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商,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在鸣条之战打败夏朝后建立。
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一、商汤建国:公元前1600年
汤,子姓,名履,今称商汤,原商族部落首领。
汤与有莘氏通婚后,伊尹和仲虺[huī]为左右相,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打破君王永定的说法,中国历代王朝开始了更迭,史称“汤武革命”。
1.1、仲虺[huī]:公元前1600年
仲虺,奚仲之后,商汤的左相,伊尹为右相。
《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即仲虺为奚仲之后,商汤的左相,居于薛。薛,在今山东省滕县南四十里。
1.2、《汤刑》:约公元前1600年
汤刑是商朝法律总称,以开国君主汤为名。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即国内有乱政,为镇压奴隶或平民反抗出此规定。
《竹书纪年》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汤刑并未公布,当时的贵族认为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1.3、伊尹:约公元前1649年-1549年
伊尹,名挚,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尹,乃右相之意。
伊尹还是是中华厨祖,他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陪嫁到商汤后,作为商汤厨师。商汤很欣赏伊尹才华,便取消了他的奴隶身份,提拔他为宰相。
伊尹放太甲:太甲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软硬皆施,把太甲流放到桐地(今河北临漳),建宫居住,达三年之久。直到太甲后悔了,才迎回太甲,复辟执政,使太甲变成了一位圣君。
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病逝,终年100岁。
后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
1.4、鸣条之战:约公元前1600年
鸣条之战,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发生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失败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完成了夏商周的第一次王朝更迭。
1.5、景亳之命: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从旧都商丘北迁至景亳,告命天下,征伐四方,与各方诸侯参共同召开了“景亳之命”大会,得到了三千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二、九世之乱:公元前1391-前1315年
九世之乱,商朝从仲丁开始,一度中衰,发生在王室内部的斗争。商朝前期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兄终弟及,但是当继位之弟死时,弟之子却不肯把王位交还给兄之子,因此造成了王位纷争的混乱局面,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阳甲在位时期,共经历五代、九王,即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史称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三、盘庚迁殷:约公元前1300年
商朝最初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
在后来的三百年中,共迁都五次。第五次,盘庚从奄(今山东省曲阜市)迁都到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历史上称为“盘庚迁殷”,后世又称商为“殷商”。
四、武丁中兴:公元前1250-前1192年
武丁中兴是指在商朝国王武丁统治年间,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得到甘盘、傅说、禽匕、女儿小臣妥、王后妇好等众多男女贤臣的帮助,吞并了土方、西羌、工方、鬼方、虎方等81个敌国,分封了许多新的诸侯国,把殷商文化传播到了长江流域,加强了与西北各族的融合。甲骨文和金文被大量使用,玉器铭文开始出现,版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被发明,大片荒地被开垦。妇好墓中甚至发现了和田玉,可见当时殷人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西域地区,这成为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
武丁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疆土扩增等贡献巨大,超越了先秦时期的任何一位君主。
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中兴”。
4.1、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司母戊鼎),商代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鼎腹内壁著有铭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母戊”是武丁妻妾妇妌(jǐng)的庙号,该鼎可能为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
4.2、妇好:约公元前1200年
妇好,庙号母辛,商王武丁的六十余位妻子之一,名好,妇是一种对亲属的称谓,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