,就是高性价比、高竞争力和高顾客粘性的意涵。至于切入点,可以从品牌性不强,但品质好且刚需性强的品类着手。

总之,实体零售店陷于经营困境,原因当然是多样性的,但是离不开商品力和服务力这个核心。主要关键因素是不能从未来出发,以终为始,没有去挖掘和创造潜在需求,而只盯着当前的需求,这些需求总会见顶的。投入的成本核算,自身能力和方法论等的确是问题之一,然而最大的障碍是自我革命的意愿。

减少对以往数据的依赖,不是放弃和无视,而是基于未来需求才是机会、成长性和竞争力的逻辑,并以此开发原创产品、自有品牌和差异化服务。本质上,挖掘顾客潜在需求,要强于单一做差异化,其毕竟是围绕需求展开的,如果差异化失去了需求这个基础,所谓的差异化很容易成为营销中的标新立异。

总之,一个门店要经营好,要区分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衡量的,重要的是根基和本质,可衡量的大多是量化数字和参数。数字是随时在变的,重要的大多是不变的,零售最大的认知在于关注不变的,而不是在意总在变的,首要不变的就是满足顾客需求。#灵兽山商业笔记#

零售的哲学-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自述 铃木敏文 零售的本质消费

零售业态只关注以往的数据,对经营恐怕不是好事,这些可衡量的经营数据虽然重要,但都是已发生的和固态的,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复
零售业态只关注以往的数据,对经营恐怕不是好事,这些可衡量的经营数据虽然重要,但都是已发生的和固态的,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复
零售业态只关注以往的数据,对经营恐怕不是好事,这些可衡量的经营数据虽然重要,但都是已发生的和固态的,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