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虛構?“清華天才林烨:公費留學,卻為美造飛彈,回國養老被拒”

作者:觀山道人

不知道你是否看到類似于這樣的視訊或者文章:“清華高材生林烨:放棄國籍助美造洲際飛彈,晚年想落葉歸根被拒絕”。

義憤填膺之餘,你是否想過,這個事情是真的嗎?真的有這麼個人嗎?

虛構?“清華天才林烨:公費留學,卻為美造飛彈,回國養老被拒”

視訊、文章标題中抓人眼球的“清華高材生”、“為美國設計洲際飛彈”“回國被拒絕”,任意一個關鍵詞提取出來,都是讓人忍不住貢獻一個點選量的爆點詞彙。

可如果這個事情,并非文章所描寫的那樣呢?

這位傳說中的林烨何許人也?

在各個文章中,“林烨”的人生經曆是這樣的,1918年出生在一個富豪家庭中,從小家境優渥,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後成功被學校選拔出來,在1943年,遠赴美國留學。

留學後,因為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起初,“林烨”還秉持着學成報國的心态,後來因為美國人用幾十萬美元的年薪誘惑下,林烨選擇了背棄自己的祖國,投向美國一方。

“林烨”如願留在美國,成為了民兵3飛彈的總設計師,為了向美方表達誠意,更改了自己的國籍,成了名副其實的美國人。

擁有了美國國籍的林烨更加努力,是以為美國研制出了一款飛彈,成為了美國飛彈之父。

虛構?“清華天才林烨:公費留學,卻為美造飛彈,回國養老被拒”

後來,江郎才盡的林烨,被美方抛棄,晚年無家可歸,隻能回頭懇請中國接受他,卻被拒絕了。

同時,為了與背棄祖國的“林烨”形成對比,文章中也大多數會提及梁思禮老先生,說他是林烨的同期同學,但是梁老先生選擇了拒絕高薪誘惑,報效祖國。

讀完這位“林烨”的人生履曆,您怎麼看?

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否由衷地認為他是“活該”“罪有應得”,那麼如果現在說,這個人或許是不存在的呢?

而這類文章,則是對于林烨的人生經曆中比較存疑的幾個部分的探讨,也歡迎各位讀者與我一同思考。

林烨照片另有他人

在網絡流傳的一些關于林烨的文章中,插入所謂“林烨”的大都會有以下圖檔:

虛構?“清華天才林烨:公費留學,卻為美造飛彈,回國養老被拒”

盧鶴绂

虛構?“清華天才林烨:公費留學,卻為美造飛彈,回國養老被拒”

盧鶴绂

而讀者也會自動将圖檔中的人,與“林烨”畫上等号。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圖檔中的人,名叫盧鶴绂,是中國著名的科研工作者,被稱為“中國核能之父”。

1941年,盧鶴绂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後,便立刻傳回祖國,在國内多所大學任職教授,将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毫不藏私。

因為當時的條件不好,深夜隻能在點着燈草的油燈下看書備課,為了找到安全的地方教書,破舊的古廟就是他駐紮的講台。

曾經有人說,如果盧鶴绂留在美國,那麼諾貝爾獎是手到擒來的,是以便有人贊他為了回國報效而與諾獎擦肩。

除了自身對于科學研究的累累碩果,他也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11位兩彈元勳中,有7位都曾經是盧鶴绂老先生的學生。

可以說,盧鶴绂與“林桦”不僅毫無關系,而且他對于人生的選擇也與“林桦”天差地别。

但他的照片,卻偏偏成了力證“林烨”人生經曆的一部分。

這樣的張冠李戴也并非發生在盧鶴绂老先生一個人身上,同時,在一些描述“林烨”的文章中,另一位科學家同樣躺槍。

下圖也常常被拿來說是林烨年輕時讀書時的照片。

虛構?“清華天才林烨:公費留學,卻為美造飛彈,回國養老被拒”

錢偉長

這張身穿學士服的年輕人是誰呢?

是“林烨”嗎?

圖檔上的年輕人,與林烨的相似之處便是,都是清華大學畢業,但二人相似之處也僅僅這一點。

他是錢偉長,是中國力學創始者之一。他的人生經曆無需贅述,都與“林烨”沾不上邊。

這就令人感到奇怪了,能被稱為“美國飛彈之父”的人,怎麼會連一張自己的照片影像都沒有呢?

難道他的地位如此重要,是以從少年到老年的照片,一張都沒有留存嗎?

飛彈之父另有其人

如果在網絡上搜尋美國飛彈之父,大多數出來的搜尋結果,依舊是“林烨”。

那麼我們換個思路,隻搜尋“飛彈之父”,則會跳出另一個人名——韋納·馮·布勞恩。

除了上司完成了美國第一枚飛彈,他還被稱為“現代航天之父”。

虛構?“清華天才林烨:公費留學,卻為美造飛彈,回國養老被拒”

韋納·馮·布勞恩

馮·布勞恩是德國人,二戰結束前夕,為了保護自己和團隊的科研成果選擇了投奔美國,在1955年,加入美國籍。

并将自己多年心血,傾注在了美國航天事業中,而他帶來的專業科研團隊,也為美國的科技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可以說,如果沒有馮·布勞恩,那時的美國便不可能趕上科技的步伐,是以,他也被尊稱為“現代航空之父”,以此紀念他在火箭、飛彈以及航天事業中的貢獻。

馮·布勞恩在航天事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同樣作為投奔美國,馮·布勞恩卻留存有大量的史料以及圖檔,而按照“林烨”的人生軌迹,他應該比馮·布勞恩擷取美國國籍更早,如此被美國看重的人,怎麼會一點行蹤也沒有,除了背棄祖國外,沒有一點關于本人的轶事呢?

有了馮·布勞恩珠玉在前,沒有足以震驚世界科研成果的林烨,又怎麼會成為美國飛彈之父呢?

民兵3飛彈總設計師?

2021年5月,美國正式宣布民兵3洲際飛彈試射失敗。

由此,網絡上關于民兵3飛彈總設計師是清華大學畢業的林烨,這類新聞更是層出不窮。

而林烨這個名字更是成了一個及其不受歡迎的姓名。

大多數人都會被文章的内容所震撼,痛罵林烨是“白眼狼”和“賣國賊”。

但是,民兵3洲際飛彈作為波音航空航天公司負責研制的項目,在1964年啟動研發,此時的林烨,年近50歲,恰好快到了文章中說他被波音公司抛棄的年齡。

波音公司為什麼會找一個沒有什麼科研項目成果的中國人,作為這個飽受關注的項目的總設計師?

虛構?“清華天才林烨:公費留學,卻為美造飛彈,回國養老被拒”

換一個角度,如果林烨真的成了總設計師,在一衆美國科學家中殺出重圍,位居這樣高位的人,怎麼會因為年齡大了,沒有可取之處了,就被抛棄了呢?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能擔任總設計師的人,即使再差勁兒,也不會淪落到被抛棄,晚年慘淡的程度,不為别的,就隻憑借他在項目中獲得的科研機密,這些也足以讓他安度晚年了吧。

那麼,“林烨”是否是民兵3洲際飛彈的總設計師,想必答案也非常明顯了。

而至此,關于林烨的人生中的幾大高光時刻,都能夠被發現,是不能被相信的,至少,并沒有什麼明确的史料記錄,甚至連旁人的有力描述也沒有。

而大多數描述林烨的文章,也往往圍繞着這三點去描述,其中唯一一點,提到了旁人的,便是梁思禮老先生的采訪。

難道,梁思禮老先生真的認識這位“背信棄義的林烨”嗎?

李逵還是李鬼?

在梁思禮的采訪中,他确實提到了一位姓“林”的同學。

而這位同學的名字,與“林烨”也确實十分相似,名叫林桦。

梁思禮說道,林桦是自己在美國的好朋友,林桦是美國波音公司的科學家,與自己一同留學,畢業後,林桦留在了美國,年薪三十萬,而自己選擇了回國。

同時,梁思禮也感歎了一句,表示這位林桦同學已經過世。

虛構?“清華天才林烨:公費留學,卻為美造飛彈,回國養老被拒”

梁思禮先生是梁啟超的小兒子,五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便在母親的照顧下生活。

後來,因為成績優異,便接受了國家的津貼補助去往美國留學。

在戰争時期,失去了與家庭的聯系,經濟上也變得十分困難,但即使如此,他也沒有放棄過學業,一邊學習,一邊四處打工維持生活,小餐館服務員、後廚的洗碗工……

為了繼續學業,梁思禮吃了許多的苦,在面臨生存壓力的前提下,用兩年時間完成了三年的學業,并在1949年順利取得博士學業。

學成後的梁思禮選擇了立刻回國,而他的第一個任務便是制定大陸航天事業發展的大計劃,為大陸的飛彈事業指明方向。

而在之後的工作中,更是因工作勤勤懇懇,為航天事業鞠躬盡瘁,被稱為中國“訓火人”。

而仔細看過梁老先生的這段話,至此,算是真相大白了。

虛構?“清華天才林烨:公費留學,卻為美造飛彈,回國養老被拒”

梁思禮

在誤傳中,林桦成了“林烨”,而梁思禮所說的波音公司的科學家,成了波音公司民兵3飛彈項目的總設計師。

而林桦在美國航空行業工作,也成就了虛構出來的林烨的“飛彈之父”。

種種誇張之下,為“林烨”這個名字賦予了如同過山車的人生。

而為了印證惡有惡報,也可能是為了更加有戲劇性,又為這位早已去世的“林桦”,添加了晚年凄涼,回國被拒絕的結局。

“林烨”成了叛國小醜的代名詞,更成為了嘲諷的對象。

誠然,如果真有這樣一個人,那麼是非對錯确是需要辯一辯。

但整場故事中,唯一無辜的,便是被拿來當做“林烨”的照片的各們科學家們。

這幾位老一代科學家,在輿論道德的抨擊下,莫名成了一個“網際網路白眼狼”,飽受罵名。甚至有些照片,拿來百度識圖,首先出現的關聯詞便是這位虛構出來的“林烨”。

虛構?“清華天才林烨:公費留學,卻為美造飛彈,回國養老被拒”

這又讓人怎麼不憤怒呢?

究竟是誰第一個将其他老一輩科研者們的圖檔當做“林烨”,為“林烨”的人生添磚加瓦,已經不可考了,但老一輩們無辜承擔了這麼久的罵名,終歸是難以狡辯的。

科技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力量

縱觀這場“林桦”和“林烨”的風波,我們可以了解讀者們對于文章内容的憤慨,危難之際,被重利引誘,為他國制造威脅自己國家的武器,這是每位中國人都會憤怒的。

但這場烏龍事件中,我們也要思考,沒有一個人可以承擔起一個國家的科研發展,科技的發展需要一批一批的新生力量,中國科技發展到如今的地位,是無數前輩的嘔心瀝血和前仆後繼。

而不是虛構的“林烨”這樣的開挂人生,中國的科研事業,是前輩們一張張寫滿了字的草稿紙,是前輩們用得快握不住的鉛筆頭,更是深夜裡的盞盞燭光。

中國的科研事業中,沒有巨人,隻有昂首挺胸的普通人,這段曆史,應該被尊重,而不是成為可以随意拿來張冠李戴的“佐證”。

參考資料:

1. 梁思禮:以身作則 帶頭回國 石磊 68<期刊>·《太空探索》,2019年.05期

2. 源自“二戰”的航天先驅——V-2火箭 杜駿豪 27_29<期刊>·《百科探秘(航空航天)》,2022年.05期

3. V2之父——馮·布勞恩 吳羽 62_65<期刊>·《航空世界》,2004年.02期

4. 與諾獎擦肩的盧鶴绂 貝松 36_39<期刊>·《科學家》,2014年.08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