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智库:“海归”进入“环流时代”要让留学生“回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1872年,容闳带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由此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留学潮。到2022年,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出洋已有整整150周年。百余年来,从留学潮到“海归”潮,中国国际人才的流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出国留学日益平民化与低龄化,“海归”成为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日前,全球化智库(CCG)发布《海归中国》一书,旨在通过描述海归群体的历史、动向与发展,描绘海归群体发展的全景图,以推动“海归”在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海归中国》出版发布 “百年海归潮”研讨会上,来自教育界、学术界、工商界等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等,围绕留学发展新趋势及“海归”在全球化新时代的新角色展开研讨。

“海归”回国发展将呈现十大趋势

在《海归中国》中,作者对中国百年留学史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并从留学与“海归”两个视角阐述了21世纪以来中国留学潮与“海归”潮的新变化与新动向。同时,作者也对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十大趋势做出了新的判断,包括:“海归”回流将呈平稳增长态势;创业仍是未来重点;“海归”就业进入“青铜时代”、; 本土企业、二线城市将吸引更多“海归”;“海归”进入“环流时代”;推动民主建设的步伐;带领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国内学术研究水平,探索教育机制创新;成为民间外交生力军,推动中国与世界接轨。

智库:“海归”进入“环流时代”要让留学生“回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海归中国》封面。全球化智库供图

“这些年(留学)变化非常大。(我)刚出国时,中国和国外差距很大。美国高速公路那么多,中国连一条都没有。今天,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最多的国家,高铁就更不用提了。”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看来,今天比过去更需要“走出去”,也更需要“请进来”,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共同发展”。要让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归来”,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强大是重要前提。

“我在海外留学时,国内大学都想从海外引进高水平人才。”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孙玉涛指出,如今留学已从“精英时代”步入“大众时代”,形成了“‘海归’循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留学生在国外高校当了教授,然后回国,回国后再出国,“不停地出去又回来,当中国越来越强大时,‘海归’循环也将成为常态。”孙玉涛认为,要引进“海归”,除了国家大环境的改变之外,小环境的改变也很重要。“引得进”之后要“用得好”,还要“留得住”,才能建立良性的“海归”人才体系。

从就业角度出发,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鼓励留学生们以更全球化的视野选择职业道路,并建议积极关注全球并购市场。她引用一组数据举例说:2021年,美国并购市场达到2.593万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102%;英国同年并购交易额也达到3220亿美元,是前一年的2倍。“全球并购市场的迅速扩张,为‘海归’们创造了大量机会。一是可以输出中国品牌,扩大原有市场份额;二是可以选择并购市场的热门赛道,如消费、能源、金融、服务、医疗、工业制造、数字新媒体等。”何梅说道。

与世界交流,从“单向”变为“双向”

近年来,由于中美关系出现波折,海归的流动也遭遇种种障碍。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登高说:“过去,在美华人和留学生与中国大陆交流畅通无阻。但在中美对抗时代,一些高端人才对于回国发展有顾虑,特别是高科技人才。”

龙登高指出,与前些年相比,中外学术交流的氛围近来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过去清华学子在博士阶段都积极争取赴欧美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求着我推介”,而现在“是我求着他们出国,推都推不动”。在龙登高看来,如今的信息技术诚然有了极大进步,在国内‘留学’也越来越方便,“但不管怎么样,出国留学和线上交流当然不同,现场氛围也不一样。”

据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中国区总裁王梦妍观察,当前出国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签证发放问题。2022年上半年,中国赴美留学签证数量下降了50%左右。她认为,尽管签证数量下降的背后有很多因素,但它造成了“长尾效应”,未来还会继续影响更多中国学生的留学决定。

如何化解低迷的中外学术交流氛围,打破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摩擦双重压力下留学行业渐厚的寒冰?在专家看来,“双向交流”是重要关键词。

“我们希望(中外)能从宏观环境层面加强沟通,从而进行更多的多元交流和双向交流。”王梦妍指出,很多中外合作开办的学校对于海外高中生有强烈的招生需求。她建议提前布局对低龄海外学生的培养,让他们更早地进入中国、了解中国。“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华人家庭和有影响力的海外学校与中国合作,更多地支持中国的国际化教育。”

作为回国发展已有15年的“海归”,中子星创科创始人兼CEO、联海资产董事长张鹏也认为“海归”能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双向交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企业需要引入大量“海归”,助力中国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海归”能帮助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中国家电在欧洲和俄罗斯已经有了品牌溢价,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份额也越来越大。”张鹏说,在这个过程中,“海归”利用自身对产业链的了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代“海归”应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当代“海归”的使命也悄然改变。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海归”总结为五代人:一是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如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邓小平等;二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奠定基础的元勋,如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三是改革开放后将国外发展经验和学科知识引入中国的学者,如王波明、高西庆、张维迎、林毅夫等;四是在信息时代涌现出的高科技创业者,如李彦宏、张朝阳等;五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强盛而回国效力的高级知识分子,如史维、宋永华、逯高清等。

“每一代‘海归’有每一代‘海归’的历史使命。今后,我们的任务是在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刘科说,当“80后”、“90后”接受到海外教育后,就能成为世界与中国交流的桥梁。他鼓励当代“海归”用西方能听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华侨大学副校长林宏宇认为,“海归中国”这个书名可谓一语双关:从表面上看可以理解为留学归国人才与中国的发展,但从更深层次的含义来看,“海”可以指海外、海洋文明和西方文明,涉及更广阔的中西文明交互与文化交流。在林宏宇看来,“海归”能成为一群中国故事的优秀讲解者和传播者、一支独特的民间外交生力军,能发挥政府官方渠道无法发挥的作用。

林宏宇表示,在当今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面临诸多障碍,但越是如此,越需要精英人才发挥作用。150年来,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不断积累,迄今已逾千万。这样规模的人才流动,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独特的现象,是持续千年不断的中华文明与外部世界交流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对中西方的和谐共生、命运与共有着积极意义,将有助于构建开放、包容、多元、大同的世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