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掌故丨蠶叢、柏灌、魚凫之謎

掌故丨蠶叢、柏灌、魚凫之謎
掌故丨蠶叢、柏灌、魚凫之謎

文 • 黃劍華

圖 • 網絡

文獻記載中的古蜀曆史非常邈遠,常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譬如揚雄《蜀王本紀》就說“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柏濩、魚凫、(蒲澤)、開明。是時人萌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已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說“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如果說三萬四千歲是一種傳說,那麼四萬八千歲更是一種文學的誇張了。《蜀王本紀》又說“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魚凫,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随王去”。仍然充滿濃郁的神話傳說色彩,古蜀早期曆史也是以而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掌故丨蠶叢、柏灌、魚凫之謎

宋末元初 趙孟頫 《蜀道難》(局部)

常璩《華陽國志》中對古蜀早期曆史的記述也比較簡略,但常璩畢竟是一位博學多才而又治學嚴謹的史學家,是以對史料的選用大都剔除了傳說中過分的誇張與荒誕,而更側重于客觀的叙述以及将巴蜀地方史同中原曆史的銜接。例如《華陽國志·蜀志》中說“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喾(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與焉”。這同《史記·五帝本紀》《尚書·牧誓》等記載都是一緻的。《華陽國志·蜀志》又說“有周之世,限以秦、巴,雖奉王職,不得與春秋盟會,君長莫同書軌。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椁,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椁為縱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凫”。這裡說的蠶叢、柏灌、魚凫三代,都極其簡略,可見史料确實太少了,常璩了解也很有限,是以隻能概述。

掌故丨蠶叢、柏灌、魚凫之謎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縱目人面具

值得注意的是,常璩正是由于過分嚴謹,不相信古蜀曆史有那麼遙遠,而将蠶叢、柏灌、魚凫三代下拉至東周春秋時期,有學者認為恐亦不符合于曆史。還是《蜀王本紀》與後來的《路史》卷四記載古代蜀人傳說“蠶叢、柏濩、魚凫各數百歲”,可能比較接近于實際。而且用曆史研究的眼光來看,蠶叢、柏灌、魚凫應是三個部族的名字,他們代表的應是古蜀三個時代,繼蜀山氏之後,大緻應在中原夏、商、周時期。後來轟動世界的三星堆考古發現,對此便作了很好的印證,商周時期古蜀青銅文明已經達到了極其燦爛輝煌的程度,可見古蜀傳說并非子虛烏有。

但是,蠶叢、柏灌、魚凫三代究竟如何同考古發現相對應,仍是一個很大的謎。《華陽國志·蜀志》說“蠶叢其目縱”,三星堆就出土有青銅縱目人面具,由此推測縱目可能是一種崇尚的象征。所說石棺石椁,在西南地區很多地方都有發現,是時間跨度很久的一種獨特葬俗。關于柏灌(濩),史料記載最少,有學者認為可能随大禹治水遷往了中原。還有魚凫,是否為一個以魚鳥作族徽的部族?三星堆出土金杖與金沙遺址出土金冠帶上有魚鳥圖案,就透露了這方面的資訊。相信随着考古發現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我們對湮沒已久的古蜀曆史将會有更多的印證和揭示。

掌故丨蠶叢、柏灌、魚凫之謎

金沙遺址出土的刻有魚鳥圖案的金冠帶

文章來源:黃劍華著《華陽國志故事新解》

☞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微信号:cdfz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