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剑华
图 • 网络
文献记载中的古蜀历史非常邈远,常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譬如扬雄《蜀王本纪》就说“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如果说三万四千岁是一种传说,那么四万八千岁更是一种文学的夸张了。《蜀王本纪》又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仍然充满浓郁的神话传说色彩,古蜀早期历史也因此而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宋末元初 赵孟頫 《蜀道难》(局部)
常璩《华阳国志》中对古蜀早期历史的记述也比较简略,但常璩毕竟是一位博学多才而又治学严谨的史学家,所以对史料的选用大都剔除了传说中过分的夸张与荒诞,而更侧重于客观的叙述以及将巴蜀地方史同中原历史的衔接。例如《华阳国志·蜀志》中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这同《史记·五帝本纪》《尚书·牧誓》等记载都是一致的。《华阳国志·蜀志》又说“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这里说的蚕丛、柏灌、鱼凫三代,都极其简略,可见史料确实太少了,常璩了解也很有限,所以只能概述。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人面具
值得注意的是,常璩正是由于过分严谨,不相信古蜀历史有那么遥远,而将蚕丛、柏灌、鱼凫三代下拉至东周春秋时期,有学者认为恐亦不符合于历史。还是《蜀王本纪》与后来的《路史》卷四记载古代蜀人传说“蚕丛、柏濩、鱼凫各数百岁”,可能比较接近于实际。而且用历史研究的眼光来看,蚕丛、柏灌、鱼凫应是三个部族的名字,他们代表的应是古蜀三个时代,继蜀山氏之后,大致应在中原夏、商、周时期。后来轰动世界的三星堆考古发现,对此便作了很好的印证,商周时期古蜀青铜文明已经达到了极其灿烂辉煌的程度,可见古蜀传说并非子虚乌有。
但是,蚕丛、柏灌、鱼凫三代究竟如何同考古发现相对应,仍是一个很大的谜。《华阳国志·蜀志》说“蚕丛其目纵”,三星堆就出土有青铜纵目人面具,由此推测纵目可能是一种崇尚的象征。所说石棺石椁,在西南地区很多地方都有发现,是时间跨度很久的一种独特葬俗。关于柏灌(濩),史料记载最少,有学者认为可能随大禹治水迁往了中原。还有鱼凫,是否为一个以鱼鸟作族徽的部族?三星堆出土金杖与金沙遗址出土金冠带上有鱼鸟图案,就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相信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湮没已久的古蜀历史将会有更多的印证和揭示。
金沙遗址出土的刻有鱼鸟图案的金冠带
文章来源:黄剑华著《华阳国志故事新解》
☞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号:cdfz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