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管男孩還是女孩,2歲前其心理性别都是女性。真的嗎?

作者:現代家長微平台

第一次認同:

孩子出生後,生理性别一目了然,可心理性别還需要一個複雜的認同過程。2歲~6歲,孩子會通過對爸爸、媽媽的三次認同,逐漸完成心理性别的定位。

有理論說,孩子在2歲前心理上是不分性别的。這個說法并不準确。通常情況下,孩子出生後幾乎天天都和媽媽待在一起,聞着媽媽的味道、摸着媽媽的皮膚、聽着媽媽的聲音,内心會非常認同媽媽。是以,不管男孩還是女孩,2歲前其心理性别都是女性。就是說,孩子的第一次心理性别認同,對象是媽媽。

想讓孩子順利完成對媽媽的第一次認同,媽媽需要具備一定特質。對此時的孩子來說,媽媽的智商、顔值沒有任何意義,她隻是需要一個真實而鮮活的人,肉軟、味香、聲柔就夠了。

不管男孩還是女孩,2歲前其心理性别都是女性。真的嗎?

長到2歲左右,孩子對媽媽已經很熟悉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開始對家裡的另一個人有了興趣:這個人的聲音比媽媽粗,肉比媽媽硬,腳比媽媽臭,胡子挺紮人。和他玩遊戲,吓人又刺激,而且他說話很特别,不像媽媽那麼溫柔,媽媽總說“吃飯飯、睡覺覺”,他則說“瞧這德行”“小樣兒”等。

這個人叫“爸爸”。

小男孩在生理作用下,跟着爸爸爬高上梯、逗鳥吓狗,真有意思!小女孩雖沒小男孩那麼調皮,但也不甘示弱。有個小女孩每晚逼爸爸和她換鞋穿,爸爸的腳太大,隻能把大腳趾塞進女兒的鞋裡拖着走。還有個小女孩非要和爸爸擁有“同款”腿毛,搞得爸爸哭笑不得。

這是孩子的第二次心理性别認同,對象是爸爸。

在第二次認同中,爸爸的形象其實是孩子加工過的,并不真實。有個小朋友在幼稚園鄭重其事地對老師說:“我爸爸超級完美,唯一的缺點就是長得太高了!”這是一個孩子對爸爸最大的認同。至于他爸爸的個子到底有多高,老師見後隻能表示“呵呵”。

第二次認同:

孩子的第二次心理性别認同,通常伴随着與媽媽的分離。

這時,媽媽會不爽:“我花幾年帶出來的兒子,被他爸爸一下子就拐跑了。現在,爺兒倆出去都不想帶我。有次,我試探地說:‘那我不去了。’沒想到,兒子馬上說:‘好啊!’頓時,一種複雜情緒油然而生,失落裡夾雜着嫉妒……”

其實,媽媽不必吃醋,孩子和爸爸關系好,說明媽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第一階段的任務。孩子和媽媽分離時,會感到歉疚和不安:媽媽照顧我兩年多,我卻掉頭和爸爸玩去了,似乎有點不夠意思。但是爸爸能像媽媽一樣照顧好我嗎?

雖然心裡不托底,但孩子還是抵不過爸爸的吸引力。他與爸爸越走越近,蓦然回首,首次發現了爸爸與媽媽的不同。

比如,他摔倒了,媽媽看見後趕緊跑來:“寶貝疼不疼?媽媽抱抱、揉揉。下次慢點跑!”

而爸爸看見後坐在飯桌前懶得起身:“起來起來,屁大點兒事還哭了!你自己不小心怪誰啊?”

兩相對比,孩子在心理上逐漸認清了什麼是男性特質、什麼是女性特質。這時,他想起以前和媽媽在一起時媽媽的溫柔,原來因為她是女的!而爸爸大大咧咧,原來因為他是男的!

孩子恍然大悟。

如果第二次心理性别認同出了差錯,那小男孩會吃大虧。可如今這成了普遍現象:小男孩從小在媽媽、奶奶、外婆、女保姆、女老師的包圍中長大,結果性格比較“娘”。其實,這不是孩子的錯,是爸爸角色的缺位造成的。

是以,爸爸越早參與孩子的養育過程越好,最晚不要晚于孩子2歲。如果家有男寶,爸爸的角色就更重要了。否則,等爸爸把錢掙夠、把官當大,才想起要陪伴孩子,孩子早就錯過心理性别認同的最佳時機了。

不管男孩還是女孩,2歲前其心理性别都是女性。真的嗎?

第三次認同:

對男女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後,孩子在心理性别上有了第三次認同。

男孩明白自己和爸爸是一夥兒的,于是心理和生理開始和諧統一,從此跟着爸爸,朝着男性方向狂奔。

女孩與爸爸的關系超好,本來也準備跟着爸爸跑的,可跑着跑着發現不對勁,我是女的,爸爸是男的,我不想玩打仗遊戲,弄得一身土一身汗,臭烘烘的。我想和媽媽一樣,我想抱着洋娃娃過家家,幹幹淨淨、漂漂亮亮的。

于是,女孩和爸爸分道揚镳,再度與媽媽關系緊密起來。

雖然跟着爸爸瞎跑了一陣子,但女孩也很有收獲,她知道了男人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為自己将來選擇戀人打下了基礎。

重新回到媽媽身邊,女孩發現:哇,媽媽有好多自己喜歡的東西!她有很多瓶瓶罐罐散發着香氣,這些東西能讓嘴唇變紅,能讓臉色變白。她還有很多漂亮的衣服、鞋子和首飾……媽媽的言談舉止也讓女孩覺得合拍:總是多愁善感的,看韓劇要用紙巾;喜歡煲電話粥……

女孩的第三次心理性别認同,雖和第一次一樣,都是向媽媽認同,可重點不一樣。第一次是認同媽媽是個溫柔的好人,第三次是認同媽媽是個有魅力的女人。

通過三次認同,男孩發育成内外一緻的男性,女孩發育成表裡如一的女性,長大後他們按照自然規律互相吸引。

雖然理論上如此,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地完成第三次認同。因為女孩的第三次認同主要是認同媽媽身上的女性特質,媽媽身上必須有鮮明的女性特質,女孩才有認同的目标。

随着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模糊,女性和男性在能力、收入上并無大的差别。職場上男女都一樣,但是回到家,媽媽怎樣凸顯自己的女性氣質呢?

繪本《我媽媽》清楚地告訴我們,在孩子眼中,什麼才是真正的女性氣質。

書中的媽媽愛做飯、愛化妝、愛購物、愛唱歌、愛跳舞、愛種花、愛逗孩子開心,她的生活豐富多彩。她像蝴蝶一樣美麗,像沙發一樣柔軟,像小貓一樣溫柔,讓孩子感到溫暖舒适。即使有時表現出犀牛般的強悍,可尖尖的犀角上也紮着蝴蝶結;即使她是航天員,依然穿着碎花宇航服;即使她是大老闆,依然打着碎花領帶;即使她是超人,依然披着碎花鬥篷。

這就是有女人味的媽媽。這樣的媽媽在家,家的色彩是亮的,味道是香的。在這種家庭裡長大的女孩,會為自己是女性而驕傲,長大後也一定會成為好媽媽。

不管男孩還是女孩,2歲前其心理性别都是女性。真的嗎?

如果媽媽在職場縱橫捭阖永争第一,回家後一言九鼎毋庸置疑,不碰鍋碗瓢勺,遠離柴米油鹽,不懂花花草草,厭惡莺莺燕燕,她就失去了女性的味道。如果媽媽隻關心孩子的成績、作業、興趣班、補習班,隻動理智,不動感情,就無法向孩子呈現自己的女性特質。

這樣的媽媽養大的女兒,長大後可能智商高、學曆高、收入高、職位高,卻對自己的女性特質難以接受,特别是當她必須要以女性身份面對生理周期、戀愛、結婚、生子時,生理和心理的不協調會産生巨大沖突,給她帶來無盡煩惱,甚至付出慘痛代價。對此,媽媽們一定要有所警惕,防患于未然。

END

作者:西泠

編輯:楊子

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

第一時間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