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管男孩还是女孩,2岁前其心理性别都是女性。真的吗?

作者:现代家长微平台

第一次认同:

孩子出生后,生理性别一目了然,可心理性别还需要一个复杂的认同过程。2岁~6岁,孩子会通过对爸爸、妈妈的三次认同,逐步完成心理性别的定位。

有理论说,孩子在2岁前心理上是不分性别的。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通常情况下,孩子出生后几乎天天都和妈妈待在一起,闻着妈妈的味道、摸着妈妈的皮肤、听着妈妈的声音,内心会非常认同妈妈。所以,不管男孩还是女孩,2岁前其心理性别都是女性。就是说,孩子的第一次心理性别认同,对象是妈妈。

想让孩子顺利完成对妈妈的第一次认同,妈妈需要具备一定特质。对此时的孩子来说,妈妈的智商、颜值没有任何意义,她只是需要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肉软、味香、声柔就够了。

不管男孩还是女孩,2岁前其心理性别都是女性。真的吗?

长到2岁左右,孩子对妈妈已经很熟悉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开始对家里的另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个人的声音比妈妈粗,肉比妈妈硬,脚比妈妈臭,胡子挺扎人。和他玩游戏,吓人又刺激,而且他说话很特别,不像妈妈那么温柔,妈妈总说“吃饭饭、睡觉觉”,他则说“瞧这德行”“小样儿”等。

这个人叫“爸爸”。

小男孩在生理作用下,跟着爸爸爬高上梯、逗鸟吓狗,真有意思!小女孩虽没小男孩那么调皮,但也不甘示弱。有个小女孩每晚逼爸爸和她换鞋穿,爸爸的脚太大,只能把大脚趾塞进女儿的鞋里拖着走。还有个小女孩非要和爸爸拥有“同款”腿毛,搞得爸爸哭笑不得。

这是孩子的第二次心理性别认同,对象是爸爸。

在第二次认同中,爸爸的形象其实是孩子加工过的,并不真实。有个小朋友在幼儿园郑重其事地对老师说:“我爸爸超级完美,唯一的缺点就是长得太高了!”这是一个孩子对爸爸最大的认同。至于他爸爸的个子到底有多高,老师见后只能表示“呵呵”。

第二次认同:

孩子的第二次心理性别认同,通常伴随着与妈妈的分离。

这时,妈妈会不爽:“我花几年带出来的儿子,被他爸爸一下子就拐跑了。现在,爷儿俩出去都不想带我。有次,我试探地说:‘那我不去了。’没想到,儿子马上说:‘好啊!’顿时,一种复杂情绪油然而生,失落里夹杂着嫉妒……”

其实,妈妈不必吃醋,孩子和爸爸关系好,说明妈妈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第一阶段的任务。孩子和妈妈分离时,会感到歉疚和不安:妈妈照顾我两年多,我却掉头和爸爸玩去了,似乎有点不够意思。但是爸爸能像妈妈一样照顾好我吗?

虽然心里不托底,但孩子还是抵不过爸爸的吸引力。他与爸爸越走越近,蓦然回首,首次发现了爸爸与妈妈的不同。

比如,他摔倒了,妈妈看见后赶紧跑来:“宝贝疼不疼?妈妈抱抱、揉揉。下次慢点跑!”

而爸爸看见后坐在饭桌前懒得起身:“起来起来,屁大点儿事还哭了!你自己不小心怪谁啊?”

两相对比,孩子在心理上逐渐认清了什么是男性特质、什么是女性特质。这时,他想起以前和妈妈在一起时妈妈的温柔,原来因为她是女的!而爸爸大大咧咧,原来因为他是男的!

孩子恍然大悟。

如果第二次心理性别认同出了差错,那小男孩会吃大亏。可如今这成了普遍现象:小男孩从小在妈妈、奶奶、姥姥、女保姆、女老师的包围中长大,结果性格比较“娘”。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错,是爸爸角色的缺位造成的。

所以,爸爸越早参与孩子的养育过程越好,最晚不要晚于孩子2岁。如果家有男宝,爸爸的角色就更重要了。否则,等爸爸把钱挣够、把官当大,才想起要陪伴孩子,孩子早就错过心理性别认同的最佳时机了。

不管男孩还是女孩,2岁前其心理性别都是女性。真的吗?

第三次认同:

对男女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后,孩子在心理性别上有了第三次认同。

男孩明白自己和爸爸是一伙儿的,于是心理和生理开始和谐统一,从此跟着爸爸,朝着男性方向狂奔。

女孩与爸爸的关系超好,本来也准备跟着爸爸跑的,可跑着跑着发现不对劲,我是女的,爸爸是男的,我不想玩打仗游戏,弄得一身土一身汗,臭烘烘的。我想和妈妈一样,我想抱着洋娃娃过家家,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

于是,女孩和爸爸分道扬镳,再度与妈妈关系紧密起来。

虽然跟着爸爸瞎跑了一阵子,但女孩也很有收获,她知道了男人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为自己将来选择恋人打下了基础。

重新回到妈妈身边,女孩发现:哇,妈妈有好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她有很多瓶瓶罐罐散发着香气,这些东西能让嘴唇变红,能让脸色变白。她还有很多漂亮的衣服、鞋子和首饰……妈妈的言谈举止也让女孩觉得合拍:总是多愁善感的,看韩剧要用纸巾;喜欢煲电话粥……

女孩的第三次心理性别认同,虽和第一次一样,都是向妈妈认同,可重点不一样。第一次是认同妈妈是个温柔的好人,第三次是认同妈妈是个有魅力的女人。

通过三次认同,男孩发育成内外一致的男性,女孩发育成表里如一的女性,长大后他们按照自然规律相互吸引。

虽然理论上如此,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地完成第三次认同。因为女孩的第三次认同主要是认同妈妈身上的女性特质,妈妈身上必须有鲜明的女性特质,女孩才有认同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模糊,女性和男性在能力、收入上并无大的差别。职场上男女都一样,但是回到家,妈妈怎样凸显自己的女性气质呢?

绘本《我妈妈》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孩子眼中,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气质。

书中的妈妈爱做饭、爱化妆、爱购物、爱唱歌、爱跳舞、爱种花、爱逗孩子开心,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她像蝴蝶一样美丽,像沙发一样柔软,像小猫一样温柔,让孩子感到温暖舒适。即使有时表现出犀牛般的强悍,可尖尖的犀角上也扎着蝴蝶结;即使她是航天员,依然穿着碎花宇航服;即使她是大老板,依然打着碎花领带;即使她是超人,依然披着碎花斗篷。

这就是有女人味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在家,家的色彩是亮的,味道是香的。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女孩,会为自己是女性而骄傲,长大后也一定会成为好妈妈。

不管男孩还是女孩,2岁前其心理性别都是女性。真的吗?

如果妈妈在职场纵横捭阖永争第一,回家后一言九鼎毋庸置疑,不碰锅碗瓢勺,远离柴米油盐,不懂花花草草,厌恶莺莺燕燕,她就失去了女性的味道。如果妈妈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兴趣班、补习班,只动理智,不动感情,就无法向孩子呈现自己的女性特质。

这样的妈妈养大的女儿,长大后可能智商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高,却对自己的女性特质难以接受,特别是当她必须要以女性身份面对生理周期、恋爱、结婚、生子时,生理和心理的不协调会产生巨大冲突,给她带来无尽烦恼,甚至付出惨痛代价。对此,妈妈们一定要有所警惕,防患于未然。

END

作者:西泠

编辑:杨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