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寅:飒到连撒贝宁都不自信的女人

作者:知了人物纪
宋寅:飒到连撒贝宁都不自信的女人

在飞行训练模拟舱内,一名年轻的女飞行员被锁在笼子里,直接被扔进水中,几秒之内,在经历水浪淹没的同时,还要保持冷静。

任谁也没想到,如此魔鬼训练下,就是为了成就国内第一代女搜救机长。

2020年年末,一部讲述执行惊险海上救援任务的电影《紧急救援》,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该片讲述了中国救捞人员直面天灾人祸,一次次完成海上艰难救援的故事。

场面险象环生,看得很多观众都把心提到嗓子眼,内心默默祈求机组人员和遇险人员的安全,暗暗敬佩救援人员的无畏和勇敢。

然而,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部影片取材自真实救援事件,而片中女主角的原型,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宋寅。

01

1986年,宋寅出生于上海,小时候,父母工作忙,陪伴小宋寅的,是她最喜欢的动画片《舒克和贝塔》,也就是那个时候,飞上蓝天,迈开大海,变成了小姑娘心中萌芽的梦想。

宋寅:飒到连撒贝宁都不自信的女人

2007年,宋寅从上海海事大学大学毕业,刚好飞行队去学校选拔飞行员,没想到,原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却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交通部救助飞行队首批女飞行员。

早在2001年,在上海的浦东,交通运输部成立了大陆第一支,从事海上搜救空中救援的东海第一飞行队,简称“东一飞”。

很多人不知道这种队伍的设立是干什么的。简单来说,大陆东部海区约7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都归东一飞负责。

遇难或遇险的船舶、固定设施的人员搜寻救助,还有大陆航天发射海事巡航执法、海上应急保障都由东一飞救助或执行,如果遇上其他国家重大的活动,东一飞还要负责本国的安全保障任务。

然而,女飞行员的光环还没捂热,等待宋寅的,是她从没想到的严酷筛选。

按照要求,宋寅和2位女队友,6位男队友,一起奔赴以严苛著名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飞行学院,学习飞行技术。

很多年后,宋寅回忆在澳大利亚学习的那段经历,还心有余悸,在那15个月里,与其说是飞行学习,不如说是魔鬼训练。

在魔鬼营,宋寅和队友们遇到的第一个关卡,就是语言关。

因为是全英文教学,为了尽快适应节奏,宋寅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表,每天早上8点开始学习,一直到凌晨3点,15个月下来,看过的书摞起来,比自己身高还要高。 如果说,学习语言的难度很大,那么,后面的实操练习,才是真正的反人性。 飞行训练时,宋寅和队友们遇到的第二个关卡是:脑子和手永远合不上节拍。

宋寅:飒到连撒贝宁都不自信的女人

为了锻炼好协调性,不上课的时候,宋寅都会在模拟室内,拼命地练习操作,一遍、二遍…数不清练习了多少遍,直到操作变成肌肉记忆。

基本操作过关后,最“变态”的训练是在模拟练习舱内,进行的体能训练。

练习舱里灌满水,而宋寅和队友们则会被装进铁笼子,然后再投进水里,当水浪淹没身体的那一刻,巨大的水压压迫大脑,宋寅觉得自己与死神居然可以这么近,而训练要求是:即使濒临死亡,必须要保持镇静。 除此之外,训练的科目还有很多种,想成为救护飞行员,必须通过14项严格的考试。

这里面的每一件事都需要绝对的毅力,如果挺不过去,就只能离开,其中一位女队友就没能幸免。

终于,宋寅不负众望,通过了终极考试,成为了中国第一代女救助直升机飞行员。

02

骄傲的同时,宋寅必须面对的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搜救飞行员,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2010年11月,宋寅迎来了第一次救援任务。

一名渔民在海上作业时,不小心导致小腿骨折,无法让渔船和同伴返航。

此时,担任值班副驾的宋寅接到任务后,立马和小组人员赶往现场。

刚到现场,宋寅发现,很多状况和平时训练的不一样,平时训练时,甲板比较稳定,而且没什么障碍物。

宋寅:飒到连撒贝宁都不自信的女人

而救援现场则截然相反,不仅海上气候多变,而且渔船也在风浪中摇摆不定,随时都有被掀翻的可能性。

直升机要在空中停留得非常平稳,哪怕一点点的移动,就有可能让下方的救生员撞到障碍物,造成生命危险。

然而,在机舱内的宋寅,是看不到外面窗子的具体情况如何,完全只能靠绞车手的口令,还有自己的经验,来保持直升机的稳定和平衡。

在多数人眼中,穿着一身帅气制服,开着直升机负责海上救援的宋寅,简直酷极了。

可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辛苦和使命。

365天全年执勤,24小时随时待命,这就是宋寅的工作状态。

救援直升机里没有空调,冬冷夏热,尤其是夏天,机舱里经常达到40度的高温,出去救援一趟,衣服可以拎出水来。

宋寅:飒到连撒贝宁都不自信的女人

这些身体的煎熬都不算什么,最危险的还是救援现场,救援时,直升机悬停在船只上方,一停就是半个小时以上。

但因为无法看到危险船只的情况,飞行员只能看经验和绞车手(负责直升机吊远)的指令来进行操作,这对飞行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如果操作不当,飞机随时都有被拽入大海的可能。

数据调查显示,在非航空载舰上使用直升机起降的飞行员,生命危险概率约为宇航员的5倍、喷气式飞行轰炸机的10倍、民航飞行员的54倍。

一开始,宋寅的父母极度不同意女儿的选择,但宋寅却劝慰父母“我愿意从事这份工作,这不仅仅是飞行,而是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2014年底,宋寅正式成为了一名海上搜救机长,也是国内第一代女搜救机长。

03

在抢险和搜救的现场,救助队员的身影是海上遇险者的一线生机,可遇难者的每一线生机,对宋寅而言,其实也是一次生死考验。

2016年12月,接到救援电话,有一艘渔船船舱起火,由于当天风高浪急,其它船只根本无法接近救援。

作为当天值班的机长,宋寅立即投入到救援任务中。

可是,在宋寅起飞没多久,就接到了值班室传来的消息,遇险者的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而直升机所携带的油量有限,这就意味着,现场作业的时间将大大缩短15分钟。

宋寅:飒到连撒贝宁都不自信的女人

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搜救现场还有更糟糕的情况等着他们。

当第一架次飞机到达现场时,海上现象变得更加恶劣,因为失火,失去动力的遇险船舶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在黑沉沉的大海里随风流动。

不仅如此,着火船只的烟雾对飞机的发动机有影响,宋寅不得不选择一个比以往更高的高度悬停。

强风使得调运中的救生员像秋千一般,越荡越高,此时,救援队所有队员,眼睛都不敢眨,死死地盯着救生员,生怕他会撞上失火船只上的障碍物。

随着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宋寅明白,所有人的生命,都掌握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判断不精准,极有可能机毁人亡。

顶住压力,宋寅竭力控制飞机,在飞机跟船舶相对稳定的一瞬间,将救生员平安放到了甲板上,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接力,将10名船员全部救起。

在这次救援中,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个离开失火船只的,是宋寅队伍中的救生员。

在备战训练时,宋寅曾经被问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飞机已经到达最低的返航油量,剩下的最后一名遇险人员到底该不该救?

当时在课堂上,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作为机长,理应保持理性,为所有人员的有效救援作出返航决定。

宋寅:飒到连撒贝宁都不自信的女人

然而,真正到了实际救援工作中,看着随时被吞食的鲜活生命,宋寅才发现,自己还是忍不住要去寻求其他办法,把人全部救上来,是她给自己下的死命令。

作为大陆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长期扎根在一线,坚守东海海疆。从业14年来,她穿梭于云海、救人于危难,累计飞行3276小时,和机组共执行救助任务298起,参与救援飞行1054小时,在惊涛骇浪中成功救助222名遇险人员。

每一次都是在生死线上徘徊。然而,不管有多危险,宋寅总是秉承着,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助精神。

作为一名搜救机长,除了救人,宋寅还要将飞机和机组成员安全地带回机场,整个过程,除了要具备随时预判危险的冷静头脑,还要有顶住压力的强大内心。

可即便如此,宋寅也从未后悔自己对职业的选择,正如她自己所说:“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04

能一直对一件事保持热情很难,她却能做到十年如一的守卫东海

职业的特殊性,加上颜值颇高,宋寅多次受到节目组的邀请。

2011年,宋寅参与央视五一特别节目录制,掀开头盔的的那一刹惊艳全场,连主持人小撒都不自信了。

她也因此走红,获封“史上最帅女飞行员”。

然而,作为搜救飞行员,她的薪水却没有民航飞行员那么高,只是普通公务员的薪资水平。

时常有人会疑惑,颜值和智慧爆表的宋寅,为什么愿意从事这么危险且辛苦的职业?

宋寅总是坚定地回答:“对我来说,救助飞行没有男女差别,只有行与不行。作为女性,我也想有自己的血性。每一次危险发生时,我们能够及时地出现,斗狂风、战巨浪,不辱使命,为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我为能从事这份工作而自豪。”

我想起此前有人问过:

为什么中国会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或许问题的答案是,因为“永远会有人在路上,作出无声的妥协、牺牲、辛劳、隐忍”。

他们笨拙地、执着地坚守在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用血肉之躯托起一代人的命运。

他们是大千世界里的一粒烟火,却点缀了这个世界的色彩。

他们曾经走在黑暗中,但走着走着就成了别人的光。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美好的背后,都是因为有像宋寅一样的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感谢宋寅,也感谢每一个像她一样的平民英雄。

点个「转发」,为这些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