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资治通鉴:比谁清廉如比谁尿得远

作者:鉴史悟道

【材料】

《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

琰、玠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拔敦实,斥华伪,进冲逊,抑阿党。

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至乃长吏还者,垢面羸衣,独乘柴车,军吏入府,朝服徒行。

吏洁于上,俗移于下。操闻之,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

【译文】

崔琰与毛玠分别主持相府内外官员选拔,他们所选用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有些人虽名望高但是品行不佳,一律得不到任用。

二人着重选拔敦厚务实者,排斥只会空谈的浮华虚伪之辈;着重选用谦虚和睦的长者,压制结党营私的小人。

因此,天下士人无不以廉洁自励,虽是高官宠臣,车马衣服不敢逾制,以至于高官蓬头垢面衣服破烂的乘柴车回家;文武官员入府办公时,穿着朝服徒步从家中走到官署。

身居高位的官员都如此廉洁,民间风俗也随之改变。曹操知道后,感叹说:“用人如此,使天下人都克己自律,我还有什么可操心的呢!”

【解析】

一、从属不明

《左传》中说,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作为领导者,权力三大件无非就是军权、财权、任免权,完全掌握了这三项权力的领导者,其权力水准必然达到巅峰状态。

历史上无数的王朝兴衰荣辱,无数的皇帝沦为阶下囚,无数的个人登堂入室,都是由于至少掌握了这三样权力中的一项开始慢慢发迹的。

比如说秦末的楚怀王熊心,玩不过项羽是因为没有军权,项梁立他的原因是为了利用楚国王室的号召力征兵纳粮。

所以熊心虽然在军中具有一定威望,但由于威望没有集结成具体的武装力量,只是松散地散布在军中,所以当巨鹿前线项羽发动军变篡夺宋义指挥权的时候,楚怀王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又比如说明朝崇祯帝,这个大家都熟,有军权没财权,大量原本属于组织的财政税收被东林系官僚以各种理由和手段截留到了地方上,最终中饱私囊。

从而导致明朝中央财税匮乏,收不上来税,在辽东前线连年作战的官兵穿着薄衣过冬,三天饿九顿。

南方的税收锐减,为了凑辽饷不得不在北方增加苛捐杂税,结果就是北方的赋税快要征收到西历2010年了,民不聊生,邮政系统的李自成等人揭竿而起,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再有就是人事权,又比如说穿越者王莽,这哥们既没有军权也没有财权,篡位的权力怎么来的?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老而不死,成帝是王太后的儿子,王家以太后外戚的身份把持朝政,反正是亲妈家,成帝虽有意见,倒也磕磕绊绊日子过得下去。

但成帝一死,便是定陶恭王和哀平两朝,这些都是短命皇帝,都没有来得及用自己家的亲近外戚取代王家这种疏远外戚自己就嗝屁了,所以王家还一直把持着朝政。

到了孺子帝朝,王家在西汉朝廷近三十年的政治经营,彻底在王莽手上爆发,西汉帝国各个要职上都是王家安排的人,没有财权军权又怎样?篡个位置还不是手到擒来?

曹操让崔琰毛玠两人去参加选举,从长远来说是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在这里面就有一个矛盾,崔琰和毛玠提拔上来的人,到底是认曹操还是认崔琰、毛玠?关键时刻他们听谁的?这是一个大问题。

作为领导者,在人事权的运用上,提拔就是施恩,首先就必须确保在施恩上没有人可以和自己争功。

但毕竟领导是需要人辅助的,不可能任何人事提拔方案都自己插手,为了防止下属在执行人事授权时和自己争功,让被提拔者拜错了庙门,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是放大领导个人,同时虚化具体执行人事政策的行为人。

主要的应对策略有三:

第一是成立专门机构以代替在人才选拔中某一个人说了算,避免在人才任用上像崔琰毛玠这类人搞一言堂的机会。

第二是削弱选拔机构中个人的资历,以出身低下、官职低下或者威望低下的三低小官搭建选拔机构,避免使用出身高、官职级、威望高的三高下属进入遴选机构。

第三则是组织者亲自挂名领导选拔机构,在精力允许的条件下,对选拔出来的人才进行最终面试(殿试),然后安排进秘书班子亲自培养一段时间,打上天子门生的烙印,最后才是外放。

曹操把人事选拔权交给崔琰和毛玠这两个具体的个人,这是很不成熟的,不管对于领导者维护自身权力来说,还是对于崔毛来说,都不成熟。

为什么崔琰最后惨死,为什么毛玠这个三十多年的亲信却被逮捕入狱?

《三国志》:时桓阶、和洽进言救玠。玠遂免黜,卒于家。太祖赐棺器钱帛,拜子机郎中。

其根本原因就是两人碰了作为臣下不该碰的东西,碰了人事权领导如果没回味过来自然爽歪歪,但领导一旦回味过来了自己的权力受到玷污,必然就要快速的打击报复。

试想一下,崔琰、毛玠两人主持选举,提拔的官员充斥着朝廷内外,如果是个傻子领导,那自然是如堕梦中;可对于曹操这样的精明领导来说,一旦等他意识到权力危机,他能不趁你两人羽翼未丰给予打击报复吗?

所以说染指人事权千万要小心,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是会所嫩模还是下海干活,全看领导脑子傻不傻。

二、标准不清

曹操委任崔毛二人主持人才选举的第二个毛病在于标准不清,崔毛二人选拔人才以清廉正直为标准,优先任用老实人,这个标准是不明确的。

什么叫清廉正直?什么叫老实人?我说我清廉正直,我说我是老实人,你信吗?你信不信有个毛线关系,领导觉得我清廉正直觉得我老实就行了,我又不吃你家的粮。

这种模糊模糊的选择标准,最终都会变成组织内既有利益者的谋利工具,你想想看,如果你是崔琰毛玠,曹操给你提出了个标准,选官就选清官,你优先提拔谁?

没当过汉朝的官没关系,这么说吧,比如说你负责某组织的人事选拔,该单位都是肥差,领导说招人就要招清廉正直又老实的,你招谁?

这就是选拔标准不清所带来的弊端了,最终招进单位的,肯定全都是裙带关系,利益关系,谁陪你睡你招谁的人,谁给你钱你招谁的人,你有求于谁你招谁的人。

可要是领导说招进来的人都必须985211起步,还必须是应届生呢?你还能以权谋私吗?

标准明不明确,差异在这里,大量的以权谋私,招进来的必然是大量的废物饭桶,只会拿钱,不会干事,组织养了一堆大腹便便的蛀虫,复兴与崛起又从何谈起?

三、抱团严重

退一万步讲,曹操这样以清廉正直老实作为标准来选官,就算崔琰毛玠都秉公执法,都大公无私,可是选举出来当官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清廉不清廉,正直不正直,老实不老实,要想了解一个人的这些特性,需要时间吧?没有长期的了解,是不能认真负责地判断一个人是否清廉正直老实的,没出事前谁都清廉,没发生矛盾前谁都正直老实。

换句话说,曹操这样的选官标准,其实主持选举的人选出来的都是身边人,了解的人,社交圈子里的人。

如果我是崔琰,按照这个标准负责人的为曹操主持选举人才,那我也只能从自身的圈子里提名了,亲戚朋友,邻居发小,从小到大的同学,工作后的同事,是吧,毕竟其他人我也不敢打包票说了解。

这样一来,如果组织中充斥的都是我的关系人,亲朋好友之类,至少是建立了良好关系的同事,那大家这么好的关系,必然就遇事抱团。

这种抱团就严重的危害了组织领导者的权威,当崔琰与曹操产生矛盾的时候,这些人又会站谁呢?至少应该打一个问号。

所以我说,曹操以清廉正直老实等品质来选官任官,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说句粗话,比谁清廉,不如比比谁尿得更远。

所以我说,像曹操这样选人用人,在领导控制力强政治清明的时候应应急还可以,如果长期这样不改正,那组织的生命力和领导的权威,必定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获取10万册电子书 。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