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虚构?“清华天才林烨:公费留学,却为美造导弹,回国养老被拒”

作者:观山道人

不知道你是否看到类似于这样的视频或者文章:“清华高材生林烨:放弃国籍助美造洲际导弹,晚年想落叶归根被拒绝”。

义愤填膺之余,你是否想过,这个事情是真的吗?真的有这么个人吗?

虚构?“清华天才林烨:公费留学,却为美造导弹,回国养老被拒”

视频、文章标题中抓人眼球的“清华高材生”、“为美国设计洲际导弹”“回国被拒绝”,任意一个关键词提取出来,都是让人忍不住贡献一个点击量的爆点词汇。

可如果这个事情,并非文章所描写的那样呢?

这位传说中的林烨何许人也?

在各个文章中,“林烨”的人生经历是这样的,1918年出生在一个富豪家庭中,从小家境优渥,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后成功被学校选拔出来,在1943年,远赴美国留学。

留学后,因为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起初,“林烨”还秉持着学成报国的心态,后来因为美国人用几十万美元的年薪诱惑下,林烨选择了背弃自己的祖国,投向美国一方。

“林烨”如愿留在美国,成为了民兵3导弹的总设计师,为了向美方表达诚意,更改了自己的国籍,成了名副其实的美国人。

拥有了美国国籍的林烨更加努力,因此为美国研制出了一款导弹,成为了美国导弹之父。

虚构?“清华天才林烨:公费留学,却为美造导弹,回国养老被拒”

后来,江郎才尽的林烨,被美方抛弃,晚年无家可归,只能回头恳请中国接受他,却被拒绝了。

同时,为了与背弃祖国的“林烨”形成对比,文章中也大多数会提及梁思礼老先生,说他是林烨的同期同学,但是梁老先生选择了拒绝高薪诱惑,报效祖国。

读完这位“林烨”的人生履历,您怎么看?

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否由衷地认为他是“活该”“罪有应得”,那么如果现在说,这个人或许是不存在的呢?

而这类文章,则是对于林烨的人生经历中比较存疑的几个部分的探讨,也欢迎各位读者与我一同思考。

林烨照片另有他人

在网络流传的一些关于林烨的文章中,插入所谓“林烨”的大都会有以下图片:

虚构?“清华天才林烨:公费留学,却为美造导弹,回国养老被拒”

卢鹤绂

虚构?“清华天才林烨:公费留学,却为美造导弹,回国养老被拒”

卢鹤绂

而读者也会自动将图片中的人,与“林烨”画上等号。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图片中的人,名叫卢鹤绂,是中国著名的科研工作者,被称为“中国核能之父”。

1941年,卢鹤绂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便立刻返回祖国,在国内多所大学任职教授,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毫不藏私。

因为当时的条件不好,深夜只能在点着灯草的油灯下看书备课,为了找到安全的地方教书,破旧的古庙就是他驻扎的讲台。

曾经有人说,如果卢鹤绂留在美国,那么诺贝尔奖是手到擒来的,因此便有人赞他为了回国报效而与诺奖擦肩。

除了自身对于科学研究的累累硕果,他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1位两弹元勋中,有7位都曾经是卢鹤绂老先生的学生。

可以说,卢鹤绂与“林桦”不仅毫无关系,而且他对于人生的选择也与“林桦”天差地别。

但他的照片,却偏偏成了力证“林烨”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这样的张冠李戴也并非发生在卢鹤绂老先生一个人身上,同时,在一些描述“林烨”的文章中,另一位科学家同样躺枪。

下图也常常被拿来说是林烨年轻时读书时的照片。

虚构?“清华天才林烨:公费留学,却为美造导弹,回国养老被拒”

钱伟长

这张身穿学士服的年轻人是谁呢?

是“林烨”吗?

图片上的年轻人,与林烨的相似之处便是,都是清华大学毕业,但二人相似之处也仅仅这一点。

他是钱伟长,是中国力学奠基人之一。他的人生经历无需赘述,都与“林烨”沾不上边。

这就令人感到奇怪了,能被称为“美国导弹之父”的人,怎么会连一张自己的照片影像都没有呢?

难道他的地位如此重要,所以从少年到老年的照片,一张都没有留存吗?

导弹之父另有其人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美国导弹之父,大多数出来的搜索结果,依旧是“林烨”。

那么我们换个思路,只搜索“导弹之父”,则会跳出另一个人名——韦纳·冯·布劳恩。

除了领导完成了美国第一枚导弹,他还被称为“现代航天之父”。

虚构?“清华天才林烨:公费留学,却为美造导弹,回国养老被拒”

韦纳·冯·布劳恩

冯·布劳恩是德国人,二战结束前夕,为了保护自己和团队的科研成果选择了投奔美国,在1955年,加入美国籍。

并将自己多年心血,倾注在了美国航天事业中,而他带来的专业科研团队,也为美国的科技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可以说,如果没有冯·布劳恩,那时的美国便不可能赶上科技的步伐,因此,他也被尊称为“现代航空之父”,以此纪念他在火箭、导弹以及航天事业中的贡献。

冯·布劳恩在航天事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同样作为投奔美国,冯·布劳恩却留存有大量的史料以及图片,而按照“林烨”的人生轨迹,他应该比冯·布劳恩获取美国国籍更早,如此被美国看重的人,怎么会一点行踪也没有,除了背弃祖国外,没有一点关于本人的轶事呢?

有了冯·布劳恩珠玉在前,没有足以震惊世界科研成果的林烨,又怎么会成为美国导弹之父呢?

民兵3导弹总设计师?

2021年5月,美国正式宣布民兵3洲际导弹试射失败。

由此,网络上关于民兵3导弹总设计师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林烨,这类新闻更是层出不穷。

而林烨这个名字更是成了一个及其不受欢迎的姓名。

大多数人都会被文章的内容所震撼,痛骂林烨是“白眼狼”和“卖国贼”。

但是,民兵3洲际导弹作为波音航空航天公司负责研制的项目,在1964年启动研发,此时的林烨,年近50岁,恰好快到了文章中说他被波音公司抛弃的年龄。

波音公司为什么会找一个没有什么科研项目成果的中国人,作为这个饱受关注的项目的总设计师?

虚构?“清华天才林烨:公费留学,却为美造导弹,回国养老被拒”

换一个角度,如果林烨真的成了总设计师,在一众美国科学家中杀出重围,位居这样高位的人,怎么会因为年龄大了,没有可取之处了,就被抛弃了呢?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能担任总设计师的人,即使再差劲儿,也不会沦落到被抛弃,晚年惨淡的程度,不为别的,就只凭借他在项目中获得的科研机密,这些也足以让他安度晚年了吧。

那么,“林烨”是否是民兵3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想必答案也非常明显了。

而至此,关于林烨的人生中的几大高光时刻,都能够被发现,是不能被相信的,至少,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史料记录,甚至连旁人的有力描述也没有。

而大多数描述林烨的文章,也往往围绕着这三点去描述,其中唯一一点,提到了旁人的,便是梁思礼老先生的采访。

难道,梁思礼老先生真的认识这位“背信弃义的林烨”吗?

李逵还是李鬼?

在梁思礼的采访中,他确实提到了一位姓“林”的同学。

而这位同学的名字,与“林烨”也确实十分相似,名叫林桦。

梁思礼说道,林桦是自己在美国的好朋友,林桦是美国波音公司的科学家,与自己一同留学,毕业后,林桦留在了美国,年薪三十万,而自己选择了回国。

同时,梁思礼也感叹了一句,表示这位林桦同学已经过世。

虚构?“清华天才林烨:公费留学,却为美造导弹,回国养老被拒”

梁思礼先生是梁启超的小儿子,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便在母亲的照顾下生活。

后来,因为成绩优异,便接受了国家的津贴补助去往美国留学。

在战争时期,失去了与家庭的联系,经济上也变得十分困难,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业,一边学习,一边四处打工维持生活,小餐馆服务员、后厨的洗碗工……

为了继续学业,梁思礼吃了许多的苦,在面临生存压力的前提下,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业,并在1949年顺利取得博士学业。

学成后的梁思礼选择了立刻回国,而他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制定大陆航天事业发展的大计划,为大陆的导弹事业指明方向。

而在之后的工作中,更是因工作勤勤恳恳,为航天事业鞠躬尽瘁,被称为中国“训火人”。

而仔细看过梁老先生的这段话,至此,算是真相大白了。

虚构?“清华天才林烨:公费留学,却为美造导弹,回国养老被拒”

梁思礼

在误传中,林桦成了“林烨”,而梁思礼所说的波音公司的科学家,成了波音公司民兵3导弹项目的总设计师。

而林桦在美国航空行业工作,也成就了虚构出来的林烨的“导弹之父”。

种种夸张之下,为“林烨”这个名字赋予了如同过山车的人生。

而为了印证恶有恶报,也可能是为了更加有戏剧性,又为这位早已去世的“林桦”,添加了晚年凄凉,回国被拒绝的结局。

“林烨”成了叛国小丑的代名词,更成为了嘲讽的对象。

诚然,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人,那么是非对错确是需要辩一辩。

但整场故事中,唯一无辜的,便是被拿来当做“林烨”的照片的各们科学家们。

这几位老一代科学家,在舆论道德的抨击下,莫名成了一个“互联网白眼狼”,饱受骂名。甚至有些照片,拿来百度识图,首先出现的关联词便是这位虚构出来的“林烨”。

虚构?“清华天才林烨:公费留学,却为美造导弹,回国养老被拒”

这又让人怎么不愤怒呢?

究竟是谁第一个将其他老一辈科研者们的图片当做“林烨”,为“林烨”的人生添砖加瓦,已经不可考了,但老一辈们无辜承担了这么久的骂名,终归是难以狡辩的。

科技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力量

纵观这场“林桦”和“林烨”的风波,我们可以理解读者们对于文章内容的愤慨,危难之际,被重利引诱,为他国制造威胁自己国家的武器,这是每位中国人都会愤怒的。

但这场乌龙事件中,我们也要思考,没有一个人可以承担起一个国家的科研发展,科技的发展需要一批一批的新生力量,中国科技发展到如今的地位,是无数前辈的呕心沥血和前仆后继。

而不是虚构的“林烨”这样的开挂人生,中国的科研事业,是前辈们一张张写满了字的草稿纸,是前辈们用得快握不住的铅笔头,更是深夜里的盏盏烛光。

中国的科研事业中,没有巨人,只有昂首挺胸的普通人,这段历史,应该被尊重,而不是成为可以随意拿来张冠李戴的“佐证”。

参考资料:

1. 梁思礼:以身作则 带头回国 石磊 68<期刊>·《太空探索》,2019年.05期

2. 源自“二战”的航天先驱——V-2火箭 杜骏豪 27_29<期刊>·《百科探秘(航空航天)》,2022年.05期

3. V2之父——冯·布劳恩 吴羽 62_65<期刊>·《航空世界》,2004年.02期

4. 与诺奖擦肩的卢鹤绂 贝松 36_39<期刊>·《科学家》,2014年.08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