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位真实人物采访
执笔人:N
叙述人:栗子
“社恐”是当代年轻人的一大标签,一直以来我都想去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度,打开自我的同时接触世间的新事物,所以我选择去了马来西亚。
我从小就是一个比较内向又神经大条的人,不太喜欢社交,选择来马来西亚留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里亚洲面孔比较多,相处起来我会更自在。
⊙受访者供图
马来西亚是个多种族国家,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在此长期生活,我自认为马来人的性格和我有些类似,大多比较温和保守,属于不会主动社交的类型。
但我是抱着改变自己的目标来的,我想借助留学生活开辟自己的社交技能,我开始尝试主动和身边的马来同学交流打趣。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我来说,开启话题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受访者供图
一次聚餐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回学校,当时有中国人,也有马来人。我们平时都是用英语交流的,只是大家一路上都不咋说话,害得我尴尬症犯了。我鼓起勇气开启话题,让大家说说会做哪些自己国家的菜,一开始都很正常,场面一下热起来了,轮到我时画风开始突变。
⊙受访者供图
我当时脑子一热,脱口而出“辣椒炒肉”,说完我就后悔了。我的马来同学是一位非常传统的穆斯林,我完全忘记了他的宗教忌讳,在他眼中这一切可能都是我故意为之。
现场氛围之尴尬,我真的招架不住,道歉也忘记说了,自己给自己闭麦了一路。事后我诚挚向他道歉,他接受了我的道歉,但还是在社交软件上把我拉黑了。
⊙受访者供图
虽然马来西亚的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但其实它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有宗教信仰的人和无宗教信仰的人基本上都能和谐相处,只怪我说话太不过脑子了。
经历了“辣椒炒肉”事件之后,我深刻认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这种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和错误,我不想再有第二次。
但是想什么来什么,“文化差异”事件再次发生,不过这次轮到马来西亚同学对我们中国人产生误解了。
⊙受访者供图
马来西亚人除了马来语,还会说中文和英语,有的还会印地语,所以他们其实是有中文名字的。我在学校的一门课上,和一位马来西亚的同学一个小组做作业,突然有一天他问我:“中国人的名字都是两个字吗?”
我十分不解,反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惑,他一脸自信地告诉我,因为马来西亚人的中文名一般都是三个字,但我和另一位中国同学的名字都是两个字,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得出了“中国人的名字都是两个字”的结论。
⊙受访者供图
我和中国同学哈哈大笑,告诉他只是碰巧我们都是两个字。从此我也知道了,文化差异不可怕,可怕的是我这不太灵光的脑子。
在马来西亚的留学生活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顺利,但也收获了不少意外的惊喜和温暖。我逐渐变得开朗健谈,做事更加得体有分寸,朝着心中理想的自己一步步靠近。
⊙受访者供图
我在学校接了一个访谈的任务,需要找一位读硕士的同学采访,我当时是在马来西亚读本科,并不认识读硕士的学长学姐,最后在马来同学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一位合适的学姐。
学姐人特别好,本来采访这个事是我在麻烦她,但是她非常热情,还给我预订了一个讨论室,我去找她的时候还给我带了小零食。她说有很多中国人在马来西亚学习生活,很多学校也非常欢迎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评价都比较高,所以她非常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受访者供图
这给了我莫大的动力,也让我想起了来马来西亚之前周围朋友对我的“非议”。在许多国内朋友眼中,“去马来西亚没有去欧美国家有面子”、“马来西亚都是野鸡大学”、“成绩不好的才去马来西亚”……
但其实,马来西亚并不像谣传的那样不堪,它有好几所排名靠前的名校。在这里生活也很好,马来人的友善让人感到温暖,熟悉的中国面孔让人倍感亲切,生活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受访者供图
有句话叫“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相信我的选择没有错,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海外求学##留学故事##马来西亚#
湖南人在海外,真实故事,喜欢请点关注
欢迎私信投稿你的海外生活故事
记得点赞、转发和评论喔
/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对访谈内容进行组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